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是一本由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016-1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读后感(一):【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Ⅵ.践行G(定量) 魅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 巨大商业价值的眼球经济 很大程度是由魅力推动的 非理性触发消费 也能通过理性的认知产生 不仅从感性的层面思考 与理想自我间巨大的落差 自我叙事中的冲突,努力,意外,转弯 有恐惧,愤怒,紧张,纠结 开朗,豁出,走出深渊,终极恩惠 不断的淬火试炼所呈现出来的 才是完整的魅力史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读后感(二):关于魅力

对当下的逃离(逃离现实),对改变的渴望——拒绝平庸(奥巴马,坏女孩) 极度的极度情绪,对神秘感和想象空间的向往 魅力百度的定义: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指一个人或者事物极其有吸引力的。 在书里面,是幽默的是奢侈的是神秘的,是所有人都愿意去追逐的,是欲望,是成熟的男性是服装是奢华的车辆,甚至是吸烟的状态, 是我们不断的去追逐的一种幻想,一种想象出来的并且存在的东西。 魅力的构成:沉默、神秘、距离感。 魅力与人格魅力不一样,后者可以是个人领导力,前者是一种所有人都追逐的无脑感。 死亡会把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变为魅力。 神秘感和想象空间、原始的嫉妒、逃离现实、拒绝平庸。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读后感(三):一些笔记

1.魅力满足人们逃离现实的欲望。当人们被魅力吸引时,会想象自己成为“主人公”,体验各种美好,苦难的现实离自己远去。 2.沉迷香槟酒,陶醉于音乐,那神情便是大脑在想像着美好体验。而引发人们联想想象的事物也就有了“魅力”。 3.魅力满足人们拒绝平庸的欲望。主流,往往也意味着平庸,大家都拥有没什么特别的。而“拒绝平庸”往往很“爽”,与众不同的爽。 4.引发人们想象自己与众不同的事物便是魅力的来源。 5.魅力满足人们原始的嫉妒情绪。对自己不拥有的嫉妒。整个群体都在嫉妒,一边嫉妒着一边把自己不拥有的事物称之为“美”。 6.魅力是对神秘感和想象空间的运用。比如,隐藏喜怒哀乐,强调眼部吸引力。隐藏一部分强调一部分。隐藏人们不舒服不容易接受的部分,强调容易接受身心愉悦的部分。 7.身心愉悦的同时又对隐藏的部分有距离感,有好奇,神秘而让人想象。这也是魅力来源。 8.总结一下,魅力来源于对美好体验的想象,对与众不同的想象,对嫉妒事物的美感称赞,对愉悦部分的强调和对隐藏部分的好奇。由此,完全可以人为制造魅力。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读后感(四):这是一部视觉广告史

首先, 这本书的作者特别把"魅力"和"人格魅力"两个词区别开来. 所以本书的魅力, 更多的视觉, 或是影像给人带来的感受. 而不是你去喜欢上一个人的那种魅力.

所以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 这分明说得就是广告, 因为书也提到了大量的商业电影以及时尚行业. 而这些电影的存在也是为了贩卖符号和形象, 所以也是属于广告的一部分.

本书提到了大量的案例, 但是作为一本书或是论文显然是不够格的, 对于魅力的演化和作用, 叙述得非常零碎. 案例非常多, 有大量的对日常事物的符号化的解读, 并随着时代的演变, 符号代指的变化, 让人不得不反省, 日常的一些刻板印象从何而来, 有大量的流行文化中的图片, 反应着人们的潜意识. 同时也揭示了每一个充满魅力的行业后面, 都是无法想象的艰辛和牺牲.

而文本内容里值得一看的仅仅是三个魅力的组成成分:对现实的逃离和想改变的愿望;隐藏不完美和丑陋;保持神秘感。

这本书里还有额外有趣的是对于女性展现的演化, 比如说昂首阔步的女性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 而随着时代发展没十年, 人们又开始喜欢坐在那里端着的女性了, 然后十年以后, 裤装女性又称为时代的潮流, 关于肯尼迪夫人的照片, 看上去是街拍, 实际上是仔细设计反复练习的. 漫画里的吉布森女孩的形象, 实际上已经是对之前的女性形象的颠覆了, 但是现代, 仍然被视作对女性的压迫.

这本书其实 虽然写得条理非常差, 核心理论又不复杂, 但是真的很适合做,视觉的启发思维的书.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读后感(五):魅力就是幻觉——《魅力史》读后感

还不错的通识书,主要讲述了“魅力”的构建。

作者断言,魅力其实是一种幻觉,它诞生于主体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让观众从主体中看到了自己渴望的东西。这里的主体可以是电影、照片、明星;观众可以是粉丝、收藏家、被鼓舞的人。

全书对于魅力的诠释更多是站在观众的视角。因为他们才是受到魅力影响最广的人。

于观众而言,魅力的散发很奇妙,他们能从中看见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但这里的“东西”并非实质,是作为象征物存在,暗示着某种美好的生活场景。就比如二战时大受欢迎的黑人飞行员海报,美国黑人们追捧着这个形象,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在社会上受到尊重的强健自己。

但之所以说魅力是幻觉,是因为构造这个美好场景的时候,必须有意忽略掉那些复杂的其他要素,只留下符合主题的纯净要素。距离和神秘,是供观众填充想象力的法宝。但这也必然阻碍了认知真实的过程,也是作者称魅力是幻觉的主要缘由。

但说实话,发散的魅力已经广泛地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久经战阵的我们也早已能察觉出,魅力背后的现实要素。帅气的明星可能整过容,好看的电视剧装照下也许是短裤凉鞋。这已经成了某种调侃。或者说,我们必须先得接受魅力存在的虚假部分,这样才能“ 理智的魅力是深情和感恩,而不是具有破坏性的。它的目的不是消灭魅力,而是通过承认魅力的虚假性来让魅力长存。”

这本书重点主要是第一部分,对于魅力本质的阐述。其他部分都是对这份魅力本质的实例解释,基本没啥新东西。赶时间的话,看第一章也差不多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