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鲁迅文集(全两册)》读后感锦集

《鲁迅文集(全两册)》读后感锦集

《鲁迅文集(全两册)》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684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文集(全两册)》读后感(一):鲁迅告诉我们的事

这个世界喜欢文字的人太多,写作的意义究竟何在?或是应付考试,或是换一种方式“展现”自己的“境界”,亦或是堆砌辞藻、风花雪月。这样的文章到了最后不免会枯竭,所以不免当代真正称得“伟大”的作家不多,不免有作家到晚年所作平平。读《鲁迅文集》,不难找到他被推崇几代的原因——为了改变而写、为了社会而写、为了他心中装得下的世界而写。我想这正是为什么鲁迅晚年躺在冷硬的水泥钉地上仰望,为什么会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为什么会有龙应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起的“中国人,你为何不生气”之问。或许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免会自我,而《鲁迅文集》像是在我们狭隘的内心打了一记闷棍。真正在心中装下这个社会的人才能被社会铭记。放眼如今文坛我时常会有“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叹。愿当代文字工作者对鲁迅的解读不单停留于赞叹与仰慕之上,愿我们能真正地读懂他,那拿着笔杆子战斗的意义。

《鲁迅文集(全两册)》读后感(二):《鲁迅文集》(杂文卷)摘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中国人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见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

古训所教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法,教人不要动。不动,失错当然就较少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错不是更少吗?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鲁迅的文章值得看一辈子)

他(金圣叹)到底想不到小百姓的对于流寇,只痛恨着一半:不在于“寇”,而在于“流”。百姓固然怕流寇,也很怕“流官”。

(喜做豪语而没有去做的,可以折扣为零。)

谈中原文化对外族的同化如同传染病:P237

阿拉伯的一个古诗人说:“地上的天堂是在圣贤的经书上,马背上,女人的胸脯上。”这句话倒是老实的供状。

P284谈如何训练动物:不能用野蛮人的方法(霸道),要用爱的力量(王道)

《鲁迅文集(全两册)》读后感(三):《鲁迅文集》简评

《鲁迅文集》收纳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四本文集。《呐喊》中的小说多写于1918——1922年,从总的的趋向到具体的描写,都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情感,和五四时代精神相吻合。而取名“呐喊”意指受到新文化运动的鼓舞去唤醒那些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唤醒国民精神。《彷徨》搜集的是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较为集中的描写了动荡时代中的知识分子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孤独和颓废的性格特征。当时运动陷入低潮,鲁迅先生难以看清历史发展的方向和途径,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彷徨”便由此得名。《彷徨》在一定程度上看来是《呐喊》的延续,艺术手法也更为成熟,喜怒哀热更是深藏于对现实冷静客观的描写中。《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主要以一种平缓,深情的笔调记叙了作者的童年,青年时代趣事逸闻。并借此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对恩师的感怀,而与此同时也包含了对旧社会的批判和讽刺。《故事新编》为鲁迅的晚年作品,写法不同以往,鲁迅自我评价说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历史小说,它夹杂着点诙谐,取材于历史而兼容于现代,用古代的故事述说今天传奇。

从小便开始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然而奈何年岁太小,阅历不足,是丝毫也不能懂得文中所述,作者所感,便觉得其乏味。如今,再次翻阅,却探寻到了不一样的有趣的新世界:鲁迅先生关于“疯子”形象的描写。

“疯子”形象的探讨

疯子可分为两类:纯生理的精神病态和心理变态。所谓的纯生理的精神病态是指丧失自我调节,自我认知的的意识分裂;心理病态指的是原本精神正常的人受到环境的压迫而精神扭曲。前者不具备文学艺术性,客观审美的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因此难以成为文学创作的写作对象。而后者是一群原本身心健康的正常人,而后受到病态社会的压迫,迫害,心理产生异变,出现病态心理,做出病态行为。此类“疯子”是鲁迅文集中的经典形象:《狂人日记》中的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的狂人形象;《白光》中因科举多次落榜受不住失败的压力和悲痛而精神失常,最终失足溺水的疯子形象;《长明灯》中执着于熄灭祠堂中长明灯,被乡人嫌弃而关入祠堂的疯子形象。文中的“疯子”都并非是由于生理疾病而疯,他们或是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压迫内心承受不住而导致的心理变态和心理扭曲;或是发现了封建礼教,制度的弊端而进行揭露,反抗而被世人视作疯子;又或是发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而又无能为力,内心产生极大的矛盾与痛苦,长期的心理压迫造成的心理变态。

鲁迅先生对“疯子”形象的钟爱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便已初现端倪。《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世俗国人的眼中便是一个十足的疯子,典型的精神病患者;而鲁迅认为狂人看似病态,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实际上在狂言狂语的背后狂人是一个正常人,一个对封建制度,传统礼教的反叛者。在当时的时代,封建礼教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已是根深蒂固,奉为圭皋,人们深受封建之毒害而浑然不觉。当时的人们多多少少都有些病态,以至于他们对于这些病态思想,行为习以为常,以病态为常态,如《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将那些意识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毒害的“常态”人视为受到过大刺激而精神失常的胡言乱语的疯子。狂人意识到所谓的千年的传统的道德文化不过是千年的“吃人”文化,但他仍无力摆脱“被吃”的命运,面对强大的压力,挣扎一番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站在了“吃人”的阵营里。狂人在众人觉醒之前醒来,然而又无力独自面对黑暗,挣扎一番后,又只能沉沉睡去。与此类似的还有《长明灯》中执着于熄灭长明灯的疯子。吉光屯里的长明灯,据说是由汉武帝点起而从未熄灭,由吉光屯里的百姓时代守候,却有这样一个”疯子“执着于将他熄灭。长明灯在此代表的便是那千年的传统礼教,而”疯子“并非是疯子,他有着正常的思想,行动能力,只是比还在睡梦中的人们先察觉到封建礼教的不适于时代,不适于人性。然而,他的反抗如同狂人一般太过弱小,敌不过封建势力的强大,最终也只能“被妥协”,关进祠堂——封建牢笼中。这类疯子因为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意识到了封建礼教的对人性的摧残,而不容与时代,被世俗国人冠以“疯子”的名号,反抗之力过于弱小,终究也还是逃不出封建礼教的摧残。 还有一类疯子,他们并非是人们将“疯子”一称强加于他,而是名副其实,此处以《白光》中的陈士成为例。狂人并非真疯,是揭露了封建道德文化吃人的本质而不被维护封建道得传统的世人所接受,而被世人冠以“疯子”这一称号;而陈士成是始终如一的守护着封建科举制度,深受其害而不自知,最终在16次科举失败后心理承受能力跌破底线,心理失常,沦为真正意义上的疯子。

除了通过对“疯子”生活状态,世人对疯子的言行以及他们心理病态化的过程的描写来揭示心理病态的原因:封建礼教,传统道德长期的压迫毒害而造成心理产生异变,出现病态化心理,以此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反抗封建制度的毒害,推崇新文化,推崇变革的写作目的之外;鲁迅先生对“疯子”形象的偏爱应当还有原因。”疯子“爱说真话,”疯子“的疯言疯行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已是融入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可谓是根深蒂固。而此时鲁迅想要把人们奉为圭皋的礼教,制度推翻,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此时,鲁迅想要唤醒人们麻木的灵魂,一些不痛不痒的劝诫,呼告自然便像是隔靴搔痒,而真正想要达到”解痒”的效果必然得是一些前无古人,石破天惊的话语,以此才能震撼到麻木中的人们。鲁迅接受过西方教育,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的话语与他而言再正常不过,但于人们而言却是些疯言疯语,决难想象的。这样的“疯言疯语”从一个正常人的口中说出,难免显得突兀,如此,鲁迅索性便借了“疯子”之口说这些个”疯言疯语“,无心之人便就当那是疯子的胡话,暂且姑妄听之,也无妨碍,只当听了个笑话;有心人听来便是思想的斗争与启迪了,而这也便是鲁迅写作的目的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