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火车 漫旅行读后感锦集

老火车 漫旅行读后感锦集

《老火车 漫旅行》是一本由陈强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火车 漫旅行》读后感(一):绿皮车~曾经的乡愁

建议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多去体验一下这种绿皮车

这本书写的很好,很放松,一下子回想起小时候的事情了。

第一章 横贯几个世纪的时光隧道--话火车

我的火车梦

记录的旅行--珍藏的火车票

威严壮观的火车头

花花绿绿的车厢

令人爱不释手的火车模型

五颜六色的站台票

北京的036服务窗口

铁路博物馆

新型动车组

曾经最为经典的火车

我们的铁路之最

中国最后的蒸汽机车

上海世博会铁路馆

特写“大马力”机车和“小北京”机车

历次铁路大提速

第二章 记忆中的老站台、老火车

--讲述它们的故事

工业革命的火车--经典的18型、19型、24型列车

京包铁路--老关沟

已经逝去的丰台站

津津乐道的“京沪神车”

离开我们十载的“塘沽短”

中国第一座火车站--唐山南站

人字形铁路与青龙桥

南京城里的老火车站

老南站--北京南城的火车站

路用列车的故事

无法回避的问题--列车超员

“绿皮车”老矣

火车通票

列车的家--客技站

114老火车漫旅行

运转车长的故事

大话春运

临客列车

火车司机的苦与累

铁路的明天

第三章 连横合纵

--经典线路娓娓道来

第一次坐动车组

南票看蒸汽机车

通勤车之旅--周口店小逛

游走贾庵子和古冶

宣化、庞家堡--塞外的记忆

走向国门,向二连浩特进发

探访京门铁路

草原明珠--锡林浩特

锦承铁路游

世博会的京沪之行

初探武广高铁

川渝行

4449次列车的故事

走皖赣

西北行--格尔木、关角、青海湖

港澳行

“东方莫斯科”--哈尔滨之旅

上海小票车、浙江千金线

准格尔

怀旧的天津北站,相约9元钱的旅行

南京最后的绿皮车

集通行

坐软座车到丹东看中朝边界

通霍,美景极致

辛泰铁路

著名的“石秦特慢”

京郊石塘路散步

天津郊县芦台

体验春运--老京广线

张家口站、沙城S2线

《老火车 漫旅行》读后感(二):关于火车的“慢情结”

这本《老火车漫旅行》是送给我男友的,他是个火车控,对全国的铁路、火车都特熟悉。拿到书的时候,我被内文精致的图片吸引了,一张张绿皮火车的照片,古老寂静的站台,还有像极了油墨画的风景照,我情不自禁翻开书读了下去。

这是一本关于火车的研究报告,作者对老火车、动车和铁路线有非常详细的叙述,让我这个对火车只有一知半解的人脑洞大开,学了很多专业性的知识,不过你不用担心,这本书一点都不枯燥,里面有许多作者乘坐老火车旅行的故事,我发现他真的爱极了火车,把坐火车当做旅行,而到了目的地后仅稍作停留便又返回,他的关注点一直在火车身上。

我以前并不喜欢火车,在我记忆中,火车是人多、气味差、冬冷夏热的代名词,如非必要,我出行绝对不会选择坐火车。但自从开始异地恋后坐火车的次数多了起来,周五下课后带着洗漱用品到火车站取票、进站、检票、上车,只需要睡一觉凌晨就能到,再睁眼时就见到他,他总是站在出站口,默默拿着一件冲锋衣,双眼在人群中不断逡巡,静静等我出来,看到我时便嘴角上扬。每个周五的火车行一直都是美好的,火车在我心中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我总是望着窗外,晃晃悠悠看着景色,自西向东,由北向南,不论之前多么烦躁,上了火车都会安静下来,这是与自己独处的大好时光,我甘之如饴。车厢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男人、女人、老人、青年、幼儿,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汇聚着各种表情,有的期待,有的快乐,有的焦虑,有的悲伤,大家来自天南地北,却向着一个终点奔去,这种感觉充满了奇妙。

这是一个小社会,有好人也有坏人。曾有一次,我返回学校的途中被小偷盯上。上车时已经凌晨一点,车厢里的人都睡了,只有一个男子在窗口的小凳上望着窗外喝水,见我上车便走来问:“只有你一个人吗?你是学生吗?”

我向来不喜欢与陌生人太过亲近,何况已经凌晨,说话会打扰别人休息,于是只草草说了句:“不是,同伴在隔壁车厢,我是去出差”便上床休息了,那人还不离去,竟帮我把脚头的被子掖了掖,说,你被子掉了。我只得起身说了句谢谢便又躺下,我的袋子一直放在脚头,明晃晃的。半夜大约四点,我感觉床边有人,一下子坐起来果然看到个黑影,手刚伸到半空,对着我的袋子。我装作刚睡醒要上厕所的样子,拿过袋子找纸巾。对方居然冲我走过来,当时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他只是掀开窗帘看了看外面,就走开了。我没敢吭声,把包护在怀里,继续睡了。

这是我多次旅行中唯一发生的较为危险的事件,大多数时候火车上还是温馨的,有大叔帮我放行李,有老爷爷老奶奶跟我聊天,有人分黄瓜和水果给我吃。

我发现,我也快成火车控了。

《老火车 漫旅行》读后感(三):“从前慢”——关于我和火车的记忆

以为只有我这种四机子弟,或者其他铁路子女,才会有所谓“火车情结”,没想到还有专业“火车迷”的存在,比如作者,并且他们还有自己的论坛,比如“海子铁路网”。

其实,我对铁路和火车的记忆,已然嵌入生活里。小时候,常去铁中对面儿的铁道旁玩儿沙子,还常和妈妈一起去四方火车站接上海出差回来的爸爸。也许当时我对爸爸本身的兴趣并不大,吸引我的是各种漂亮的衣服和小皮鞋,还有一提提的豆腐干儿。豆腐干儿大概两毛钱一盒,每盒里面其实只有几块,还有一两根儿牙签儿,但味道实在是太美了,尽管每次爸爸都给我带回几十盒,但我还是不舍得吃,基本上得算着,吃到爸爸下一次出差回来。

有张我很喜欢的照片儿(就是用了很久的qq头像,很多人问是不是我女儿的内个),也跟火车有关。照片里的应该是中国第一辆橙色火车吧?当时觉得好漂亮~

上小学以后,对火车的印象就是爸爸妈妈用免票带我去了江浙沪,去了京津,记不清是上海到杭州还是北京到天津,坐的是双层车,感觉好新鲜~

没想到很久以后,我在上海和北京各待了几年,火车成了节假日回家或去其他地方玩儿的主要交通工具。当时青岛往返上海只有一趟车——K296/293,车票要多难买有多难买,记得有年五一从上海回家,家人提前帮我联系好了,让我自己想办法,无论如何上去车,我不记得怎样上的车,上车以后找到了那个人,以为这样就可以等待被安排铺位了,没想到各种找关系的人太多,宿营车的铺位有限,根本安排不过来,只好按关系远近或者说软硬,好歹我不是最远最软的,最终还是分到了一个铺位,跟我同车回家的师姐,就是在硬座车厢待了一晚。觉得自己还算幸运,这么多年的火车生涯,几乎没有坐过硬座~

印象最深的一次火车之旅是研一寒假结束回上海的那次,寒假期间我的论文一篇都没写,一开学就要交,于是提前回了几天,在车上就开始准备论文,最重磅的一篇是翻译,我打算写《苔丝》两个译本的对比,于是彼时在华师大读哲学的王老师帮我一起找材料,这篇论文几乎就是在路上完成的。王老师,这事儿你还记得吗?文章没给你署名,我是不是很不对?哈哈~

书中提到的“神车”——往返于京沪之间的1461/1462,我也坐过,超慢,超便宜。京沪间z字头的车我也坐过,499块,有意思的是,北京车底的车没有任何服务,上海车底的车提供晚餐,还可以积里程,乘10次赠1次,不得不承认上海人真的很会做生意~

其实我跟作者一样,很怀念慢火车的时代。内会儿,青岛往返上海要很久,但路上一点儿都不寂寞,路过青州,会下去买几个桃子吃吃(青岛往返北京路过德州时,一定会下车买只小推车上锅里热乎乎的扒鸡)。我想我的黄河情结和长江情结也是内会儿形成的吧,快到济南和南京时,总会在窗边等着,使劲儿盯着,直至黄河和长江从眼前消失,仿佛完成了一个仪式。

青岛到上海,一过安徽,窗外就变得不一样起来,完全没有了北方的光秃秃,代之以各种白墙青瓦,分不清什么徽式建筑江南建筑,总之南方的民居总会让人眼前一亮。现在正在修着青岛到连云港的铁路吧,不久青岛到上海可不必绕道济南和安徽,而是走海边,经日照和连云港直达上海。不知新线路的窗外会有怎样的变化。

08年奥运会给青岛带来的最大好处,其一自然是作为帆船比赛城市自身得到的发展,其二就是开通了往返北京的几组动车。从那以后,车票真的好买了太多,当然,首选还是夕发朝至性价比超高的T25/26、195/196,但买不到它们,乘动车也很好~后来,有了实名制,车票更好买了;再后来,可以电话和网络购票,于是出现了好多像我一样矫情的乘客,各种买了改改了退退了买的,每次都要折腾一两下才能确定下最终的行程,我说得没错吧,eric老师?车票好买了,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最多的一次是12年,我竟然回了7次青岛,吃樱桃、洗海澡什么的,好快乐~当然,最方便的还是现在,有了各种app,购票更方便了。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体现在方方面面。

随着普通列车被动车、高铁所替代,我出发时的火车站也从上海站和北京站变成了虹桥站和北京南站。但我希望所有的老火车站和老火车,都能以某种形式留下来,比如在798和首钢厂区见到的火车头,比如坊茨小镇,不要像我从没见过的济南火车站一样,被盲目拆掉~很欣慰,青岛的大港站和沧口站都还在,喜欢大港站漂亮的德式建筑,喜欢沧口站外长长的黄色围墙。

尽管已经在家乡工作,但我的火车情结会一直存在下去。去到陌生的地方,我也总希望坐坐当地的火车,比如台铁,比如伦敦到剑桥的火车,希望明年有机会能乘乘欧铁。有时间的时候,我还是愿意坐着火车旅行,还有好多经典的线路等着我去走,比如兰新线路、青藏线、大丽线、成昆线⋯⋯这本书,显然是我最好的向导和参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