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1000字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1000字

《沈从文散文》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一):沈从文的小世界和大世界

读罢真的是体会到了沈从文的散文之美,文笔之美,如行云流水,依托着湘西的质朴土地遣词造句,将人和事娓娓道来。也理解了,沈从文和鲁迅都写当时的社会人和物,却是大不相同的,鲁迅是要批判,要与旧世界做斗争,要颠覆。而沈从文从乡下来到大城市,他对乡村的风土人情,充满热爱和赞美。

大概49年之后,沈从文几乎不再写东西了,转而进行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这个转变和作者偶尔自嘲自己的愚钝和不识时务不无关系,因了不识时务,看不懂一些东西,其实即使看懂也不愿去顺从吧。

巴金在《怀念从文》里写道。

北平解放前后当地报纸上刊载了一些批评他的署名文章,有的还是在香港报上发表过的,十分尖锐。他在围城里,已经感到很孤寂,对形势和政策也不理解,只希望有一两个文艺界熟人见见他,同他谈谈。他当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仿佛就要掉进水里,多么需要人来拉他一把。可是他的期望落了空。他只好到华北革大去了,反正知识分子应当进行思想改造。

倘使真的和从文见面,我将对他讲些什么呢?

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自己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

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那么就让我的心长久燃烧,一直到还清我的欠债。

有什么办法呢?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我是躲避不了的。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二):沈从文与郁达夫的散文特点对比

我翻阅了沈从文和郁达夫的散文。总体评价,沈老的散文高出郁达夫散文很大一块。

一、文辞的平淡与新颖。

沈老虽然小学毕业,但是沈老对汉语词汇的贡献比比一个大学汉语言的教授还有多得多。而郁老的散文,太过于平淡,没有很多的新词。但在读沈老的文章的时候,你总会期待不知在什么时候,他会突然蹦出一个新词让你拍手叫好,这也是语言陌生化的一种呈现方式吧。

二、抒情方式的不同。

郁老的自我抒情是他散文的最大特点,从白话文开创以来,便有一种以我手写我心的提倡,郁老的的确确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散文创作中来,许多抒情的文章都是极为直白地表现内心的苦闷,在这类文章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优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文章中为圣人立言的模式,而变成了为自己立言,增加了文章的自由度。缺点便是这类文章若是看的多了,便觉得作者是在自说自话,自我宣泄,而完全不顾读者的感受,语言过分直白,失去了寓言性。而沈老的文章往往是在写景中抒情,进而情景交融,有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实则比郁老的文章高出一大块。

三、穿插故事的生动性

同样是散文中穿插故事。沈老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形象性格一一展示,无论从其动作语言还是神态的描写上,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什么人,要说什么话,什么样的性格做什么的事?而郁老做不到这一点,并且沈老对于生命艺术价值的意义思考始终贯穿在其文章中。而郁老的文章只是有点浮于表面,从立意上来说又高出一块。

四、文章的结构的不同

老师说沈老的文章结构并不明显,但是始终具有逻辑性,而郁老的文章有鲜明的结构层次。我认为,好文章的结构是要从明到暗,从显到藏,太过明显结构,说明文章在结构的组织上还并未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郁老的文章并非没有自己的优点,在他那些抒情的散文中,他甚至将自己嫖娼,失去童贞的经历都写进去了,不可不说是大胆勇敢,而又披露了自己的性压抑的心路历程又是一大创新,这些自书自序都是将写作看成了个体生命的自我表达,尊重生命的本能冲动,打破封建礼数的约束。并且他那直白的语言同样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增加了现代汉语的可读性,郁老最终在被日军杀死,他对于中国落后之现状的痛惜,乃是一个真性情的文人。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三):沈氏从文

以前真的没认真读过他的书,所知的不过是高中语文课本上那篇剪裁过的《边城》。中学时代的语文,无非是从极微小的字里行间去探究深远大义,极尽联想演绎之能事。常常作者本人亦不曾想到的我们也能想到,更甚者,我们常把自己演绎出来的“思想感情”强加给远在千里之外或百年之外的作者。学习语文课本和文学阅读根本是两码事。中学时代学语文,可谓是学遍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但艺术熏陶没有多得,却在脑海里对鲁迅,萧红,沈从文等无数名家,形成了一种刻板的印象。当从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中解脱出来,步入大学,再翻开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书,就会发现自己真正的阅读才刚刚开始。好像是初次阅读,不断推翻之前的种种刻板印象。 对《边城》的初略印象也不过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因为他开辟了这样一块至美的,令大家心驰神往的净土,于是人们争相称颂,将他哄抬到一级大师的宝座上去的。 看了他的几篇作品之后,(也逐字逐句地看了《边城》),顿时肃然起敬,并觉得羞惭,因自己的偏见差点错过了真正的大师。 《边城》是真的美,景物描写得细致传神,生活中的所有冲突到了这里都消减了,淡化了,(争斗声、怨怼声,叫嚣声都落隐为背景,狗吠声,翠翠喊爷爷的声音……)声音在这里都被削减,一切都在一种平和缓慢中渐渐拉开序幕又关上序幕,仿佛时光顺着这清溪在静静流淌,孩子在长大,老人在衰老。读者敛声屏息读下去,却并不能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悲喜,因为整个故事似乎是有隔离感的,你只能远远地听到些声音,看到些人影,却走不近,触不到,像午后一只卧在石边,眯着眼睛睡着的黄犬,呼吸声化入空气。像潭中美丽的月影,只能观,手一碰就碎了。陶渊明若生在此时或沈从文是陶渊明的近邻,想必二人肯定能结为好友。五柳先生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吧。这里的人淳朴、豪爽、仗义……没经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是最接近生命的生活方式。 《八骏图》里最妙的是那种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高层次”的讽刺,不似直接抛出一根尖针,那是粗俗人的讽刺。《八骏图》里的人物,都是有身份有学历的教授。身份和行径的对比,让这些道貌岸然的都市人显得更可笑可鄙。

沈从文写湘西,也写都市,笔力都好,但态度褒贬却迥然不同。这饶有趣味。当然这是文学评论家研究的范畴了。 《王嫂》让我想起了汪曾祺的一篇小说《*嫂》(忘记名字了),很相似。都是讲在战乱中的一个坚强、淳朴、善良、却信命由天的妇女形象。

希望每个人都有幸开始真正的阅读。不是课本上的“描写了,表达了”,不是微信微博上流行的只言片语,也不是学者们百花齐放的评论性文章,更不是在道听途说的人物野史中去窥见人物。一切都推开,只有你和书,相对而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