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村上春树论》读后感摘抄

《村上春树论》读后感摘抄

《村上春树论》是一本由小森阳一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村上春树论》读后感(一):要么是嫉妒,要么是贪婪.

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

至少我怎么都没看出海边的卡夫卡有俄狄浦斯的影子.

我揣测,要么他嫉妒村上春树的书买的好,

要么就是想借此抨击一把把自己炒火.

或许,他以一个日人的眼光看村上,也有可能更准确.

《村上春树论》读后感(二):帮助我读懂卡夫卡

一本让我学到很多的批评著作。当时看卡夫卡只是因为这是村上口碑很好的一本长篇,囫囵吞枣地看完了,什么都没看懂,尽管看完之后觉得写得十分精彩。而现在才知道那些晦涩的文字和令人着迷的意向和比喻下有着如此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神话故事架构。尽管作者对村上的文字中表现出来的能让所有人臣服赞叹并自以为被治愈的本质却十分危险的思想性进行了尖锐和深刻的批判,但我以为,村上仍然是一个极好的作家。一个好的作家可以将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经历、社会阅历和思考结合并进行思维加工,并用准确无误又独一无二的语言方式将那种由转瞬的灵感拼凑成的文字记录下来。一个好的作家绝不是一个只会写下多愁善感的文字的人,那样只是孤芳自赏的情绪日记。好的作品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具有大多数人或某个群体的人都有的经历和思考,具有一种共通性,使人们可以在文字中与作者进行默契的交流。

《村上春树论》读后感(三):谁当凶器,谁当药箱?

将文字改造成政治武器,是古来有之的传统,所谓“刀笔”、“史笔”就是恰当的写照。无论村上把《海边的卡夫卡》当作小说或是催眠曲来写还是小森把《海边的卡夫卡》解读成“疗愈”掩护下的巧言令色来看。我觉得都无外乎是给人看的文字,想表达并且意图影响他人。

小森先生直指的是小说本身在文法以及内容里隐含的思想根源,试图同样以文艺批评的方式加以纠正,提炼之后,我觉得无外乎就是两个要点:第一,对于“疗愈”观念的憎恶;第二,对于右翼思想麻木大众意识的抨击。

但是,村上的小说终归只是小说而已,无论它承载着什么样的目的因,最后都是要依靠读者的解读才能实现。一句著名的说法:“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卡夫卡君当然会有叫乌鸦的少年,叫樱花的少年甚至于叫“精液”的少年等等形象。

就当是娱乐吧,《海边的卡夫卡》也好《精读<海边的卡夫卡>》也好。

《村上春树论》读后感(四):在路上遇到的妖魔和他的妇人的故事

花了一会儿时间翻完了小森阳一的《村上春树论》,之前还对这本书抱有期望来着,毕竟是写过《天皇的玉音放送》的批评家,用文化批评的大刀来解《海边的卡夫卡》这头小牛,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吧。序言看着还过得去,译者、作者都谈得很到位,村上在此书的前后的状态,与日本社会的关联,如“疗愈”状态的需求,等等。套路纯熟,看起来不错的样子。但是到了正文,这把刀就开始从青龙偃月刀变成了铅笔刀……解读起《海边的卡夫卡》来,不仅空洞乏味,而且很多地方大而无当,有生搬硬套之感。熟悉或者能够猜想写作状态的人都知道,种种意象、种种隐喻,并非都能坐实,大部分时候仅仅是作者的灵光闪现,若有若无的联系,但小森都要找出“座位”,寻出意义来。

我细读了前两章,速读了后几章,然后迅速地标上“二手书”11圆出售的条子。

当然,收获也不是没有。最大的应当是讲到《一千零一夜》时,小森复述了这个故事:国王和弟弟发现王后的秽行后,离家出行,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妖魔顶着一个箱子,从紧锁的箱子里拿出一位妇人,然后枕在妇人臂弯中睡着咯。然后那位妇人威胁这两位交欢,如不答应就叫醒妖魔。国王和国王弟弟从来,妇人拿出五百七十个戒指炫耀,说每和一人交换便取一个戒指为证物。还说自己是被妖魔掳掠来的,所以一有机会就如此报复。

这个故事和流传于中国、印度的故事相似(中国的版本是会幻术的道士,从瓶子里取出一个女子,然后女子乘道士睡觉,又从口中取出一个男子,都是吃吃喝喝)。但是我分明记得,以前看的《一千零一夜》(纳训译)似乎没有,难道那是一个洁本,或者中国只有洁本。回想起来,真的没有太多“四级”场面,就是对王后和黑奴、邪恶女郎和巨犬、猩猩苟合、还玩sm,印象深刻。

卡尔维诺在《巴黎隐士》中说,“少数持负面意见的批评家反倒更吸引我,更教我期待”。但是论述精彩、对作者有用的——“还没有看到。”

不管怎么样,也不算是尽兴而来、败兴而归了。

《村上春树论》读后感(五):小说与书评都不是政治武器

说实话,这本书评写得非常好。同不同意其观点不重要,书评也仅仅是书评而已,不是政治性的论战檄文。而且通过这篇书评,让我更加了解到村上小说水平的高超。作者对与小说相关的文本阅读之精,涉猎之广以及思维之活跃,真是让人佩服!

他所有的论据都很好,方法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本来卡夫卡就是心理分析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也有明确的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用心理分析的办法没什么不对。同时,书评中引用的典故都是村上在小说中一再提起的,完全没有牵强附会的意思。说起日本历史与现实,这是当然的,没有哪本好的触及现实的小说不去深入反映本国的历史与现实。

唯一让我不太同意的是其论点,也就是说可信的论据并不见得能证明其论点,由于论点比较极端,而论据实际上难以得到如此极端的结论。不过,虽然如此极端的结论不太可靠,小森提出的作为隐忧还是成立的,而且这种隐忧实在是不需要小森的论文就能看到的。村上小说中的人物处于类似精神分裂的双重人格之上,按小说里的说法是梦境或活灵犯下了罪行,小说表明这种罪行即使不需要否认,也需要洗脱,至少是洗淡。这的确是当代日本人的心理写照。

虽然在政治上,东亚国家对于日本不反思侵略罪行十分愤怒,但对于日本国民而言,这种反思却是能避开就避开。因为首先,这是上一代人犯下的罪,这个罪是以天皇为代表的日本旧官僚集团犯下的,而当初美国没有让天皇认罪,这个责任却要下一代人来承担(正如父亲的诅咒),这就不是简单的罪了,而成为与生俱来的“原罪”,承认“原罪”真的需要很大勇气。其次,从外部日本也没有压力来承担战争责任,日本做为亚洲唯一的西方大国,一直都有脱亚入欧的倾向。德国之所以认真承担罪行,一方面是战后改造彻底,让德国人能够解脱出来,把留下来的人与犯有罪行的人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是德国对欧州其它国家的依赖较多,从外部有认罪的压力。

在这种环境下,村上的小说代表普通日本人的心态,有这种“玩失忆”摆脱"原罪"的情结,其实是再正常不过了。并不能说明他是右翼的代表,至少他在系列小说中还是承认日军所犯的罪行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