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悲惨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悲惨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悲惨世界》是一本由[法] 维克多·雨果 / 古斯塔夫·布里翁 绘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0元,页数:17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世界》读后感(一):悲惨世界·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不朽名著,凡是喜欢文学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这部书的。书的背景是法国大g命时期,普通市民的生活。

雨果的父亲是个军人,这样的家庭肯定也会影响到他的成长,即使他日后没有从事军人的职业,也会对战争特别关注。

18世纪的大g命究竟给法国带来了什么?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说不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给法国人带来的是一连串的战争,因此许多人都s于非命。从拿破仑与欧洲的联军对垒,到大举进攻罗刹惨败;从波旁王朝复辟,到波拿巴夺回权力,然后是第三共和,这个一直动荡的社会局面,恐怕不是当初的设想。

雨果就是站在这个高度,这部书虽然写的是法国,但其中所有的灾难,都是人类会遭遇到的,这恐怕就是这部书之所以传播很广的原因。

新版的《悲惨世界》给人以惊喜的是,书中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插图,而这些插图都是具有法国风格的铜版画插图,这些插图实在是太精美了,真让人爱不释手。

铜版画对于国内的读者可能有些陌生,它是欧洲特别是法国的一种版画,是在铜板上用特殊的

《悲惨世界》读后感(二):只要还存在贫困和苦难,这类作品就是有益的

又见维克多·雨果,又见《悲惨世界》。 几多惊喜,像老友重逢;几多感慨,看经典永恒。

全新《悲惨世界》插图珍藏版,共有5册。以书中人物为序,分别是《芳蒂娜》《珂赛特》《马里尤斯》《普吕梅街田园诗,圣德尼街英雄史》《让·瓦让》。 围绕核心人物让·瓦让,及他身边的相关人物一一展开故事。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人物,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因为贫穷和饥饿而偷窃一块面包,成为苦役犯的让·瓦让,出狱后被主教感化,改名换姓,成为善人。收养孤儿、帮人逃脱险境…… ✔在物质和精神上拯救过让·瓦让的米利埃主教,献身上帝和人类的精神令人敬佩。 ✔为养活女儿被迫堕落的芳蒂娜,悲惨遭遇让人同情。 ✔其女儿珂赛特,被让·瓦让解救并收养。长大后与出身名门的马里尤斯产生曲折的爱情。 ✔警长雅韦尔,对让·瓦让持有偏见,长期追踪。醒悟后又将其放走,自己担责投河。 ✔街垒战中机智勇敢的英雄,可歌可泣。

《悲惨世界》从构思到完成,历时30多年。在19世纪法国政治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雨果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将民众的贫穷与苦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寄予了无限的悲悯与同情。 不但写就了法国文学史上蕞杰出的小说,也对法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评价,《悲惨世界》是一部表达对上帝与人类之爱的伟大艺术品。 雨果本人也说,只要男人因贫困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愚蒙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像本书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全新的《悲惨世界》插图珍藏版,从内容到装祯,再一次为人们带来文学的盛宴。 封面蓝红白的主色,法文书名,别出心裁的开箱环节,富有场面感的函套设计。 被梵·高盛赞的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布里翁的200多幅精美插图见于书中。 资深翻译名家潘丽珍蕞新修订译本,另有长篇书序。 更有惊喜的“雨果”元素——亲绘环衬图,自制藏书票,及封底签名。

因为雨果坚定地站在人民和进步力量一边,使其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流传,深得民心。 《悲惨世界》成为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永不过时的经典。 书中说,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都是战场,都会有自己的英雄。 愿人们可以读这样的书,成为这样的英雄。

《悲惨世界》读后感(三):真正的苦难到底是什么?

维克多·雨果,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

后浪插图经典系列,都是选用名家名译名画。这是我拥有的此系列第七套啦。这套亮点多多——

法语翻译名家潘丽珍老师,师从许渊冲先生,天真可爱,治学严谨。80多岁高龄逐字逐句修订优化。此前,我们读的版本里主人公多译作“冉阿让”。最新版本里潘老师写了万字序言,并首次解读了主人公命名背后的深意——Jean Valjean还可以有另一个也许更恰当的译法——让·瓦让。

为了书的装帧,据说设计师已头秃?原书分成五册,每册以不同主题人物插图作为封面。函套整体采用法国三色旗“红白蓝”三色,正面上印着拿破仑牵马踽踽独行画面,下印雨果笔下人物群像图,内部印雨果绘制骨骸场景图,将“悲惨”与“世界”完美呈现,悲悯人文情怀尽在其中。

200余幅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布里翁所绘插图曾被梵高盛赞。随书赠送了1张藏书票,是雨果在滑铁卢狮子山脚下采摘的三色花的图片,当时他正在那里创作《悲惨世界》。

它被称为是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主线围绕主人公苦刑犯让·瓦让的个人经历展开,融进了雨果对法国历史、战争、哲学、法律、宗教等主题的探讨,检视了善与恶、爱情与亲情、法律与人性的本质。

第一次读还是中学时代,粗读。最深的感受是主人翁命运的起起伏伏,让人情绪如坐过山车。让·瓦让快饿死了,偷了块面包入狱,从此被生活反复碾压。他就够悲惨的了,其他人也好不哪里去:芳蒂娜(芳汀)诚实贫苦,被逼良为娼,珂赛特纯洁可爱,童年时惨遭虐待……

“男人因贫穷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黑暗而愚蒙——只要地球上还存在愚昧和贫穷,像本书一类的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然而,时隔经年再读,却有了很不一样的感受。一直在思考的不再是人物命运,而是“真正的苦难”是什么?竟然觉得悲惨并不是重点了。

悲惨里始终掺杂着“救赎”和“良善”:米里埃主教有上帝般的视角,让·瓦一而再闪烁人性光辉……他们贫苦,可母亲对于女儿有着浓浓亲情,年轻恋人之间有着纯粹的爱情,陌生人之间还有互相扶助的道义。信任、爱和希望并未泯灭,至少这悲惨还不至于令人绝望。

“这出戏的主角,是社会的受苦人,戏的真正名称是:进步。”

“我们要进入的坟墓,深深透进了曙光。”

而真正的苦难到底是什么?

是麻木,是习以为常,是无望,是行尸走肉般仅仅为了活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