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枪炮病菌与钢铁》影评摘抄

《枪炮病菌与钢铁》影评摘抄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一部由Tim Lambert执导,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枪炮病菌与钢铁》影评(一):罗马与牛马

Ep1 Out of Eden-Yali's question: cargo(much & little)-gene× -where the inequality come from? division of haves and have-nots 1. enough food?-hunting× gathering×-less population(新月/新几内亚,气候水热不同作物不同,大麦小麦和西谷椰树)-growing & domestication-farming-civilization?-type of farming-protein, animals and crops-tools (plow)-难驯养(14种),动物的原产地-人群分工-technology?(metal/steel)精耕细作,铁器农耕-迁徙到新月同纬度地区-geography!

Ep2 Conquest

《枪炮病菌与钢铁》影评(二):我看《枪炮、病菌与钢铁》

看了国家地理出品的纪录片《枪炮、病菌与钢铁》。查了一下,十七年前的作品,也就是同名原著获得普利策奖之后的第七年。相比于原著,有两点新意:1.作者戴蒙德教授亲自出镜讲解,书中抽象的描述变成了具象的现场拍摄,接受度大大提高;2.第三集里增加了关于非洲困境的思考,甚至拍到了戴教授哭泣的镜头。这在原著中是没有的。

二十多年来,随着原著的流行,地理决定论已经深入人心。我几乎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印加帝国、新月沃土等名词,可能都拜戴蒙德教授所赐。对于原著的观点罗列,也许已是明日黄花。

近期,对于争辩的兴趣越来越淡。不顾及历史背景,不了解问题内核,急于抛出立场,选择站队,显得可笑而苍白。今天世上的绝大多数问题,可能都不只有一个诠释——而不是解决——角度。缜密的观察,加上建立在逻辑上的话语,才是争论的第一要务。

换句话说,面对宏大的问题,“奥卡姆剃刀原则”不如“安娜卡列尼娜原则”更稳妥。每个人都有多重选择:既可以抗议,也可以不屑,当然也可以不持任何观点地面对。是的,面对就行,不必事事都有自己的观点。

两小儿辩日的那种方式,就算圣人,也只有苦笑的份儿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影评(三):吾观

为什么理论上人人生而平等 但是现实却完全不一样呢 不同的国家之间 一个国家的内部之间处处存在着不平等 贫富差距无比巨大 生在中国我对疟疾都没什么太多的认识 而非洲有些国家却饱受疟疾的痛苦 导致5岁以下的孩子失去生命 教授试图去回答货物的问题 从地理的角度出发确实是我以前没有特别关注的角度 地理这一天然条件对于文明的诞生起到了根基的作用 人们从原始的狩猎进化到原始的种植农业 建立谷仓 驯服动物发展畜牧业 保证了吃饱和吃好 获得了足够的营养 有一部分人开始不从事生产工作 开始去解锁文明的其他节点 比如音乐 贸易 宗教等等 于是文明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一纬度的地理位置有相似的气候条件 四大文明的出现可能与此有关 文明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 火药发源于中国 但是西方把火药玩出了高度 配合上钢铁技术 发展了枪这一重要科技点 枪的使用对于原始部落可以用降维打击来形容 不同纬度的气候差异非常大 所以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形 由于畜牧业的发展 人和动物接触变多 自然容易染上动物的病毒 加上其他途径感染的病毒 让无数欧洲人死亡(中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 无论是不是有意 这种病毒远渡重洋 给美洲一些民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我还是比较认同教授的观点 开局奠定根基 交流加速发展 故步自封不可能领先于世界(比如乾隆) 这个世界资源有限 我觉得人能够占有的资源决定了人的富裕程度 保持开放的心态也非常重要 善于学习外界先进的知识 提高认知 改善思维方式 对文明发展很重要 对个人发展亦然

《枪炮病菌与钢铁》影评(四):为何世界各地贫富不均?初始设定的锅

作者去新几内亚搞研究,被当地人“为啥你们有货,我们没有?”的问题问住了,从而花了30多年研究为何世界各地贫富不均,最后他得出的答案是地理决定论,是因为各地初始的动植物不一样导致的。

欧亚大陆的本土农作物高产又好种,粮食冗余,就能养活一部分人不用干农活,去探索别的,比如尝试驯化一些动物啥的,驯化出的动物又能反哺农业,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在此基础上,人口增多,社会、文明、各方面都发展起来,知识也流通的更快,在此基础上出现的钢铁,又是之后火车和枪的原材料,火车促进贸易运输,枪是入侵其他地区的有力武器,同纬度上,各地气候环境都差不多,反正环环相扣,就这么扩张发展富裕起来

反观新几内亚,本土农作物低产又费人,也没猪牛羊马这些好驯化的动物,基础粮食产量上不去,解放不出劳动力,相比之下,发展就缓慢的多

对了,因为和驯化动物共同生活,入侵其他地区的欧洲人还增加了一个隐形优势,就是对动物的细菌有免疫,他们免疫,其他地区的人不免疫,他们带去的细菌,造成当地土著得天花,成百万地死去,对殖民大大利好

所以作者认为,并不是落后地区的土著们又懒又笨(很多人有这个偏见)才穷的,是最初的先天环境导致的

虽然重复的片段有点多,但就当帮忙加深记忆了,一直想看又懒得看书,看看纪录片,轻轻松松,挺好

《枪炮病菌与钢铁》影评(五):历史的进程无外乎这几个关键词

整体人类的进程,可以用生存、竞争、战争、威胁来概述:早期的人类面临的环境生存、动物威胁、同类残杀这些问题都很严重,虽然文明进程和文化传播一直有,但时不时的战争还是在爆发,得战争又加速了科技创新,这是本片给我的启示,先从本片的引题来看:

亚力的问题:

为何都是人类,美国和新几内亚生产力差别这么大?

我想这么回答:

1)地理的分割:不同地方有着不用的农作物和动物,早期人类驯化可用的植物、动物作为食物补充体内热量,人类亦开始学着储备食物并发展研制工具,大量的食物储备让人有精力进行文字发明这反而加速了植物、动物、文明的传播。

2)地理的竞争:相对分割或者邻近的大陆,面临的自然灾难、动物威胁、人类威胁各不一样,有的地区因为竞争加速了文明,有些地区因为无竞争停滞了文明进程。

3)长期与动物的接触并食用动物不仅增强了体力亦增强了抵抗力。

4)食品储存、工具制造发明让人类开始向往扩展,在武器的加持下新大陆迅速被占领,而很多人口或死于战争,或死于病菌。

4)新的动物、植物、工具被带到新大陆,加速了新大陆原有生物的淘汰,也加速了新大陆的开发和文明进程。

我的疑问

为何欧亚驯化动植物最多,大量文明进程都以欧亚大陆为开始?

我给自己这么解释:

1)地理上:欧亚大陆相连,都地处温带,适宜各类动植物驯化和饲养,另一面多样的季节气候导致生存应对复杂化,环境锻炼了智慧;

2)其他:欧亚大陆千年来长期发生各种战争,而每次战争带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也加速了人类生存的不安全感,所以大量人寻求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