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封面之下读后感1000字

封面之下读后感1000字

《封面之下》是一本由克莱顿·柴尔德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23-8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封面之下》读后感(一):出版史本身就是一部知识流变的历史

首先总结一下全书:作者梳理了在一本小说的生产过程中,这本小说如何经历创作、生产和接受三大场域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如何进行创作,文学代理人的角色是什么,编辑怎样决定出版哪些书,出版商如何建立名单,如何销售、存储和宣传图书,以及作家如何选择下一个主题,书籍是如何被选上摆在书店前台的,为什么评论人和读者能从同一部小说中读出不同的含义,以及全国各地的读书会如何理解一部小说及其对他们的意义等等。

这本书在2018年获得美国社会学学会文化社会学分会著作奖,也算是我第一次看的社会学的著作。因为学术背景,在读的过程中,我会不自觉的拿历史学的理念或者说“规则”进行对比:

首先是理论。有一种说法:历史学的很多理论都是从别的学科“借”来的,借政治学的概念搞政治史、社会学的概念搞社会史。而这本书主要的理论是“场域”——创作、生产、接受三个场域,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一本小说像流经一条流水线一样地走完出版流程,即经历这三个场域。这让我联想到了知识史的一些概念,我觉得两者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关系——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接受知识。知识也有其三部曲,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各自的影响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非常地像。毕竟出版这一过程,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知识的生产、流变。

其次是史料或者说资料。 社会学里的两个概念“田野调查”和“民族志”——郭建斌和张薇提到,“民族志研究肯定要做田野调查,但是并非做田野调查就是民族志。” 例如风笑天提到,“如果一定要对二者进行区别的话,或许可以认为,来源于人类学的民族志是一种更为极端的实地研究—它不仅要求研究者在实地生活的时间更长,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程度更深,同时其主要的关注点也更多地集中于对当地社会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与分析上。”总结而言,民族志研究,即一种更严格、更独特的田野调查。 以历史学的视角来看,这些田野调查就是史料,这本书的作者先后采访了小说作者、代理人、出版商等等,其所做的努力确实值得称赞。对于这个奖项也确实是当之无愧。

读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后还是要多读读社会学的东西,跨学科这个名头虽然被“用烂了”,但是必须承认在这个过程中,它确实能够带给人一种启发或者说灵感乍现。

《封面之下》读后感(二):一部小说的一生

文学大师季羡林有一个有趣的笑话,他和同事同时投稿,结果同事的文章发了,他的没有。那一刻大师也觉得无趣之极。

这是写作人的忧愁也是写作人的有趣。

随着信息沟通渠道的增加,作者还是那个作者,但是作品的产生和推广却长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伦多大学教授克莱顿∙柴尔德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那些已经发表了的作品(小说)越来越充满了人类命运的趣味。

《封面之下》分享了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的整个过程。被《泰晤士文学增刊》评价为:用一个三幕式结构,解释小说的细节和情节,这一切都来自于作者的其他研究。

跳出五行外,细观一部小说的命运史。

作者用一部小说的诞生,分享了一部小说的一生。

《贾勒茨维尔》是由一个真实事件改变的小说,其初,出版人并不看好这部小说,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时败的尝试。

小说的原型是作者自己家族的一件秘事。她的祖母曾经公然SS了他的祖父,最后祖母却在同乡人组成的陪审团运作下,成为“自卫杀人”逃脱法律制裁。这件事情曾经被媒体报道,随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作者在小说中,依托原事件,加入了众多浪漫因素,为了获得某个奖项。但是很多出版人都不看好,认为这样的创作手法并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也无法实现有利的市场推广。

作者从写作、出版、获得市场认可的一系列流程上,分析了这部小说的诞生和成功。其中其牵扯的专业问题包括,作者对小说的创作结构、文学代理人的双重职责、以及在小说生产领域会遭受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关于接受市场,也就是读者市场的描述很有意思。

作者认为,将生活读进小说和将小说读进生活,是文学和生活之间的交互影响。

我们从读者角度看,每一部经典小说的产生,都经历过无数次蜕变。最终我们读到的,或许和作者的初衷并不相同。

《封面之下》是以一部以小说为情节揭示一部小说产生的曲折命运,虽然期间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不同领域的运营手段,最后,让热爱写作和热爱阅读的人,都能深深理解,文学和生活有着如此的相似性,比如,我们的命运早已已经被时代裹挟,我们会面临的选择和抗争也早已注定。

《封面之下》读后感(三):国庆假期书单之封面之下

读过了《大汉绣衣使》之后,那样一种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的感觉久久徘徊不去,一本小说如何被作者妙手而得又得以出版发行以及被读者接受?

带着这样的疑问,朵朵来推荐国庆假期书单第四本:《封面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一本由克莱顿·柴尔德斯所著的书籍,它以一个作家的视角,详细地描述了小说从创作到出版的整个过程。

克莱顿·柴尔德斯是美国知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记者,他在这本书中以自身的创作经历为基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小说从创意到成书的全过程。书中涉及到了很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如创作灵感来源、小说角色设定、情节构思等,同时也讨论了文学在当今消费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封面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主要包括三部分:

首先,作者讲述了小说创作的起源。他提到,创作小说的起点并不是坐在书桌前苦思冥想,而是通过观察和体验周遭的世界,寻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他强调了作家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微妙的细节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其次,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小说创作的具体过程,包括人物设定、情节构思、对话写作等。他认为,创作小说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线性思维,而是一种反复推敲、不断试错的过程。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经历为例,说明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失败,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最后,作者指出,在这个消费主义社会中,文学作品的出版和接受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分析了出版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如何影响小说的接受程度。此外,他还谈到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如何改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的参与方式。

“写作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你不知道你的文字会飘向哪里,但只要你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总有一天会有人听到。”多么令人振奋的语句,即使我不是一个作家,读过这本书的此时此刻,也忽然有了执笔写故事的冲动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