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现代汉语读后感精选

现代汉语读后感精选

《现代汉语》是一本由胡裕树著作,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5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汉语》读后感(一):《现代汉语(重订本)》个人短评

《现代汉语(重订本)》,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7版,斩!(坦白地说,我也很想嚣张地来一句:此后,《现代汉语》此类书亦不之值得花过多时间精读了——概因以此为代表的教学语法系统对于解决今后的研究问题所提供的指导已然极其有限了。如果再纠结于教学语法的具体应用无异于浪费时间。但蛮奇怪的,我们一些高校还是死抠着教学语法系统之旁枝末节不放,逮着蛤蟆非要攥出团粉来。诚如某高校问:黄廖本与胡本现代汉语在普通话元音音位归纳上有差异,差异何在?为什么?这种问题完全就是浪费我们读的书与精力——我就告诉你,张本,胡本,黄本,邵本这几个本子全部都是教学语法系统,根本翻不出任何花样来,这个问题最终要归到音位标音法的多重性上去,和哪个版本哪个教材乃至于它们各自是什么结论屁的关系都没有。话说回来,胡本么,还是过于老气了些,但有几张图做得相当出彩,比如古调类与普通话调类的演化图,是这几个版本里做得最好的。)

《现代汉语》读后感(二):汉语

以语言为标准划分现今人类的世界文化,可以看到一类人使用字母文字而另一类人使用象形文字,两种文字虽有根本的不同但却各有短长。

坦率的说,使用字母文字的文化有一个严重的内在缺陷,那就是缺乏稳定性。大多数善感易变的民族都居住在字母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这样的故事在西方大地上屡见不鲜。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这些使用字母文字的人种,其文化无一不由盛极而衰。古代闪米特人和含米特人也是使用字母文字,他们的文明他同希腊和罗马的一样缺乏坚固持久性。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自然是字母语言的过分流动性,因而不能保存具体确切的思想观点。这些人的知识内容如奔涌的瀑布而非浩瀚的海洋。其思想之丰富无他人能比,而放弃有价值的观念速度之快也令他人望尘莫及。

从任何意义上讲,汉语与字母文字者是对立的,它没有字母文字的种种便利之处,但它所体现的简朴和终极真理却牢不可破,不受狂风暴雨和艰难时日的侵袭,保护了中国文化达四千年之久。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这种精神保护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了四千年,不受战火,自然灾害,异族侵略的影响,这种精神基本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出自罗素《中国问题》

《现代汉语》读后感(三):关于现代汉语中的修辞

对比阅读书目:

《现代汉语》——王建华主编——研究出版社

《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荣伯、廖旭东——甘肃人民出版社

由于现代汉语的知识体系庞大而各分支内容细琐繁多,区区三千字恐阐之不尽,所以笔者比较阅读了三本《现代汉语》,主要针对修辞这一块做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先来说说修辞的定义,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皆将“修辞”作为独立的一章放在书的最末,而王建华主编的《现代汉语》则新增“语用”一章,并将“修辞”纳入其中,与语用学的相关知识结合阐述。

什么是修辞?

王版教材解释道:在语言应用中,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言语行为能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获得最佳交际效果,为了增强语用效果而对语言要素进行选择、加工和调整的行为,就叫修辞。除了用以指称某种特定的行为、活动或现象外,它也可以用来指称某种特定的方法、手段、技巧等,还可以用以指称从上述活动、现象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及研究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修辞学。传统的修辞是语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修辞学研究为现代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现代语用学为修辞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为分析某些修辞方式的构造和功能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方法和精密的工具。

黄伯荣和廖旭东版除了谈到上述的定义外还补充说到:修辞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对各种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即说话和写作的修辞。

胡裕树版则像是做了一个总结,认为修辞是以在特定的修辞情境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段为研究对象的,从词、句到篇章、语体的所有修辞手段都是它的研究内容,而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则是修辞的根本任务,修辞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

进一步阐述修辞,王版教材主要通过分析语言要素与修辞的关系、修辞格以及现代语言生活中的修辞现象三个大方面的内容对修辞进行补充说明。

在语言要素与修辞中,又分点阐述了语音、词汇、语法与修辞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具体的语境中言语行为者为了实现某种修辞意图,常常用语音要素构成修辞现象。运用语音的特殊因素,可以创造出语言表达的音乐美,包括节奏美的创造和音趣美的创造。节奏美又分别通过音长、音高、音强、音色四者来体现。音长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声音的长短、快慢等有间歇性停顿上;音强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重音和非重音的交替上;音色创造节奏的手段则主要有双声、叠韵、叠音及押韵、反复等;音高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平仄和语调上。四者彼此交错,互为对照,互相映衬,能够构成一种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给人以愉悦的心理感受。音趣美则是通过谐音的技巧和摹声的运用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让人如临其境。

其次,在具体的语境中言语行为者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意图,常常运用词汇要素构成修辞现象。包括语义的巧妙搭配,如借代、比喻等表达方式的运用,避免了单调划一的词语表达形式,又可以使上下文构成巧妙的照应,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有的超常搭配还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模式,于是就构成了词格现象,比如比拟、借代、移就、拈连等。再一个就是语彩的巧妙表达,包括褒贬义词的错位使用和语体色彩的巧妙偏离,他们的使用常常能才产生出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第三是语法与修辞的关系。有时候,为了实现某种修辞意图,常常在词类功能的偏离、语序的调整和句式的选择上做文章。比如,有意的偏离常规,能使语言产生一种独特的效果使句子具有新鲜感。句首和句尾往往是凸显信息最有效的位置,若有意打破常规,采取倒装手法,则又可以取得独特的修辞效果。而在句式的选择上,长句具有涵义丰富、叙述具体、说理周密的特点适用于政论文体、科技文体;短句显得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多用于口头语体即一些文艺语体中;整句在有内因和语法结构上显得整齐匀称,使人视觉和听觉上都感受到一种对称的没,并使语义层次分明;散句则给人一种轻快自然、灵动活泼的感觉。正确选用它们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于修辞格,教材将其分类为具有认知性特征、话语具有特殊标志和违反合作原则的三大类。这和其他两版教材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比喻和借代被定义为具有认知性特征的辞格,即在提高了修辞效果的同时还改变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关系,甚至形成了人的一种认知模式的辞格。比喻大致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另外衍生的比拟被看做是比喻的特殊类别。运用比喻的修辞,常常能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借代分为以标志、特征代本体,以具体代抽象,以部分代整体,以通称代专名,以专名代通称以产地代本体……

话语形式有特殊标志的辞格包括对偶、排比、顶真和回环。对偶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它的形式特征使其韵律上和谐悦耳、形式上整齐匀称、表意上凝练概括,能为内容的传递创造极为强烈的修辞效果。排比的运用则可以增强气势。词语和句子的顶真给人以文章一气呵成、丝丝入扣、联系紧密的特点。回环格由于形式上回环反复的特点使文章读起来前后呼应,另外也常常表现出事物和情理间相互制约或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违反合作原则的辞格有夸张、反复、双关和衬跌。夸张违反质的准则,运用言过其实的言语方式来吸引他人关注自己要表达的言外之意,能够突出事物的特征抒发强烈的情感,引起接受者丰富的联想。反复违反量的准则来增加语言形式的节奏感,有利于信息的突出和情感的抒发。双关违反方式的准则,利于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对象双关,巧妙的将自己要表达的辞里义隐藏在辞面义,给人以含蓄的特点。衬跌违反关联准则使句子前后语意构成强烈的反差,达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也使接受者从突然的恍然大悟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幽默感。

教材还提到生活中的修辞现象,如:网络中的语码混用使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数字谐音表义生动、简缩语形式增多、词语别解转义多样、新造词层出不穷、符号词别出心裁、流行语借用普遍;校园语和流行语的普遍使用和广泛传播;广告语、媒体语言的恰当运用等,都反映了现代汉语修辞的变化与发展。

胡裕树版和黄、廖版教材在以上问题的阐述上大同小异,不再重复叙述。

而不同的是,胡裕树版《现代汉语》在阐述修辞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时,谈到逻辑的问题,认为修辞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语法是修辞所必须具备的初步条件;修辞的特点同语法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某些修辞现象会转化为语法现象,而汉语修辞手段的特点有一部分是由汉语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对同一语言事实的分析,往往同时涉及语法、逻辑和修辞三个方面。

胡版和黄、廖版教材都详细讲到了炼字与炼句的问题以及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和口语、书面语的使用,而王版教材并没有提到或是一笔带过。

看炼字炼句。

胡版教材主要针对句子的锤炼做了一些要求,如:注意语句的连贯,使上下文衔接一致、层次分明、列举分承、插说适当;思考表达周密,修饰适当、谨防缺漏、考虑周到、照应周密;用字简练,防止冗赘、化长为短、凝缩结构、提炼句意……

黄、廖版则重在炼字,并指出主要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在意义的锤炼上,做到寓繁于简、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适当词类活用;在形式的锤炼上,注意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然、叠音自然以及双声叠韵的运用。

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胡裕树版的《现代汉语》,解析比较详细而有针对性,总觉得比较正统,不过黄、廖版也很详实细密。

《现代汉语》读后感(四):汉语作业

将此文附在此书下,应该也算是有点对题的吧?

论汉字简化的合理性

【摘要】汉字的简化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汉字简化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逐渐引发了人们对于汉字简化的思考。面对近来社会上恢复繁体字的呼声,本文就汉字简化的合理性问题在文字发展规律和作用以及社会现实基础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汉字简化是合理的。

【关键词】汉字; 简化; 繁体字; 合理性

一、汉字的性质和演变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运用语言相当长时间之后出现的文化现象,是人们用来交流的一种辅助交际工具。 它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符号,但是同时它又具有相对完整的系统性,它至少与某一种语言具有对应关系。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将汉语的这一听觉符号记录下来使之成为视觉符号得以流传和保存,与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独立不相连的方块字结构与汉语音节分明的特点相契合。虽然和西方的表音文字相比,含有较多的表意成分(汉语属于意音文字,同时兼有表意和记音两种成分),但是,仍旧是具有抽象性的一种抽象的符号。从汉字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文字符号的演变(图1),汉语的演变遵循着一条越来越抽象的演化道路。汉语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几千年的沿用和不断的演变、完善,汉语已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的文字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不常用的或者脱离时代潮流的汉字渐渐消失,而为人们所需的新汉字则不断被造出来,汉字的体系,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紧跟着时代的脉搏,贴合着人们的表达习惯,始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人们表达和交流的一套完整的工具体系。

二、汉字简化的合理性

(一)、文字的简化是一种历史的趋势,是符合文字的发展规律,也是符合人们的社会实践的。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找到例证。早在古埃及时代,这一趋势便已经融入了文字的发展演变史中,在古埃及的后期,圣书体便已经出现了简化体,并被当时的僧侣和抄书人广泛使用,并在壁画上的文字中有所体现。汉字简化其实也是古已有之,其数量甚至达到80%。 裘锡圭说:“从形体上看,汉字主要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变化。 ”虽然在几千年的汉字演化中,也存在着一些“繁化”的现象,但是就总体趋势来说,从甲骨文开始,各种字体的演变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从涂鸦式的甲骨文到金文、大小篆、隶书等字体,笔画逐渐减少,字形渐渐变方(图1)。当今的简化字,也可以从古代的历史中找出其来源,例如很多简化字实际上来源于草书,如“为”、“书”等字。在英语中,我们更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简化,英语中的缩写I’m ,don’t, you’re等等,都是简化的表现。在其他的拼音文字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文字作为一种语言的辅助工具,其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决定了文字符号逐渐变化的必然性,它的实用性决定了它将遵循经济的原则。而简化无疑是这种经济原则的有力执行者。

(图1)

(二)汉字的简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是符合实际需要的。汉字的简化,都是在约定俗成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秦朝的隶书,是对于小篆的一种简化书体,它最初流行于民间,后来有人将民间的隶书加以搜集、整理、使它成为小篆的辅助性书体,便于公事繁忙的小官吏书写。 可见,这种简化字体是民间普遍认同之后才被官方所确定下来的。近代以来的汉字简化问题,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当时的进步学者们强烈地倡导汉字的简化,1909年,语文教育学家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 主张以笔画简单、易学易记的“俗体字”来扫出文盲、普及教育。到了五四时期,钱玄同亦是不遗余力地提倡简化字,发表了《减省汉字笔画底提议》 等文章,提出了汉字简化的一系列具体方案。此外,李怀琛、林语堂、容庚等学者也纷纷参与简化字的研究和讨论。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首语”中写道:“这两千年的中国的小老百姓不但做了很多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字体’的创造与提倡。” 所谓破字体就是对繁体字的一种简化。可见汉字简化在民间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在国民政府时期, “汉字省体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汉字的简化从学者提倡变为政府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解放后我国的汉字简化方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汉字的简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众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的。

三、汉字简化的必要性

(一)汉字简化使得汉字更加易学易写,对于普及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知识水平都有杰出的贡献。在古代中国,掌握汉字是社会精英阶级的特权,由于汉字的难学难记,不易流传,因此是忙于劳作,家无余财的劳动人民所不易掌握的。因此在繁体字的时代,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的。汉字的简化,则改变了汉字难学难记的特点,使汉字的运用和书写更加简洁和方便了。在书写上,由于笔画的减少,结构的简化,部件的减少和简化过程中的同音替换(例如地名“盩厔”改为“周至”)、异体字统一(例如“茴”),书写更加快捷便利,也不易写错看错,辨识度和书写正确率大幅度提高,提高阅读速度也大幅度提高。

其次,在汉字的教学上,也减少了麻烦,减轻了负担,不仅使得教学实践更加容易,也使人克服了难学难写的心理负担。并且,汉字的简化不仅仅体现在笔画的减省上,除了“简”,更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明”。音义明确、形体规范,使汉字更加容易掌握。例如繁体的“償”、“態”、“驚”“塵”,简化以后变为“偿”、“态”、“惊”、“尘”,不仅字形上作了简化,而且从字理上分析,“偿”、“态”、“惊”作为形声字,音义更准确,“尘”作为会意字,意义也更加明确。 再有一些字,恢复了古字,反而更加简单易学,且意义明确。又如,同音替代的结果则达到了压缩汉字的目的。 一些地名中的偏僻词,用较为简单的同音词代替,不仅在书写运用上更加方便,也增进了实际生活的便利。对于异体字的规范,不仅使字形和字义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简明,也减轻了教学的负担。

总之,汉字的简化使书写更加快捷,日常生活更加便利,使用和教学汉字的难度大幅降低,速率快速提高。汉字的简化,使得人民的识字率提高,看书阅报,充实了人们的头脑,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功不可没。无论是对青少年的教学还是对外汉语的教学上,简化了的汉字都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二)汉字的简化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符合当前快节奏的社会对于速率的要求。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汉字随着语言的演变而有所变化。二十世纪的中国,“微言大义”的文言文走入了历史长河,取而代之的是详尽通俗的白话文,而白话文表达同样的意义需要书写更多的汉字,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原文119字,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以后则多达到250多字。短短一篇小品文,其字数就有如此大的差别,至于《左传》、《史记》等史书,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其字数更将浩如烟海。白话文时代是一个文章变长,字数膨胀的时代。因此,笔画繁多的繁体字已经不再能够胜任这种表达的记录工作。人们急需一种相对简单快速的文字来记录篇幅巨大的文字。而书写工具的改进也为这种快速的记录提供的条件。坚硬小巧的钢笔、水笔、圆珠笔书写起来速度快,字迹清晰,且方便使用,取代了传统的毛笔。此外,书写作为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时与其他的社会活动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饭店服务员的点餐、会议记录员的速记等),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对于书写的速度要求更是进一步提高。而汉字的简化正是顺应这样的潮流做出的一次改进。

四、 汉字简化方案的科学性

从文字改革的程度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文字类型与字符都不变,只对字符做形体上的改革;(2)文字类型不变,对字符做彻底的改变;(3)文字和字符都做彻底的改换。 这三种改革的程度分别适合于各种不同的文字。对于汉字这样一种产生历史较长,并有相当积累 的文字系统,第一种方法是最合适的。汉字的简化,正是按照这一方法来实行的。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陈光垚等学者在摸索中对汉字的简化方案做了研究。陈光垚发表的《简字方案》、《中华简字表》、《简字论集》等论文,提出将俗子、草字、古字和省体加以考核订正,定出一种有系统的笔画减省的简字。胡愈之的《怎样打到方块字》则主张尽量采用别字,“打破望文生义”的习惯,不仅可以“自由地写”,甚至最终还可以为拼音化铺平道路。虽然未免过于偏激,但依旧是关于汉字简化的有益探索。此外,林语堂的《提倡俗字》,陈望道的《文学与大众语》和钱玄同的《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等文章,都提出了关于汉字简化的有价值见解。

我国现行的汉字(一简字)的简化方案正是顺应历史潮流,扎根于社会现实基础,经过几代学者的精心研究设计以及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基本符合规律的简化方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例如繁体字的“楊”、“揚”、“煬”等简化以后成为“杨”、“扬”、“炀”,有规律地将右边部分笔画减省。将偏旁“門”简化为“门”,将偏旁“言”简化为“ ”,以此规律,带动了一批汉字的简化。“為”、“書”等子则按照草书的写法简化为“为”、“书”。总之,汉字简化尤其内在规律可循,将其总结归纳,其简化的方法有部分删除法、草书楷化法、声符变换法、符号代替法、另拟形声法、另拟会意法、同音替代法、古字假借法等。因此,汉字的简化是一种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科学而系统的方法。

五、 汉字简化的弊端以及利弊的权衡

文字产生后,其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其发展速度不能喝语言同步,当两者之间的距离很明显时,就要求对文字进行改革。 因此汉字的改革是顺应这种要求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略汉字简化所带来的弊端。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传承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书法文化,也成就了无数优美的文学作品。随着汉字的简化,一部分中华文化也会渐渐流失或改变,这是汉字简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但是面对一些夸大这种“副作用”言论,甚至恢复繁体字的主张,以及简体字有碍中华文化传承等观点,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分清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中华文化是一个广阔的概念,是指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繁衍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创立的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字与文化不可混为一谈,汉字的简化并不会改变整个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性质。目前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代中国的历史遭遇以及全球化等因素,都对中国文化的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并不是仅仅恢复繁体字就可以弥补。我们应该正视现实,任何一种文明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所发展有所变化,以保证这种文化的生命活力和延续性。在中华文化圈影响下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也是受汉字影响浓厚的国度,在许多古代文献都使用汉字记录的,汉字的流传在这些国家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发展出了一些与中国的汉字有所不同的日本汉字和韩国汉字,因此汉字也成了当地的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现在的日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大片的记音符号,而韩文甚至完全变成了记音符号,大大降低了学习和书写难度,对于扫除文盲有着重要的作用。世宗大王创制韩文的功绩一直被韩国人民所铭记。可见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一种辅助工具,本身有着向简单实用发展的趋势。

我认为,恢复繁体字是一种文化情结的体现,是对中华文化昔日辉煌的留恋。但是传统文化固然要继承和发扬,但是那绝对不是对一种固有事物的一贯沿袭的泥古不化的思想。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何谓精华,何谓糟粕?我觉得评价的标准应该是是否符合当代社会的社会现实和价值取向。现今的中国社会文化的贫乏和价值观念的混乱,使人们流连于过去的一切,因此向传统文化保留较好的港澳台看齐,寄希望于恢复繁体字已达到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在作家二月河看来,如果我们再在简化字的路上走下去,和港澳台以及其他华人区相比,我们就非主流了,就成“偏方”了。 这便是很多人的心态,希望从繁体字中找到精神世界的依托和归属。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脑运用的推广以及汉字输入法的改进,繁体字的书写速度慢的弱点似乎会随着电脑输入的普及而解决,但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电脑输入依旧不能完全替代手写,很多场合下汉字的手写仍旧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对于前人已经提出的调和性的“识繁写简”的问题,依然有实施的困难,繁简并行,在学习时更容易混淆,在运用时也更容易繁简混用,从而导致汉字使用的不规范化现象更加明显。

总之繁体字的简化是利大于弊的,并且在一些所谓的弊端上,仍旧可以进行弥补,使其“副作用”降低到最小。例如,在汉字简化方案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繁简字对照表,详细地记录了简化过程中的对应关系,使之有规律可循;各类高校和研究所开设有关于古文字的课程和专业;各图书馆和博物馆藏有繁体字甚至更早的文字的资料:这一切都有助于真正对此感兴趣的人进行研究,从而使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保存和发展。

六、小结

经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汉字的简化是合理的,必要的。汉字不会走上恢复繁体字的道路,简化是必然的趋势。至于这种简化到何时为止?汉字是走全世界语言发展的共同道路,最终实现拼音化,还是仅仅在汉字现有的方块字结构下继续简化?究竟简化到何种程度才是完美?这些问题是汉字简化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学者们讨论已久的话题。虽然目前依旧没有明确答案,可是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必会得到解决,汉字的简化方案必会更加完善,汉字必将演变为一种更加完善的文字。

池昌海:《现代语言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李乐毅:《80%的简化字是“古已有之”的》原载于《语文建设》1996.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98

张民权 郭凌鹤:《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理性思考》原载于《现代传播(双月刊)》2004.5

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

陈振濂:《大学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93

张凡:《语言学美学——兼论汉语的民族性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潘钧:《汉字研究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