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沈从文小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沈从文小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沈从文小说》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第1版 (2002年1月1日)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4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一):生

熟悉白先勇的人大抵都会知道他对沈从文是极为推崇的,他曾说“沈从文是三十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如果要我选三篇‘五四’以来三十年间最杰出的短篇小说,我一定会选沈从文一篇,大概会选他那篇震撼人心的《生》。”

的确如此。

《生》只有短短薄薄的两页纸,却给了我们亘古以来最大的悲哀。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讲述天桥老艺人下层生活的故事,文字平淡而略有拖沓。却不想,在最后不到两百字的结尾里老先生给了我生平最震撼的文字和最复杂的心情。原来风平浪静之下才蕴含着真正的波澜壮阔。

丧子之痛,在他身上看不见,在他眼里读不出,因为这已和他的生活实实在在的融为了一体,他用余生为儿子再塑了一个生命,只为他而活着的王九。

这不禁让我想起挪威的森林里说的那么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份永存。

另外我想说的是,最后那篇的《大小阮》感觉像及Pitt主演的大河恋a river runs through it...真怀疑编剧之前看过先生的文章。

《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二):自然味与人情味

“血管里留着你们民族的健康的血液的我,二十七年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中着在到的下所变成虚伪庸懦的大毒,所有值得称为高贵的性格,如像那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再也不配说是出自你们一族了。”

——《龙朱》

这本沈从文先生的小说集涉及的内容丰富,有描写乡间人情的《边城》《三三》,也有描写新社会民生百态的《王谢子弟》《大小阮》《顾问官》。不过,正如《龙朱》序文中所写,大多数的故事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传统社会、古老民俗的推崇,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失望。在沈从文的笔下,乡下人真诚、热情,就如他们生活其中的自然风光一样地单纯。作者这样描述《三三》中的母女:她们在自己习惯生活中得到幸福,却又从幻想中得到快乐,所以若说过去的生活是很好的,那到后来可说是更好了。这就是自然中人简单快乐的内心世界。

食色性也。对于生活简单的乡下人来说,男女之事和一日三餐一样是,是基本而首要的需求。但是,在自然中的性与爱十分美好,一点也不下流。阿金、贵生之流”不明白这些城里人的事情,只按照一个平常人的希望,要得到一种机会,将自己的经历,用在一个妇人身上去”。想想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流行的《老司机》等云南民歌也是如此吧——淫者见淫。

这样单纯的自然与简单的乡下生活孕育着一种活力。也许也正因如此,作者笔下很少有悲剧;而一些貌似结局不好的故事,也都以一种平和、安详的笔调写出,令人只增一丝怅惘,而无痛彻心扉。《萧萧》中的童养媳与别人生了孩子,家里人打发她出去是为了一种风俗,而为什么非这样做他们也不清楚。这样的“不觉”就让这个悲剧故事多了一丝憨厚之感;而故事的最后,家里人又不知怎地就留了萧萧一辈子,这种淳朴宽厚应只有未被工业文明侵袭之地才有的吧。《牛》的故事,本来看似是在指责大牛伯对牛的严苛,然而这种“患难中结下的友谊”却在牛被征走之后达到了顶峰。

《沈从文小说》读后感(三):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少女和城里人

读《边城》《三三》及《萧萧》

沈从文先生塑造了众多乡村少女形象, 如萧萧、三三、翠翠、阿黑、金凤⋯⋯她们仿佛乡村田埂上跳跃的精灵,犹如一股清雅宜人的清风,在我们心头起舞、飘扬。《边城》里的翠翠,《三三》里的三三,以及《萧萧》里的萧萧,是比较典型的三个少女,通过分析她们的相同之处可以探究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通过她们和城里人生活的差异也可见出沈从文对于城乡的情感态度。

一、 凄凉的身世

首先这三位少女都身世凄凉, 生活简单而又辛苦。翠翠,这 “可怜的孤雏”是茶峒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的父母相继殉情而死。翠翠和爷爷一老一小,收入微薄,相依为命。三三是杨家碾房的一个女孩, “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 于是妈妈作了碾房的主人, 三三在米灰里, 在碾米声里, 也在哭里笑里慢慢长大了。萧萧是个孤儿, 十二岁就出嫁作了童养媳,“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她的任务便是照顾三岁的小丈夫。加上又遇上了一位“生来象一把剪子”那样严厉的婆婆,于是萧萧的生活就在绩麻、纺车、洗衣、打猪草、推磨, 浆纱织布, 受气中度过。

这些少女身世凄凉,亲情残缺,然而沈从文却用十分平静客观的口吻娓娓道来,像诉说一个悠远绵长的故事,于是,那份忧愁也变得淡然平和起来。沈从文笔下很多的人物形象都有着悲凉的生活,我想,这表明了沈从文并不一味把乡村刻画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而是深知乡下人生命的无奈与脆弱,这种悲剧一代一代轮回,而乡下人毫无怨言地接受,顺从,更显得他们古朴豁达的生命状态。

二、自然的人性

在优美自然的环境中,这些少女过着平静简单的生活,这也使得她们心地单纯善良,率真自然。如在《边城》小说开篇的第一章,作者就用小兽物,黄鹿来比拟她,“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样的天真活泼,乖巧可爱,完全体现了沈从文的创作理念:“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再比如三三,三三抑强助弱,“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对于到潭中钓鱼者,三三有双重标准。遇到不熟悉的人,就高声警告,“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如果钓鱼人是熟悉的并且讲道理,她便不假思索的同意。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

沈从文就这样塑造了一个美丽而不矫情、活泼而不轻佻的乡村少女。

三、真挚的爱情

这些乡村少女生于自然,自然的生活,对待感情也是顺其自然。她们的爱情都很简单,纯净晶莹,表现出一种与物欲绝缘的人性的自然美。

翠翠是个娇羞的少女,对爱情有着朦胧的憧憬。“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结局我们都知道,翠翠坚定地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傩送。表现了一个山村少女对爱情的坚贞之美,也是沈从文心中乡下人真挚美好的爱情。

三三的爱情比较朦胧,沈从文细腻感性地描写了她在恋爱中的细微感受,展现了她毫不伪饰,真实美好的一面。萧萧的恋爱更是朦胧,甚至有些糊涂了。她因花狗的引诱而怀了孕, 可这些又是她在听从自然人性的召唤下发生的。

所以,尽管沈从文极力塑造了一个善与美的世界,但我相信,他一定更倾向于真。因为这些爱情,纵然都以悲剧收场,有的甚至违背了基本的伦理道德,但沈从文是带着赞许与欣赏的,因为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们爱的真实。这种基于自然,顺于内心的真实,是爱情最美好的一面。而她们的情感更是完全不会做作,有真意,去伪饰。虽然她们都是柔弱的少女,但活出了湘西人的血性。

四、猪腿肉、白脸少爷以及女学生

在这三部小说里,尤其是后两篇小说,沈从文均加入了城里人的描写,虽然大多是乡下人的想象,并不真实,但从这些不真实的想象中,我们可以探究沈从文对于城乡的态度。

首先《边城》里描写老船夫买肉时提到了一个细节:他(老船夫)见及时却将说:“喂喂,大老板,我不要你那些好处!腿上的肉是城里人炒鱿鱼肉丝用的肉,莫同我开玩笑!我要夹项肉,我要浓的糯的,我是个划船人,我要拿去炖葫萝卜喝酒的!

老船夫认为腿上的肉是城里人炒鱿鱼肉丝用的肉,自己作为划船人吃的是浓的糯的夹项肉。这里侧面表现了在乡下人心中,与城里人是有着界限的,至少在生活品质上,城里人似乎是高于乡下人的。

而后两部作品更是以较多篇幅描写了城乡之间的差异与隔阂:

《三三》里三三和妈妈想象城里的生活,想象的十分具体,甚至有些夸张:城里的女人装扮得同新娘子一样,坐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必做;若坏女人想勾引人就向人打瞟瞟眼;城里虽有一个包大人,坏人还是数不清。文中还反复用“白色”来形容城里人:白裤白鞋、白白的脸、脸也总是很白的。白色是没有血色,是不吉利的颜色,病态的象征,这已经揭示沈从文对城市文明病态的否定。三三中还写到乡下人不明白城里人为何老是生病,而且是稀奇古怪的病。“城里人喜欢害病,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我们不能因害病耽搁事情,所以除打摆子只发烧肚泻,别的名字的病,也就不到乡下了。”沈从文明确表明了这是因为城市中人被现代社会所累,这种所谓现代的城市文明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更扭曲了人的本质。《从文自传》里这样写道:“城市生活太匆忙,太杂乱,耳朵眼睛接触声音光色过分疲劳,加之多睡眠不足,营养不足,虽俨然时时神经异常尖锐敏感,其实除了色欲意识以外,别的感觉官能都有点麻木不仁。”

《萧萧》中萧萧通过祖父的描述是这样想象城里的女学生的:

“她们穿衣服不管天气冷暖,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交到子时才睡觉,白天正经事全不作,只知唱歌打球,读洋书。

她们在学校,男女在一处上课读书,人熟了,就随意同那男子睡觉,也不要媒人,也不要财礼,名叫‘自由’。

她们自己不养牛,却吃牛奶羊奶,如小牛小羊;

她们不洗衣煮饭,也不养猪喂鸡;有了小孩子,也只花五块钱或十块钱一月,雇个人专管小孩,自己仍然整天看戏打牌,或者读那些没有用处的闲书。”

从这些描写我们是可以看出这些女学生是与沈从文提倡的健康自然,勤劳质朴的个性完全不符的,甚至城里人引以为豪名叫‘自由’的爱情,沈从文也是直接揭露她们的随意与虚情假意。

沈从文对乡村保守落后的一面固然有痛心之处,然而对于城市里所谓的现代化,现实并不像理想那样,所以沈从文仍对传统乡村中的质朴本真表现出极大眷恋。《萧萧》中一段简洁的对比就表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萧萧一类人把日子吝惜是同样的,各有所得,各属分定,许多城市中的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完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好事情上面。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的劳作,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城市文明人,把夏天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上面。萧萧一家,因为夏天的劳作,收获了许多。显而易见,女学生的现代生活是空虚无意义的,是在糟蹋日子,而乡下生活才是充实动人的。因此三三站在溪边设想沿溪水流到城里一去不回,“但是如当真要流去时,她倒愿意那些碾房,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和她在一处流去”沈从文也借三三妈妈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宣言:城里天生是为城里人预备的,我们自然有我们的碾坊,不会离开。

所以,尽管乡下人或多或少都曾受到“现代”的吸引,故土仍然是他们的眷恋与选择,沈从文也是如此,他自有他的碾坊,不会离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