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结构主义读后感锦集

结构主义读后感锦集

《结构主义》是一本由皮亚杰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页数:1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结构主义》读后感(一):一种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

结构主义是一种在带有时间纬度空间里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不考虑时间的情况下,事物有一个结构,这称为静态的或共时的。 这结构是不完备的,无论你怎样理解这种不完备,是想起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还是想起了对称破缺。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永恒的不完备,才为结构的不断演化提供了目的因和动力。 这种在四维时空里的结构演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在语言学领域,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面就较早提出了这个问题。动态的电影是由静态的照片连接起来的。生物的成长过程,他的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一个静态的、相对的、稳定的平衡结构,这个结构却是在时间中不断演化的。人类的心理的认知也是如此。有机体的这种渐变过程被借鉴到城市的规划建设,称之为有机更替,相对的便是推倒重来,大拆大建。 有机更替理论对应于社会发展领域便是改良主义、修正主义、机会主义,以区别于推倒重来的革命主义。 结构主义不是形式主义,尽管形式主义经常强调结构。

《结构主义》读后感(二):从批判静态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科普动态的结构发生学暨发生认识论

这本书与其说是哲学书,不如说是一本科普书,跟哲学史上讲的那几个法国结构主义者关系不大。主要内容是概述并批判了 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一直到哲学中各是各样的静态结构主义理论,在上面的每个学科中都极其简洁或者说简单粗暴的概述了各是各样的结构主义研究纲领,数学中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数学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中是群论的应用,心理学中是格式塔心理学,语言学是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人类学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哲学则是福柯,因为这些理论都非常复杂,而原书非常简短,这些理论自然是讲不清的。作者认为,传统的结构主义者最大问题是不讲结构的生成问题,就是人类如何认识到这些结构,本书第四章心理学的结构第12节结构与智力的发生过程第13节结构与功能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总共也就7页纸,我认为不可能把这问题说清楚。总的来说,这其实是一本从皮亚杰自己的发生认识论心理学的科普书,只不过是从所谓对手的一面,即各个学科中的静态结构主义来立论的,对自己的结构生成学暨发生认识论讲的太少也太粗了,让人很难理解。

《结构主义》读后感(三):一本扩展思维疆界的书

皮亚杰说的好:结构主义 是一种方法论。作为一个自学者,我往往迷惘于自己立于何地;惊讶于竟然有如此多的学者,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怎么做到的?

《结构主义》从数学到哲学,分析了多个学科的结构主义思潮,他用结构,这个名词背后是结构的思想方法,把这些学科都串起来了。

最初的震撼来自数学中的结构,此前,一直有个疑问,我知道数学是关于模式的学问。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有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0的作用是什么?结构主义让我第一次读到了系统的关于这些约定“背后的含义”,这样的数学是接了“地气”的数学。

之后的几章我读的很辛苦,大部分时间味同嚼蜡,到了第五章《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经由语言这个实体,阅读突然轻巧了。翻阅前面困惑的地方,也感到通透了很多。巴特,乔姆斯基这些人也突然变得触手可及了。

“这本小书的关键在于运算的第一性”,我的理解,运算就是转换和生成。这难道不就是数学里三天两头碰到的么?于是他又说:““当代科学的基本特点,乃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作用组成的整体,这些相互作用趋向于赋予系统以一种具有多种交叉的环状形式”。这句话,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有了一张路线图,坚定了学习的方向。

或许皮老先生未曾想到,他的一本小书,竟被一个异国后生当成了求学的“心灵鸡汤”。

我觉得自己会时常拿起它,翻阅一下,看看曾经的妙语是否还是那么美妙,看看自己在什么位置。

《结构主义》读后感(四):短评《结构主义》

如本人历来所做的那样,之所以写这个书评主要是因为短评写不下了。

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偏向于一篇大的导论,涉及到了数学、逻辑、物理生物语言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结构主义学说。本来就有所了解的数学和逻辑领域的结构主义,看本书的介绍感觉是相对浅显的,收获也并不大。而本身没有涉猎的领域则由于生僻词和概念过多而基本看不懂。故而虽则翻完了,但自觉对于精髓全无把握。如果要吃透这本书可能需要非常之多领域内有一定高度的理解才可以。 然而总的来说还是了解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作者把结构主义特点归结于整体性、转换性和自我调整性。其中第二点击破了静态的描写式定义,取而代之的是将动态的“运算”定义为结构本身。第三点则体现了结构之所以构建的过程。此外基于这个过程作者还提出了一个让我感觉很有意思的问题:结构中是否应该引入“时间”的概念?一方面,我们可以归纳地认为结构来源于实例或结构先于实例而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认为结构本身没有“时间性”的特点。语言学中,作者提到索绪尔和此前语言史学家关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问题上的分歧,也是语言结构中是否引入“时间”的概念产生的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至于翻译的问题,作者在序言里提到了。这本书并不好翻译,受限于自身水平,只好采取一字不落的直译法,方便读者对比原文发现错误。在我看来作者总归是提供了一个中译本,无可厚非吧~

《结构主义》读后感(五):翻译得最差劲的书,跟何兆武有一拼

好书像一杯甘醇的美酒,既香又甜还稀罕,坏书像一桶过期的老醋,又臭又酸还嫌多。这本书,就是三十年的裹脚布扔到醋桶里了。先不说皮亚杰这个老糊涂写书文笔到底是优是劣,就说两个译者,竟然这么渣,到底是靠什么进军翻译界的?

看正文第1页:“结构主义的形式繁多,没有一个公分母……”

泥煤!公分母是神马玩意?

第4页:“在思想史上,无论在心理学里知觉方面反对联想主义的先验假设……”

确定要这样翻译?有歧义的不知道?是反对联想主义,还是反对先验假设?

第6页:“一边是原子论式的联合所假定的、经验主义已经使我们习惯了的、没有结构的发生论……”

第9页:“以及结构主义与构造论之间分不开的关系的问题……”

什么是“构造论”,陌生词汇不先给个定义么?

再看 18页:“它的原型是网……适用于一个集合中的部分集合或单化复合体……”

lattice你翻译成网?也就忍了算了,“幂集”你特么翻译成部分集合?确定大学本科毕业了么?离散数学及格了么?

25页:“把这个命题改成逆命题(N)……得到它的互反性命题R……得到它的对射性命题……”

是不是没上过高中啊,本来翻译成“否命题”多好懂,却让你给译成“逆命题”,大写的拉丁字母“N”看不见么?看了三四遍,才知道你说的“互反”其实是“逆命题”,“对射”是“逆否命题”,不带这么虐的好么!

“联想主义”、“发生论”、“构造论”,这些关键词的外文用括号标出来会死的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