绿林网

《猫的摇篮》读后感锦集

《猫的摇篮》读后感锦集

《猫的摇篮》是一本由[美]库尔特·冯内古特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猫的摇篮》读后感(一):漫漫世界无真相,唯有讽喻道天机

在我印象中,冯内古特是与知名美剧《西部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美剧的气质让我认为他是一位严肃的科幻作家。

读过《猫的摇篮》后,对冯内古特大为颠覆,我被《西部世界》骗了。他的笔法完全不是严肃的,也是非科幻的,词条给他的定义更多的是“黑色幽默”,在我看并不确切,仅从《猫的摇篮》判断,绝对是一本政治讽喻小说,还是后设概念下写就得故事。

在《猫的摇篮》中,冯内古特设定了一个虚构宗教博克侬的要义和教主串联本书,以准备写“原子弹之父”传记的记者“我”为故事出发点,一步步去探索传主及其背后的世界。

在本书诸多的注释中都提及这个故事影射了美苏争霸以及核武危机,从冯内古特的生平和成书时代,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也不仅仅如此。尤其是博克侬宗教的设定,还有在圣洛伦佐岛上麦凯布和博克侬的博弈,你可以理解为美苏意识形态争夺战,乃至对麦卡锡主义都有涉及,而这些都是局限在冷战历史框架内的对位讽喻。

如果把贯穿全书的博克侬教义理解为一种理念,一种构想,那《猫的摇篮》就穿越了冷战历史,投射到了当下。

“人创造了棋盘,神创造了卡拉斯。”卡拉斯就是理念共同体的代称,但理念无关呼真伪,无关乎正邪,只要有更多人认同,共同奋进就有了正当性、合理性。这也是冯内古特经历二战后觉悟到的,而“九号冰”无疑喻指可以灭世的核武器,而它的发明同样是在“博克侬教义”指导下的人类杰作。

就如8月末国内公映的电影《奥本海默》开篇引入的文本旁白:「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取了火种送给人类,给人类带来光明,但他自己却被绑在高加索山,每日接受惩罚。」

创世和灭世仅在一念间,冯内古特在本书中讽刺了人类唯科学至上、政治理念的伪善、人类神格化自己的虚幻。

冯内古特以本书道破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痴妄,戳破了“臆想理念”的谎言,即便如此,我们并未幡然悔悟,在瘟疫稍息争战正酣的当下,还有多少人信奉着“博克侬”教义为之献身?

究竟”猫的摇篮”的翻绳能兜住太阳吗?当太阳漏掉时,我们能做什么?

就如本书结尾所说,《猫的摇篮》如人类历史一样,是本记录人类犯蠢的书。不管是“封冻季”还是核冬天,还是要向愚蠢人类做个狰狞的鬼脸。

《猫的摇篮》读后感(二):冯内古特的黑色幽默

又是一本读客文化出品的彩虹条系列(这本是精、硬壳装非轻型纸,可以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猫的摇篮》,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冯内古特,当然,我在了解这个作家的时候还是因为《五号屠场》,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后期有机会的话再讲给大家听。

先来说一下冯内古特,冯内古特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祖先是德国移民,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酿酒师,因为一战的原因,德国人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好过,道出受到排挤,这也给小冯内古特留下了浓重的童年阴影。大萧条时期母亲患病自己嘎巴了,导致冯内古特一生与女人产生巨大隔阂,不幸的童年经历对其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

说实话,起初这本书我竟然看不懂……因为每一章都非常短,有得章节连贯性不强的样子,硬着头皮读了许多才顺过来,再重新读就开始喜欢了,故事讲的一个作家要写一部蘑菇云之父的书,找到了已故的物理学家的三个孩子,却意外发现物理学家的死是死于自己研究的九号冰……故事却不止于此,作者依托这个故事,延伸出很多黑色幽默,不禁让人意犹未尽的时候进行反思。这个时候才明白作者的厉害之处,再反过来看这一百多个标题才感受到什么叫做一流作家!

《猫的摇篮》是这本书的名字,这也是一个俚语,大概意思是指精心设计的事件,也指一种翻花绳的游戏,在书中也写到物理学家的小儿子在玩翻花绳的游戏,那条绳子没有猫也没有摇篮,就是一个谎言,也呼应了全书的开始的那句话,“这本书里没有一句真话”。

全书的结尾也是非常精彩的,被称作经典,“要是我还年轻,我会写一本书,讲述人类犯蠢的历史;然后我会爬到麦凯布山的峰顶躺下,用我这本历史书当枕头;然后我会从地上沾一点能把人变成雕像的蓝白色毒药;然后我会把自己也变成雕像,就那么平躺在地上,满脸狰狞的笑容,朝你知道的那谁谁做个嘲讽的怪相。”这个译文可能没有那么优美,喜欢的可以看看译林那个版本的。

最后一点,冯内古特年轻超级帅,快赶上加缪了,哈哈哈。

《猫的摇篮》读后感(三):猫的摇篮

这本书里没有一句真话。

疯子正在毁灭世界,我们却天真地期待他拯救世界。

感谢冯内古特敲响警世钟,半个世纪后,依然振聋发聩 是约拿还是约翰都无所谓,就算我本来叫萨姆,也还是一个约拿。(翻译有点差看不懂) “靠福麻生活能让你既勇敢又仁慈,既健康又快乐。”(鸡汤或者自我催眠麻木自己 生活的本身就是无意义感) ——《博克侬之书》 现在我信奉博克侬教。(百度释义 博克侬教是一种被虚拟化的宗教。 创始人约翰逊用当地的土话“博克侬”教义,认为人生本来没有意义,所谓的意义也只是人们自己的臆想。 博克侬教教义使人精神麻木,人际关系冷漠,自始至终处于伪善之中。 虚伪是社会中必修的课,每个人晚上躺在床上有没有想过自己今天是多么的疲惫疲惫的,更多的是心的忏悔。) 卡拉斯(自己造的神 赋予的意义) 3遇行 她是傻瓜,我也是,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以为他明白上帝在干什么,就必定是个傻瓜。(不懂装懂的人都是傻瓜)

4卷须的尝试性纠缠

作为一个集体的我们究竟要在这个地球上干什么。

斯诺卡(人生卷须)? 我这本书的重点是人,而不是原子弹与技术相关的那一面

【赫尼克博士 奥本海默?“我”写给牛顿的信对应爱因斯坦写信

5一名医学预科生的来信 牛顿对此的回信:

原子弹投下那天,父亲在书房里玩他的绳圈“猫的摇篮”

可能毁灭世界的按钮交给了一个孩子和生活中的“父亲”

6虫子打架

人们无法叩开他的心灵,因为他对人类根本不感兴趣。我记得有一次,他去世前一年左右,我想让他跟我说说我母亲。但他已经完全不记得她的事情了。

安吉拉当时二十二岁。她十六岁的时候,我母亲去世,而我出生,她从此成了全家的老大。她经常说是她养大了三个孩子,一个是我,一个是弗兰克,还有一个是我父亲。

我父亲对乌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以至于扔下了原子弹研究。

原子弹爆炸后,美国确定只用一颗炸弹就能毁灭一个城市之后,一位科学家转向我父亲,说:“科学现在认识了罪孽。”你知道我父亲怎么回答吗?他说:“罪孽是什么?” 祝一切都好。 牛顿·赫尼克

三体人:你们都是虫子

父亲的错位

7杰出的赫尼克家族 牛顿的这封信有三段“又及”:

牛顿的信其三

又及 PS

又又及 PPS

又又又及 PPPS

《玛丽和马克思》

玛丽和马克思 (2009)

9.0

2009 / 澳大利亚 美国 / 剧情 喜剧 动画 / 亚当·艾略特 / 托妮·科莱特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8牛顿和津卡的情缘

她说美国佬太物质了

“这是私人事务,”莫斯科有一位进取心非凡的美国记者,他在当地的舞蹈圈子里打听津卡的情况,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真相:津卡不像她声称的那样只有二十三岁,而是已经四十二岁了,老得足够当牛顿的母亲。

“是心与心的纠葛。

9主管火山事务的副总裁

阿萨·布里德博士,通用铸造与锻造公司负责研发实验室的副总裁。赫尼克博士主管

“喜不喜欢和是不是没关系。”

“要是我真能管理费利克斯,”他说,“那我现在就可以掌管火山、潮汐、鸟和旅鼠的迁徙了。他就像自然力量,凡人是不可能控制住的。”

10 特工X-9

美漫Secret Agent X-9,1930年代出版的。

费力克斯•赫尼克 弗兰克•赫尼克

11人们依然迷信,而不相信科学。

有朝一日,科学会发现生命的根本秘密

蛋白质

12科学家不管研究什么,到最后无论如何都会变成武器。他说他不想帮政客打他们该死的仗了。他叫阿萨布里德。

13乔治·米诺·莫凯利

分段太短,信息量太少不知道在写什么…像是流水账…

18无论我问什么,似乎都在暗示原子弹的创造者是有史以来最下流的集体屠杀的帮凶。

“我受够了人们误解科学家的本质和科学家的作为。”(人们总是误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家的作为)

“在这个国家,大多数人甚至不明白什么是纯粹的科研。”

“老天在上,纯粹的科研不是寻找更有效的香烟过滤嘴、更柔软的纸巾或更耐久的家用涂料。这个国家人人都在说科研,但几乎没人在做科研。真的出钱雇人做纯科学研究的公司屈指可数,我们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公司吹嘘他们如何重视科研的时候,说的无非是拿钱办事的工业技术员, 他们身穿白大褂, 捧着教科书干活儿,梦想让明年的新款奥兹莫比尔装上他们改良的雨刷。”

新知识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商品。我们掌握的真理越多, 就会越富有。

19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