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丽、遥远又野性》读后感1000字

《美丽、遥远又野性》是一本由[德] 马蒂亚斯·波利蒂基著作,海峡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遥远又野性》读后感(一):犹如书名,我觉得他这个人也是,遥远又野性

马蒂亚斯·波利蒂基,生于二战后的德国,慕尼黑大学文学博士,拥有四十余年旅行经历的旅行作家,在旅行中观察人性、体验人生、获得见解,认识世界,也不断认识自我。他太有趣了,又太野了,充满冒险精神,对全球人文风景有种近似于痴迷般的热爱,善于灵魂发问,富有哲思…用脚步丈量世界的人,内心总是很充实。

这本书看的我惊心动魄,旅行文学也看了不少,像这般老顽童似的玩法还是首次见,每章一个话题,一个引子,穿插无数旅行片段,诱发深度思考,有结或无解。甭以为随笔会优美的让人昏昏欲睡,是,他也优美,43章中有几章均为优美的诗歌(他也是诗人哦),不然怎么会叫美丽,但是,我也被惊的不轻,以至于每个章节看到名字几乎都能清晰联想到内容,这种有内容的文字简直是像施了魔法,让人

《美丽、遥远又野性》读后感(二):高尚白哥们儿的第三世界旅行游戏

西方素质群体出门旅行,信奉的是达尔文教,这帮人把相对论玩透了。在他国跳出资产阶级的高尚情操,成为“另一个人”,以便回家后成为“更好的人”。作家、探险家、旅行家、经历那么多生死攸关、大起大落的这位哥们儿,在本书坦白了多次旅途中的偷盗经历。

我想到曾数次感叹,在中国的部分白人们貌似素质都堪忧。现在我好像找到了一些原因来解释这个素质降级的现象。

用作者传递的信息来解释:

1)试图用当地人的语境去思考

(白人至上的自大思维认为融入当地的方式就是素质降级,因为“没有人”比白哥们儿更高尚了,为了“脱下资产阶级紧身衣”,做出一些素质革命。)

2)认为“恐惧塑造旅行价值”-加缪

(不去考虑加缪的上下文,单从作者在此书中引用这句话的意义来看,无论是在第三世界经历恐惧,还是制造恐惧,作者追求的是一个价值,他重视旅行中自己可以带走的东西,无论是一些思考,一些故事,还是一些偷得而来的物品。)

3)今天的“反叛”是为了明天的“规矩”-成为另一个人

(作者不止一次提到狂野与自由,关于出门在外的“反叛”,是短暂的逃离先天的美德教育,成为“另一个人”。关于旅行归来后的“规矩”,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素质回归,为了成为“更好的人”。)

《美丽、遥远又野性》读后感(三):什么时候一起旅游吖

我在工作繁忙的时候,也常常想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每次能够体会到的,只有跟随着旅行团,密密麻麻的日程塞满每一分钟。最终变成了在每一个热门景点打卡的观光客,或许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观光客,但是观光客和旅行者究竟有哪些差别呢?是否旅行意味着跳脱既定的安排,还是说需要自己规划一个旅程,然后在行进的过程中去体会发生的所有意外。

观光客可能会遇到的事情就是,当我们整整实现了说走就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体力跟不上自己想要的节奏。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并不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可能面临的是不同的环境,我们可能需要徒步、骑行、野外住宿。即便我们今天精力充沛,也很有可能明天就起不来床。作者在书中也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和同伴约定好了骑行,却高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后面几天之中缩减了大部分的上坡路段以及没必要的风景停留点。

而我们作为观光客,我们的大规模旅游其实在某些程度上改变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风景区都为了迎合游客,建造了非常多的建筑和设施。我们无法抱怨旅游的“真实性”,因为只有通过行走我们才能够看到所谓的大千世界,那些亲身经历是阅读和观看电影无法替代的。大自然的多样性总是可以令人感到震惊,那些绮丽的风景,不管是雪山还是高原,抑或是深海,都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马蒂亚斯·波利蒂基已旅行超过四十年,但是他在旅行之中很少使用任何只能设备,而是采用最原始的方式-笔记本和笔。或许他的这种出行方式给一给我们新的感知,就是我们究竟为何出行,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是哪里,而那里和我们日常所居住的位置有什么差别。我们媒体哦安出门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但是因为我们每天都看着相同的风景,我们内心已经失去了感动。

也许你并不能够真正明白,当你在远方的经典下,能够获得怎样的想法。但是不同的风景给我们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冲击,我们会因为那些冲击而感受到自己是真正自由的,而旅行的真正意义也是野性的。因为我们在旅行之中收获的美丽,最终让我们变成了真正自由的人,我们也能寻找到内心的野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