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情愿的照护读后感精选

《不情愿的照护》是一本由[英]不情愿的照护者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8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情愿的照护》读后感(一):照护者的心灵分析

《不情愿的照护》是一本让人感到心痛的书,它道出了某些我们不愿意谈到的社会现状: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需要照顾,但是照顾他们的人同样会被打乱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与困扰。这也是为何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高薪聘下的保姆,却对老人拳脚相加,恶语相向,每每看到那些录像让我们痛心,更有家庭子女在赡养老人上产生很多矛盾,要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专家的调解这本书是由一位英国作家所著,起初只是卫报上的一篇文章。然而,作者很谨慎很小心,他害怕自己父母的隐私被暴露,且打扰到自己家人的生活,因此以匿名的方式去记录了这些文章。 这本书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作者养老父母的生活。当作者接到电话得知自己的父亲因心脏病被送进医院后,他返回家里开始照顾父母。然而,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开始走向下坡路。本书并不是一篇抱怨的文章,而是剖析了作者内心的一点点波动。作者始终以真诚的心态来看待任何事件,让人感受到书中的真实情感和态度。

在书中,作者也描写了一些英式的风格,比如黑色幽默。这些元素增添了一些轻松的氛围,同时也强调了书中所描绘的痛苦和困境。 这本书让人看到了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和他们的照顾者所面临的问题,揭示了由于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也呼唤着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关注这个问题。本书既是一篇记录照顾父母生活的日记,也是一部尝试理解社会问题和人作品。本书的魅力之处在于作者对自己的深刻呼吸,不放过自己心里一点点小的思想以及细节,对读者和自己都非常真诚,读完本书,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感触和感慨。

《不情愿的照护》读后感(二):爱是长久的在场

也许我们都会有一天要面对和作者同样的情况,离婚,然后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照顾老年人应该比照顾婴儿更难吧,毕竟婴儿没有自己的思想,但是老年人有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 这样一来也难怪有一句老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作者应该比大多数人都做得好了,即使他对一切都很不满,但也仍然努力满足父母的需求,尝试改变家里的困局,这也使他自己陷入了自己的“困局”。 书里的内容真的很贴书名,处处看出作者的不情愿,我原以为会出现一些神奇的转折使故事像《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一样走向温情,但是没有,作者很认真的让大家知道,照护生病的老人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并不会有多么温情的走向。即使情感上是爱父母的,但是需要长久的照护也是非常磨人的一件事。 直到最后两章为止,我都以为书的大结局是以老人最终逝去为结尾,作者在最后反驳了我的想法,他说,“没有结尾。这不是神话故事,而是来自前线的战报。”,“这种无法把握的事情才是常态。我们却误以为这种不确定性是一种灾难,就像自己走到了人生尽头一样。”。是啊,这只是前线的战报,生活还在继续,苦闷还在继续,总有一天会习惯这种生活。而且作者不是孤军奋战,他有姐姐、哥哥、以及每天上门帮忙的护工,只是照护的主力是他。如他所说,“爱贵在细节到位,不在场面宏大。爱是长久地在场,不是路过的游行队伍。”,所以整本书不仅在描写照护的辛苦,也在描写爱。 最后必须夸的部分一定是翻译了,翻译把作者描写的生活环境以及儿时的回忆都翻译得超级好。有一段描写我超级喜欢,“我坐在楼上,也就是父亲再也无法来的地方,任自己被悲伤的齿轮碾过。卧室窗子朝西,我在这儿隔着树木看过许多次日落,一直觉得透过冬日树木光秃秃的枝杈看到的日落更生动。我驱使自己进入一种不悲不喜的状态,但今天的日落一下子击中了我。” 我的天哪,这个翻译也一下子就击中了我,为此我还去找了别的译本来看,也不是拉踩,但是就是一下子就能看出高低,我也不放出对比了,如果大家要阅读这本书,请一定要选择万洁翻译的这一本。

《不情愿的照护》读后感(三):你会是那个在崩溃边缘纠结的照护者吗?

这是一本很特殊的书,灰蒙蒙的封面上,有同样灰蒙蒙的书名——《不情愿的照护》。作者的名字同样让人心中无法清朗,他叫“不情愿的照护者”。

这显然不是一个真实的名字,但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而他不情愿的照护之旅,就开始于一通人们都会害怕的那类电话:高龄父亲因病住院了,同样高龄的母亲独自在家。

一边是自己本就一地鸡毛的日子,一边是急需有人照护的父母,他来不及纠结,便收拾行装赶回了童年生活过的那栋房子。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生活和父母的健康一样,迅速崩溃了。

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作家、记者、编剧,所以他有能力把徘徊在崩溃边缘的日子记录下来。于是,一篇讲述中年男子回家照护父母的文章,在英国《卫报》走红了。

只不过,他用了一个情绪满满的化名。他说,这是为了父母不受打扰,然而我们却分明可以感觉到,其中也满是他对自己是否应该“不情愿”的纠结。

在书中,这位“不情愿的照护者”的文字是流畅而调侃的。他说,当每一次敲门都可能引发一场心脏病发作、每一次迈步都可能导致一次摔跤时,他所写的内容,便更像是一份前线的战报。

走钢索般徘徊在人生边缘的两位老人,让家里的生活变得特别艰难。每天醒来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两位婴儿般的老年人正等着他起床去给他们做饭;他自然是关心父母的,但有时又觉得自己像一个俘虏,甚至宁愿待在门外做个局外人。

但是,只要没在家照顾父母,他便会心怀愧疚;他常常担心失去他们,他不知道如果没有了他们,他会是谁、又该怎么办;他觉得此时的父母更像是孩子,而他则变成了父母的家长。

他说,其实在照护父母这件事上没有英雄,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爱化为灾难,也能轻而易举地把灾难化为爱。而对于他来说,那栋小时候生活过的房子仿佛变成一个子宫,长大后的他回到那里,经过又一番踢打和哭喊,收获着缓慢而痛苦的重生。

其实,不管是不是情愿,对于任何人来说,那通让人害怕的电话大多是迟早会来的。不管处于怎样的人生状态,只要那个你爱的、或者是你应该爱的人突然倒下,你便会瞬间被绑架,成为一个情愿或不情愿的照护者。

如果你对照护这件事还没什么心理准备,那不妨在这本书中做个预习;如果你正因照护而纠结在崩溃的边缘,那便不妨来书中找找陪伴、收获共鸣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