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REBECCA读后感摘抄

REBECCA读后感摘抄

《REBECCA》是一本由Daphne Du Maurier著作,Virago Press Ltd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7.99,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REBECCA》读后感(一):真实大冒险

第一次看原版看到停不下来,关于无比美丽的Manderly庄园,阅读的时候甚至似乎能闻到花园中鲜花的香气,当主人公施施然在花园中散步的时候,能看到树叶上露水掉落在他们的肩头。能听到海浪拍击岸边的声音。自己脑内的那副画面是多么美妙的电影画面都无法比拟的。

对Mrs. de Winter带入感满满,有种“啊,换作是我我也会这样”的共鸣,她那种自卑的怯懦的小心思,稀奇古怪的白日梦,把镇纸打破后藏起来的荒唐的行为,似乎完全是我自己可能做出的事情。她那种关于时间流逝的感觉与幻想总是奇异又美妙,下一秒的我就不是这一秒的我,下一秒的世界就不是这一秒的世界,时光总是在不断的流逝,没有人能抓住它。或许有人会说主角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到了一个不真实的程度,但是对我内向且时时感到自卑的人来说完全可以理解。有时候自己也很讨厌自己的畏缩,扭捏,但是又没有办法控制。总之,这本书由于带入感的强大,使得读书的过程变成了跟我们主角一起经历的过程,仿佛经历了一段不属于自己的人生,简直太美妙太享受了。

至于悬疑的部分,倒是感觉并不是很多,因为开头就猜到Rebecca的死因。Rebecca太强大了,即使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她还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甚至可以通过Mrs. Danvers 把Manderly付之一炬。她本来就是要死去的命运,因为癌症。但是她故意激怒Maxim。 Maxim说的对,最后还是她赢了,所以她带着微笑迎接死亡。所以她永远不会逝去,至少她会永远活在Maxim黑暗的记忆里。

《REBECCA》读后感(二):REBECCA | 恶女的魅力

看了关于这本小说的很多评论,大家都很乐于比较两任de Winter夫人 –后来的这个单纯善良,是典型的乖乖女形象,更传奇的明显是之前的这个Rebecca,乖张艳丽,引人注目。如果说之后的这个是淡雅温柔的三色堇,那Rebecca就是充满诱惑的曼陀罗。她美丽的外表下,藏着骄傲的内心,和不得了的野心和能力。她在每个人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只属于自己的烙印,让人过目难忘。用她的美,用她温暖的态度,用她邪恶的本质,让人仰望,让人铭记。哪怕她已经死去一年,她的气味依然在Manderley盘桓着,让她的前夫无法在这座房子里多呆一天,婆婆虽然已经痴呆,仍旧还能在握着新媳妇的手的时候叫着Rebecca的名字,当地所有的人仍旧津津乐道她生前举办的Fancy Dress Ball,那已经成为了当地人共同的美好回忆。而她的仆人Mrs Denvers,会为了她一把火烧了自己服务多年的这座豪宅。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女生要像小白兔一样乖巧听话”这样的说法完全是陈词烂调,在女权抬头的大环境下,乖乖女已经不是舆论上最受欢迎的女性形象,但是对我来说,对很多女性来说,这种人畜无害的形象仍旧是一个安全的,易于接受的选择。

看了这本书,才觉得跟Rebecca热烈绽放的美相比,这样的形象是多么一个干瘪瘪的,白纸一般的存在。虽然在常人看来,这个第二任的Mrs de Winter明显会有更好的后果,她得到了Max的爱情,得到了安稳而幸福的一生,而Rebecca的命运相比来说就比较悲惨 – 一生没有所爱的人,得了绝症,最终还是被自己的丈夫谋杀,不得善终。但是抛开常人的眼光来看,Rebecca的生命反而更为完整,因为她经历了更多,也留下了更多。

我不得不感叹这本小说的前瞻性,要知道它可是写于1940年之前的书,在那个对女性的压迫更为严酷的年代,对女性的洗脑更为彻底的年代,这本书还能顶住压力披露那种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女性的美丽,让八十多年后的我我读了这本书还能有所启发。

其实相比于那种逆来顺受,只会顺从的女生,我们一直都很喜欢比较有自己想法,愿意去折腾的女孩子,但是在我们看来,这种“折腾”要有个度,如果女生一味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折腾,就变成作,就变成了反面角色。而Rebecca,却是在这条道路上一路走到了最后,走到了极端。直到现在,我们都带着仰视的眼光看Rebecca这样的女人,心理暗暗羡慕,却没有勇气去成为她。

当然,也会有的人更想成为后来的Mrs de Winter,毕竟,一路安稳平静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的呢。确实也是,两种人生都有自己的乐趣,选择哪种都不为过。只是像Rebecca那样,直面自己的内心,背离大众的路线,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这也更加显得她的魅力稀有而难得了。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再遇到那种不顾他人眼光,向着自己的目标一路奋进的女生时,我想我应该会多一点敬佩,少一点评判吧。

《REBECCA》读后感(三):二位一体的Mr.de Winter,反爱情的爱情故事

Rebecca,七个字母,一个女性的名字,再简单不过的书名。

然而我相信读完小说的人,当他们合上书后,看着封面上这个斜体的大大的名字,或许都会如书中女主角第一次在某本书的扉页看到这个一挥而就的签名那样,感到一种淡淡的残留的暗影,藏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后面,轻易不能散去。

阅读Rebecca的过程是很畅快的,Du Maurier的文笔优美自是不用说,难得是同时具有紧张抓人的特质,文字的流动之间仿佛有魔法般的吸引力,让人只想一页页飞快地看下去,也难怪在当时这是一本大卖特卖的畅销书,被标榜为“当代的简爱”,哥特式的爱情小说。”

连我,一开始都是这么认为的。今天看完这本书之后跟我的朋友说起它,我说我不是特别喜欢,因为过于“melodrama”,女主角让我反感,而这个爱情故事即使紧张抓马,文笔让人惊艳,但也追究就是个有些自怨自艾的爱情故事,看完也就看完了,还能怎样呢?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不管是六十多年前热衷罗曼蒂克小说、为此痴迷本书的读者,或是现代读者如我,都在最初只看到了故事的表面文本,一个哥特悬疑风格的爱情故事,善良温顺害羞的灰姑娘,被过去的阴影纠缠的悲剧男主人,以及他阴魂不散的邪恶前妻——看样子是简·爱没错了。

然而当你再仔细想一想,跳出“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的桎梏,回忆书中的种种意象和巧妙暗示,才会发现潜藏在这层表面文本之下的暗流,一层紧紧贴付在它后面的潜台词,一个“里文本”。

有趣的是,这里文本,却恰恰旨在颠覆和质疑表面那个有些伤情哀怨的所谓爱情故事。

要想清楚这层冲突,突破口首先是一个最明显的设置,它如一个引线,提示着读者追随它往深处探索。

那就是,为什么女主角没有名字?

这当然不是闲来一笔,作者多次在文中提到名字的这个问题上刻意做了回避,而对这种回避,我一开始不加细想,单纯只是觉得是一种制造悬念的手段,是为了让Rebecca的形象被凸显得更为鲜明,更为强烈——一个活着但却没有名字的女主,和一个死去但却永远占据了书的题目的Rebecca。

事实上,弥漫全书的氛围也的确在在强调她们的不同,一个年轻稚嫩、害羞无措的灰姑娘少女和一个看似完美的、气场极为强大的前女主人。善良单纯/“邪恶”老练,总在迎合别人无法自我表达/放肆张扬不管不顾,贞洁忠诚/只忠于自我愉悦的性解放。

她们是那么不同,这种不同被无数旁观的人多加强调;她们“彼此”憎恨,“互相”排挤,看似是情敌,是梦魇,是水火不容的两极。

然而她们却又同时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嫁给同一个男人,用着同样的夫姓,总是做着白日梦的“我”会假想自己和Rebecca是否做过一样的动作,当她沉浸其中时甚至如附身一般拥有和Rebecca同样的表情,最后甚至刻意安排她们在舞会上机缘巧合穿同样的裙子,让众人一瞬间恍惚,以为死者复生。

直到故事的结尾,当一切看似尘埃落定,“大团圆”看似触手可及,“我”在回曼德丽的路上睡着,在梦境中她看着镜子,镜中是Rebecca的样子,高挑,美貌,乌发如云,张扬如火。

这两个在全书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诡异地互相交叠的存在,终于在这一刻通过这个意象完成了合一。也是直到此时,那条细细的藏在主叙述底下的引线带着跟随它的人们找到了它的终点。

Rebecca和“我”。本就是二位一体,

她们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挣扎的,复杂的存在——“女性”本身。

“我”,代表的是传统。所谓传统女性美德,忠诚、温顺、时而笨拙,最紧要的是必须要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爱情至上的信念,并且兼具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对他人的礼貌善意,同时固守社会传统和阶层的分级,紧紧跟随在丈夫的身边(阅读过程中几次觉得她自卑于自己的出身十分烦人,现在想来,其实这不是作者的价值观,是作者故意在表现“我”的价值观。)

Rebecca代表的是纯粹“邪恶”的女人。自由、放浪、不屑于爱任何人也不忠诚于任何人,只忠实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因而显出自私无情),利用并玩弄凡俗的价值观,将所有人玩弄于鼓掌之上。

这是女性的两个侧面,是同一个身份、自我的两个极端的方向,是低头循规蹈矩遵守社会赋予她的角色并将爱情置于一切之上,还是抬头昂首挺胸特立独行完全只以自己的意志为准绳。

然而讽刺的是,这两个侧面又的确殊途同归,她们都被Maxim杀死了,区别只是前者是肉体,后者是精神。

是的,全书真正死去的,并非Rebecca,她死于大海之中,却又如不死身一般仿佛从海中走出,用一场大火带来充满象征意义的复仇。她一手策划了自己的死亡,用最后的狡诈布下一张网,将Maxim网在这场拥有无法摆脱的梦魇之中。

她恨Maxim吗,从未爱过又何来的恨?其实与其说是对个体的憎恨,不如说是她对整个循规蹈矩的社会的嘲弄,她知道放浪不忠的开放式婚姻不会成为真正刺激他的导火索,只有当她用并不是他血脉的子嗣威胁到他将来的继承权,才会让他真正痛下杀手。

所以当她死的那一刻她是大笑的,因为她的确早就看穿了这无聊的世界,看穿了无聊的男人——那虚伪的道貌岸然的绅士啊,比起自由更怕身名扫地,看似文质彬彬,但为了保护父系的血脉传承和家族产业,不惜亲手一尸“两命”。

从这个意义来说,最后当然是Rebecca赢了,她的肉体注定泯灭,但精神上却真真正正棋高一着地继续如幽灵一般纠缠着那些虽然活着却已然是行尸走肉的人们。

那其中,就包括了“我”。

当男主角向“我”坦白自己杀妻的事实后,也同时第一次说了“我爱你”。她自陈从那一刻开始,她就不再是她了,她不再天真,不再扭捏,因为之前不敢确定他的爱,她觉得自己永远低人一等,而当第一次得知自己确实地拥有了爱情,她才一下子变得勇敢和自信。

也是在那一刻,“我”毫不犹豫地遵从了爱情的原则,放弃了道德的准绳,完完全全地站在了男主角的身边,成为他的帮凶,他的影子,他的附属物。

甚至连被依附的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那个之前的你,也已经被我杀死了,再也回不来了……”

将自身完全依附于爱情,依附于男性主宰的“我”,她的肉体当然安然无恙,看样子是众人艳羡的灰姑娘,曼德丽的女主人,但其实当她在最开始陷入爱情之后,就在慢慢地死去,慢慢地失去选择权,最后终于在放弃道德判断完全成为帮凶的那一刻,真正地在精神上消亡,成为“爱情”的祭品。

所以你知道她为什么没有名字了么?因为她从头到尾,就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Mrs de Winter,从她爱上他的那一刻起,她的自我,连同她的名字,都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有夫姓。

女性的两个侧面,都死在男性之手,一个倒在枪口下,一个死在爱情中。

du Maurier用“我”这个主叙述人的视角,让读者感同身受,同情“我”的境遇,同情她爱的Maxim的痛苦,看书的时候,几乎所有人不可避免都会暗暗希望他们最后逃脱法律的惩罚,并为他们的遭遇悬着一颗心——是啊,比起Mrs.Danvers太太的阴森邪恶,Fabell的粗鲁卑鄙,这一对苦命情侣看着多么让人同情。

但当你回过神,重新细想,跳出“我”的视角,探寻在表面爱情故事之下的暗线,才会发现背后在道德和情感上晦暗模糊的角落,才会发现作者真正的内心:她将自己化成两个矛盾却又一体两面的Mrs de Winter夫人,探索身为女性的自我价值和身份。

当女性陷入了盲目的爱情,当她的生命中只剩下爱情,她的自我在哪里?当她摆脱了爱情的束缚、纯粹忠于自我的欲望,又是否能在这个充满规则的人世间得到善终?

这个意义来说,Rebecca在当时被认为是浪漫的爱情小说,在中国被翻译成充满忧郁浪漫色彩的“蝴蝶梦”,倒都显得像一种讽刺了。

至于让原作受众更广的希区柯克改编的Rebecca电影版,或许反倒不如他的经典作《迷魂记》更靠近原作的意图。其中虚构的冷艳夫人,真实的陷入苦恋的女演员,恰恰对应了Rebecca和“我”的二重身份。

而《迷魂记》作为影史经典,镜头语言表现出的女权主义、情与法的冲突,爱情双方的权力博弈关系以及最后女性牺牲自我身份换取爱情的代价,全都有专文进行论述,自不需要再多说,只是似乎不太有人能想到,这些内在层面的探索,其实都能和Rebecca的文本交替来看,形成惊喜的呼应。

在Du Maurier写下Rebecca之前的数百年漫长时光,在她成书的当下,在她写完书几十多年后的现在,在全世界,无论何种文化,爱情故事都毫无疑问地受到普遍的欢迎。

因为美好而真挚的爱情值得歌颂,这是当然的,人们,包括我,即使无法体验,总不可免俗地热爱观赏。

只是将来当看到痴男怨女不顾一切的故事时,或许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书的封面上Rebecca这几个字,想一想那个从未出场却从未离去的Rebecca,那个一直在场却为了爱情抛却了自我的“我”。

你到底更愿意成为谁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