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曹雪芹》读后感精选

《曹雪芹》读后感精选

《曹雪芹》是一本由端木蕻良 / 钟耀群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元,页数:393~1001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曹雪芹》读后感(一):那时年纪小

那时年纪小,超迷红楼

在姥爷的书橱里翻出这本《曹雪芹》

寒假的夜晚

和妹妹一起睡在大床上

她睡熟了

我一个人

看到康熙驾崩

四阿哥篡改遗诏

元宵节灯会

小曹寅念念不忘小仙女

表兄的指颐气使

像极了袭人的丫鬟

我只看了上、中

因无法理解而作罢

真没想到,其实这个故事,真的没有完

《曹雪芹》读后感(二):没有经历过的永远也不知道

很久以前从家里的书橱里面翻出来看过。只有第一本,又很旧,从来没想到这本书竟然也是没有完结。

印象很深的是对王府的封建制度给了很详细的描写。旧时的奴才,除了自己的包裹,又有什么是自己的呢。

想想现在各种穿越文,想想就觉得可笑。现代的人如果真的穿越了,就算是成了公主大小姐,其中的种种生活习惯、社会制度、观念怎么可能适应?新时代的东西在旧时代根本没有可能生存。谁跟你谈男女平等?谁跟你谈自由?谈各种风花雪月?

《曹雪芹》读后感(三):少时雪芹

近期读书,缘于雪芹。

大学时,曾在校图书馆读过端木蕻良的《曹雪芹》,虽说对当时读书的感觉念念不忘,但此书内容却大抵全是忘记了。所以,近期终于从当当上购得此书,再读时,竟有种初识的错觉。

端木之雪芹,皆在雍正初年,雪芹十岁左右的光景。端木洋洋洒洒近百万言,流连于雪芹之少年时期,下笔自然细腻些。

最是喜欢端木前辈笔下对雍正初年的市井描绘。

看长篇小说,多是喜欢这些的。多不急于主人公登场,至少要把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周遭环境交代清楚,人物出场才不至于突兀;亦不至于像皮影一样,在那里皆是言语对白。总觉得,这方算大气。

对端木本人不甚了解。但仅从雪芹一书中,倒可窥见,此前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极深的。一时畅快,竟自言说,此人是现代作家中古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事儿细思量,自然惶恐,但仅从截止目前我自己的阅读知识范围里,倒还真真找不出这样的人来。至少,看那些今人所书所谓历史小说,从未让我竟如此忽略主人公,而流连于市井之中的。

有此细腻且中国传统味十足的市井舞台,作为雪芹童年登场之舞台,这人物才活灵活现起来。

雍正初年,一改康熙之仁政,下手准狠,官场极尽飘摇。雪芹飘摇之命也由此而起。但端木所谓雪芹传,最终停于雍正拟旨查抄曹府之前。如此全书百万言,虽说倒尽了曹府上下人心惶惶之景状,但于少年雪芹来说,那模样、那作为,倒是像极了红楼中的宝玉了。

少年雪芹像宝玉,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若非如此,雪芹笔下红楼也不至于如此钟鼎玉食、极尽荣华。

而道雪芹这样一个古典名著作者的传记,自然也需端木前辈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能描绘到细处的人物。只是可惜了了,已然仙逝的端木前辈没机会撰写出雪芹成人后的景状来了。端木版雪芹传,更应该更名为《少年雪芹》,才不至于误人视听。

《曹雪芹》读后感(四):红楼隔雨相望冷,先生逝去旧作恒

他作为萧红的第二任丈夫却被人看做是“第三者插足”。长久得被误解与诽谤。

他作为一位伟大而爱国的满族作家却少有人知。很多人读过他的文字却又忘记他的文字是多么的深情与恢弘。

念初中时,看过他的《土地的誓言》之后就很尊敬他,他的文字有一种华丽的粗犷,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只是后来一直没有看到过他写的其他文字也渐渐遗忘掉了这个人。

旷日持久的干旱之后,零九年的第一场雪飘然而至。

在阳台的书柜底层翻出来一本泛黄的《曹雪芹》(上卷)。看到作者是端木蕻良觉得很是惊喜。而那个在不是前言的前言之前的“写在蕉叶上的信”,又几乎要让我放弃看这本书的企图。那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说辞让我大为失望。但跳过前言翻看到回目便一扫先前沮丧之情看了进去。

半下午的时间。窗外阴着天,飘着雪,在暖黄的灯下随端木老先生走进朱排金字,商贾云集,红墙碧瓦的京城;走进堤畔桃红,遍山流霞的小江南;走进珠环翠绕,门深似海的大府高第;走进红缨淡结,朱鞵浅缘的丫鬟小姐;走进曹霑不谙世事,倍受宠爱的幼年时光……真真是要流连忘返。

可惜的是只有看到上卷,中卷据妈妈说是在搬家的时候遗失了。而下卷端木老先生没有写……

可惜这本《曹雪芹》,有很浓重的曹氏风格,优雅庞大叙事的笔调,深得《红楼梦》之精粹。竟少有人知。而其并非传记、史实仅是小说而已,虚构杜撰的很多,可一些人仍对它过于苛责……

也可惜这样的书这样的作家,现在却少有人知。还有一本科尔沁旗草原,也是端木先生写的,刚看了开头,那样宏大的叙事,深情与刻骨的语言,那样的风格独具,历史的祭奠与积淀。真是喜欢。

我是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叙事的。一些曾经的世风浮华,曾经的历史烟云,曾经的人影憧憧……恢弘的历史背景下繁盛的家族密密麻麻的叙事却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的自然,行云流水的文字。平静隐忍又热切的叙述。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知道端木,而下次再和周围人说起端木蕻良时,他们不会再一脸不屑地说:你说的是哪个日本作家?

亲爱的,我真希望这个问题可以变得和“曹雪芹是个女的吗?”一样幼稚可笑。

《曹雪芹》读后感(五):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读这本书,脑海中总是浮现出红楼的场景来。读到双燕陪曹霑看书,看她哄曹霑入睡,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袭人的身影。看曹霑与玥儿两个人的快乐,看到他们的两小无猜,尤其是玥儿替曹霑写字,黛玉的感觉若即若离。曹霑虽然一直是富有灵性的,但是在交际应酬之间也毫没有疏离生涩之感。感觉曹霑的性格里面也有一丝的软弱,没有福彭那种豪爽与大气的感觉,闺阁之中呆的太久了。。

金凤在大船上的呼喊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情节,曹霑回去以后的对金凤的思念,在王府其他人,包括他母亲,甚至是双燕看来都是中邪一样,像一面镜子一样,看到了清凉寺高僧与太夫人们长者的无知,我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种不理解,所以姑且用“无知”这个词吧,包括后来的金凤在太夫人的思忖之后的安排,王夫人都对金凤避而远之,致使金凤被卖到傅贵家的种种,都像是《草房子》里的大人,是啊,大人怎么能理解孩子们的心呢。。后来金凤能够离曹霑那么近,真的很感激作者的安排了。读红楼的时候很喜欢晴雯,很像我的一个发小,很喜欢。晴雯的悲剧在金凤身上没有重演,看书看到书里去,却是出不来了,事不关己当然可以高高挂起,当局之时只有云深不知处了。

书里面的酒桌戏看的比较潦草,本不喜欢酒桌的,但是曹霑在酒桌上的种种还是令人佩服。大概曹霑属于小伙伴中的学霸级人物,所以什么难事倒是他最在行,大家也都服气。难得曹霑能够玩的开,大家嫌隙有没有那么多,很是和谐。

玥儿形象很单纯,不过很丰满,是奇女子。很喜欢那只猫,那只猫像是明珠一样,闪出玥儿的活泼。玥儿也必须有这么一直猫。曹霑与玥儿的爱情像是仙境中的溪流,一尘不染,脱俗到不食人间烟火。我不知这是不是爱之至,但是感觉曹霑的软弱让他不能掌控这样的爱情,更准确一点,他不能保护他们的爱情。但是他若如福彭一般生龙活虎,强悍有力就反不知能不能与玥儿有这样的爱情了。至此感觉那红楼的那句话“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餐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不知是福是祸。此处令人感慨颇多。。

其间最感动的是李茹危急时刻的担当,虽然情理之中,有种父亲一样的感觉,山一样的安全感。一个读书的弱女子,尚且担当如此。书后面一部分的爱情纠葛看的有点伤感,尤其以玉柔的悲剧最让我心头颤动,那种感觉,此生难以忘记。汤经卿对玥儿的感情也是让人感动,这种事情大概只能以悲剧视之。太年轻,这些东西当然还是看不透,也不想看透,哪怕撞的头破血流,只要不遗憾就好了。

大妞二妞的爱情,怎么说呢,两个姊妹性格差异如此之大倒有金庸小说中两姊妹的感觉。二妞的爱情大概是整书中最幸福最圆满的,要求简单,情投意合两情相悦。大妞喜欢富贵,喜欢王公子的霸气,有女强人的感觉。

文苓更是给人一种凤姐之感,弄权的快乐只有她们能懂,权利与支配感。不过看到后面雍正的一番心理活动,真是感慨,原来个人的幸福在集体或者集团面前是如此的不堪,连同情的余地也是没有。乌衣大爷的正直与担当都让人感觉担当有多难,看到整本书市井之人的唯利是图,担当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呵。

整本书的笔风与手法感觉都到了相当的境界,我不了解端木的平生,也是来看书评的时候才看见端木与萧红的纠葛。不过我觉得单从小说上来看,端木可称得上是一流的作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