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列克星敦的幽灵》读后感精选

《列克星敦的幽灵》读后感精选

《列克星敦的幽灵》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列克星敦的幽灵》读后感(一):孤独

上一本看的村上春树的书是《挪威的森林》,当时我说读起来有那么一点孤寂。而刚刚好这本开头译者引言就写着“孤独并不总是可以把玩”,好像确实是,村上春树的书总是有那么多孤独。

译者的引言里介绍了很多短片的内容,是方便读者理解吧。所以在读每一篇时都会大概知道了故事过程,不过个人感觉是不影响的。

可能因为一切都离得远了,《沉默》这个直截了当的故事最能让我带入。文的末尾说“不过我真正害怕的,是那些毫无批判地接受和全盘相信青木那类人的说法的人们,是那些自己不制造也不理解什么而一味随着别人听起来顺耳的容易接受的意见之鼓点集体起舞的人们。他们半点都不考虑——哪怕一闪之念——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有错,根本想不到自己可能无谓地、致命地伤害一个人,无论自己行为带来什么后果他们都不负任何责任。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人。”读到这段话,脑中浮现了很多人与事。甚至想到我自己可能在某些时候也曾做过这样的人,有独立思维不人云亦云,这好像真的有点难。主角在面对始作俑者出现的情绪我真的很佩服,我仍然在记恨一些这样的人,做不到那么多豁达,理解了是一回事,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想清楚呢。。。

读完也有了一段时间,翻看一下仍然清晰地记得每一个故事的一些内容,还能体会到每篇文的孤独感,这也是村上春树的笔力吧。

《列克星敦的幽灵》读后感(二):列克星敦的幽灵

这本林少华序写得不错啊,但是,确定翻译没加什么别的东西吗?有时候读林译的村上春树会让我有种不知道是在读村上春树还是在读林少华的恍惚感。要是这样,,那请林老师也开始自己的创作吧,我说认真的,感觉林也是有灵气的。但是我更喜欢那种尊重作者原文的翻译。你懂吗?两个都挺好的,但放一起,,或许不是最佳选项。林为什么不展开自己的创作??

列克星敦的幽灵

7.7

[日] 村上春树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还有,,读《挪威的森林》时候的林译本时候感觉很好,那种浪漫气氛我很喜欢。但最近读的这两本林译本,,完全没有了那种令人享受的气氛。感觉就像两个不匹配的模子非要合在一起。或许村上春树原文就并没有林译得那么华美、浪漫,放在爱情小说里林的译文还可以不那么让人怀疑,但是翻译其他我总觉得这个违和感就不小了呀!林大可创作自己的作品,我也是会看的。 不过,看到后面发现,这本书的水平跟翻译看起来没很大关系。 得知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很期待《沉默》,是村上春树的话会怎么写这种东西呢?并且抱歉为什么我总是摘不掉身上的可笑的自怜自艾的情节。即便你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很坏的事……看后觉得还是太过抱有期待了一点,村上春树是写了多少的“畅销书”类型啊?出道的什么有惊艳的地方,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地方,以至于我读了不少村上春树。后来越来越糊弄人了吧?日本那几个有名气的作家跟中国那几个原来是一模一样的啊?谁的粉丝也别相互比较高低,看来只有前期在认真写东西了,后面都是一样的自甘平庸了吧?村上春树不能得诺奖也有迹可循吧? 我终于也到了读村上春树会觉得无聊的时候了,神奇…无意义的叙述不如不说,村上春树有时候说得有点多,是回归传统叙事了吗?这样的村上春树没有吸引力(对我),还是喜欢处女作状态的他,即便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虎头蛇尾、蛇头虎尾的样子了。还有,本书书名那篇是写得不是最好的那篇。 感觉只用看序就行了。。这是肿么回事?是林少华(序写得不错)还是村上春树的问题?这本怎么有种序写得比原文要好的样子啊?肿么回事?。。

《列克星敦的幽灵》读后感(三):《列克星敦的幽灵》(含剧透)

这里面包含了七部短篇,每一篇的故事情节都不相同,可每一个故事都让读者能够感觉到孤独感,读完以后让我思考更多的是《沉默》和《第七位男士》这两篇,这两篇的主人公生活经历上无相似之处,但老爷子叙事方式上和主角的思想转变上有相似之处。

我刚刚十九岁,《沉默》的故事背景是初高中,《第七位男士》的故事背景是“我”十岁的时候,所以对这个阶段会有更多的感受,主人公的思考在我身上也都有共鸣。

村上对《沉默》曾解释:“我也有那样的经历,对那种精神状态有共鸣之处”。《沉默》里面,在松本自杀以后,青木将自己被大泽打、松本自杀前挨打、大泽练习拳击这一系列故事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泽被警方问询又走漏了风声,从此以后班里的同学便开始冷淡大泽,对大泽进行冷暴力,他在班级被孤立起来,这让大泽无比痛苦,他在脑海中无数次重复着殴打青木,但最后,在一个满员的列车上,他偶遇青木,两人直勾勾着望着对方,大泽起初满满的恨意,但却“渐渐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心情”,一种“近乎悲哀和怜悯的感情”,也就在这时,大泽对青木不再气恼,对于接下来的五个月高中生活也选择以沉默应对,在此后的五个月,恢复了正常生活,但对于“那些毫无批判地接受和全盘相信青木那类人的说法的人们”依然感到害怕,而他应对想青木这样的人时,选择的是逃,此时的他已经三十多岁。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被孤立的感受,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被孤立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这些“人们”在生活中也许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会站出来去相信大泽是清白的,即使他们知道对于大泽的怀疑是毫无依据的,他们或许是生性胆小,亦或者是他们并不在乎事件的真相,他们只是想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他们思考了亦或是没有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但他们却能从简单的道义上轻松的给自己找到解脱,找到自己没有错的证明,因为他们并没有指责大泽,而只是选择了沉默。文中写道沉默时都是大泽在讲述自己,我不清楚以“沉默”为题是仅仅表述大泽,还是也涉及到了这群沉默的“人们”,但这群“人们”却是构成这场冷暴力的主角。

大泽其实并没有完成对自己的救赎,他仅仅原谅了青木,而对于青木这类人和“人们”还是害怕的,他选择了“逃”,他将害怕深深埋藏,但这种害怕好比落在胸腔中的一根刺,日常呼吸时感受不到,但当深呼吸时可以感觉到这根刺还在,并且会被它深深刺痛,而这让他半夜时会醒来扑在妻子怀着哭泣。

在我看来,电车上的这次相遇,并没有让大泽完成蜕变,而是让他将自己埋藏起来,陷入孤独。(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应对方式可能是:当面对“那些毫无批判地接受和全盘相信青木那类人的说法的人们”时,不以他们的冷漠感到害怕,而是以自己会因为他们的冷漠而感到害怕而害怕。)

另一篇《第七位男士》虽然有逻辑上的bug,但正如开篇林少华先生所说的村上作品“没有无懈可击的情节安排……但它有生命深处刻骨铭心的体悟,有对个体心灵自由细致入微的关怀,有时刻警惕本初自我的高度敏感,还有避免精神空间陷落的技术指南”,我们更重要的是体会这种情感。第七位男士在十岁这年,住处遭遇了强台风,当他们的住所处于台风眼的时候,他带着k来到了海边(bug就在这里,既然明知一会就又有台风,父亲同意了孩子出门,姑且忽略),他们下了防波堤,在此玩耍,他们站在自以为的安全地带,可台风天的作用,波浪变大,当“我”意识到要有危险时,”我”喊了k一声,”我”和k距离十米,可k没听到或看东西看的入迷,没有在意”我”的喊叫,而”我”没有过去拉k,而是朝相反的方向跑去,去了防波堤,留k一人在这里,在防波堤上高声叫喊k,当k意识到时,为时已晚,巨浪席卷了k,而“我”幸免,几十秒后的第二次巨浪,”我”想从巨浪中找到k,”我”在巨浪中看到了k,“他朝”我”笑”,之后”我”失去了知觉,醒来已是在医院,k已经不知下落了。

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他独自一人跑开,而留下了k。”我”不知道当时的情况能不能救k,但”我”实际情况就是没有去救k,而这成了”我”的心魔,使”我”夜不能寐,最后”我”逃离了故乡,四十年以后才返回故乡,哥哥寄给”我”的小时候的物品,里面还有这k送”我”的画,”我”回到故乡以后,走在海边,步入大海,任由大海打湿”我”的身体,”我”不再怕了,“它已远远离去”。

“我”的父母和k的父母并没有责备”我”,而是”我”自己陷入了自我责备,”我”不能原谅”我”自己,在最后,”我”说:“人生真正可怕的不是恐怖本身,而是在恐惧面前背过身去,闭上眼睛。这样,我们势必把自己心中最为贵重的东西转让给什么,就我来说,那就是浪”,在我看来,这个最为贵重的东西应该是对于恐惧的定义、感知,而”我”最后把这个重要的东西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这两篇小说其实形成了对比,大泽选择了逃避,而第七位男士选择了和解,不知道村上老爷子是不是有意为之,但这两篇小说所表达的情感我能体会到,可能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类似的经历,也许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思想历程,而小说将这种情感放大,变的更明显,让我们更清晰的触摸到这种情感。

ps:《托尼瀑布》我觉得主人公在最后领会到了虚无,但我并没有思考明白,姑且不展开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