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读后感1000字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读后感1000字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是一本由鲁西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4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读后感(一):一本有关空间与历史的关系的书,近几年的力作

这两年来同类题材著作中少有能与之比拟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几年来关于空间与历史关系这一主题的思考的论文,其中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这一篇写得尤其的好。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鲁西奇。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读后感(二):有点杂

此书给人感觉有点杂乱,全书并不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而更像是一堆论文的集合,拼凑的感觉很强烈。

比如第一卷讲中国历史的五条区域性发展道路,第二卷讲中国历史各朝代的的核心区,而这里面又莫名其妙扯起了白莲教的事情;第三卷却又跳到了城市与村庄的问题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读后感(三):空间视野下观看中国历史

论述了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寻求“五阶段论”与“王朝更替”传统历史解释模式之外的可能的解释路径。论述详细,史料翔实。

“从对空间及其力量的认识与理解出发,我们可以思考‘空间’(或者说是‘地理’)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为视角,阐述幅员广阔、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历史地缘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及此种地缘结构对地区开发进程、经济格局之演变、文化区域的分合乃至国家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及多样性对与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读后感(四):多元与边缘

这本书很好读,理论性强但不枯燥,文字也通俗易懂,可能与从课程讲授中提炼出来有关,但也因此感觉很多东西点到为止,没有展开,应该与之前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看可能理解会更为透彻。

整本书读下来,觉得最有启发性的是关于不同区域发展道路不同的理论和核心边缘区理论。打破了以往强调文化统一性,同心圆的思维,注意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边缘区的论述比核心区论述的精彩,关于核心区的形成,前言中谈到了军备,人才,交通等几个因素,但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好像军士成为最主要的因素。而且核心区变动的原因的探讨也未能展开,引出很多疑问。相对来说边缘区的论述,以白莲教为具体案例给人很大启发,能引起很多联想。

最后关于散村和集村的讨论结论基本同意,但散村和集村的概念文中似乎比较模糊,开始明确说是以生活状态划分,集中居住或分散居住。但文中讨论时,划分的散村和集村又是以一村人口数来论的,一村户数少就代表其居住以分散为主吗?可能大多数情况下如此,但还是需要从逻辑上说明吧?

总之,读完后颇有收获,上了一堂很有意思的课。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读后感(五):“核心”与“边缘”

如果说时间是历史学考察世界的独特视角的话,空间就是地理学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显然,因为世界的所有表象乃至其本体都处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下,所以,历史与地理就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核心,时间与空间的观察视角与分析方法也就是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对于个人来说,不同的“位置”意味着社会经济与文化地位的不同,也将使他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对于人群与社会而言,“位置”的差异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计的方式(经济形态)、人群的组合方式(社会组织方式与社会形态)乃至政治形态。总的来说,地理事物或属性在空间分布上互为相关,而相近的事物相互间的关联更为紧密。”距离导致了“核心”与“边缘”的差异。

同样,在国家构建过程中也存在由于距离造成国家“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形成。一般情况下“核心区”集聚了区域范围内大部分的人口与财富,且越靠近核心,其密度越大;它也受到政府的重视,而得到诸多的“优惠性”政策。边缘区域的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欠发达,财富总量低而且分散;政府控制薄弱,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出现另类化倾向。显然,“距离”是核心与边缘分异的基础。因此,在大多数空间里,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集聚”和“离散”两种方向;物资的流动、人才的流动乃至权力的流动、文化的流动。

总的来说在这两种形式下,当“集聚”式流动在一个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时,这个空间表现为向心性集中的结构,中心密度最大,向外围依次表现为同心圆递减的模式;当“离散”式流动在一个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时,这个空间表现为离散性扩张的结构,中心的控制力衰减,各部分向均质分布的方向演化,最终会导致空间的分离。集聚”导致了诸种区域与社会的形成,而“离散”则带来了文化的传播、扩散与社会的变动。

位置、距离、方向是空间构成最基本的要素,三者又是互为前提的:一个人位置的界定有赖于他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和方向,距离是靠两个位置来确定并度量的,方向则取决于两个点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距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空间的内在关联性。每一个人都处于被给予的空间中,人类的社会历史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展开的,也在同时建构了人类的空间,并受制于这个被给予的和人类主动建构的空间,而且通过这种空间“表现”出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结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