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孤独共处读后感摘抄

与孤独共处读后感摘抄

《与孤独共处》是一本由(英) 安东尼·斯托尔 (Anthony Stor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孤独共处》读后感(一):孤独促使成长:这份生活的赠予,怎能不收?

很多人不喜欢独处,或感觉寂寞,或感觉害怕,于是,约人出来聚餐、逛街、运动……总让自己停不下来。你知道吗?孤独是一种生活的赠予。正因为有孤独,我们才有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懂得与孤独共处,更有助于在喧嚣的世界中实现内心成长。《与孤独共处》适合内心烦躁,心静不下来的现代都市人。

为什么孤独重要?因为它是一种能力,为自己保留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域,没有干扰,怡然自在。如果我们拥有独处的能力,相当于拥有了自我发现和自我觉醒的可能。

当然了,与孤独共处并非鼓励人变得孤僻,而且,这里的孤独并非指那种“被迫”的孤独,例如,缺少友谊而导致的孤独、被监禁而导致的孤独等。我们依然需要正常的社交,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

以前,为了心理健康,很多人鼓励“外向”“走出去”“多交流”。其实,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不抗拒与外界接触,与人友好交流,并懂得适当保持孤独,就很好。

孤独让人变得恬静,静下心来,画一幅画、写一篇日记、看一本书,都能感受到时间在温柔地缓缓流淌。不浮躁、不焦急,体验一种叫做“从容”的态度,更懂得珍惜和享受时间,未来在管理时间上相信也会有更多的想法。

在孤独中审视自己的人生,回想过去,好好给自己复个盘,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渴望的方向。能够做自己,就已经值得称赞。接纳孤独,坚定而自信地继续走下去吧!

《与孤独共处》读后感(二):你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一个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他若无法享受孤独,就不会喜爱自由,因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书名:《与孤独共处》 作者: (英)安东尼·斯托尔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主要来源,但它们绝不是幸福的唯一来源。 成年人独处的能力源自婴幼儿时期母亲稳定陪伴的独处经历。实现舒心自在的独处,他们便开始形成自我的意识。一段时间以后,婴幼儿就会产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体验。 有些人自儿时就保持过分顺从的性格。他们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努力取悦他人。他们建立了“虚假的自我”,即盲从于他人想法,无视自己内心真情实感和本能需求的自我。这样的人会觉得生命毫无意义,因为他的生活不过就是迎合世界,而不是真实地去体味人生,满足自己的主观需求。 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之后,我们可能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孤独和环境的变化都会促使其态度改变。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每天不在固定时间做同样的事情,那么平时那些环境的暗示就会消失。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幻想的世界,而且表现方式千差万别。兴趣爱好往往是对一个人个性的最佳诠释,也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发现一个人真正的兴趣所在,也就是在通往理解他们的路上。 幼儿时期的经历、遗传的天赋和能力、性情的差异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人的选择,他们可能更多地依赖人际关系,也可能主要是从孤独中寻求生活的意义。 人们对世界的适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象力的发展,因此也取决于内心世界的发展,而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必然存在不一致。完美的幸福感,内部与外部世界完全和谐而产生的海洋般浩渺的感觉,都只会短暂存在。 要想获得最幸福的生活,或许就不该把人际关系抑或非个人的兴趣理想化为唯一的救赎之路。对完整的渴望和追求必须同时包括人性的这两个方面。 希望本书能带你触及你未曾到达的内心深处,远离喧嚣和忙碌,至少偶尔,可以回归内心,与孤独对话,找寻内在的平静。

《与孤独共处》读后感(三):孤独如影随形,怎样学会与之共舞?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正如人类在来势汹汹的人口老龄化危机面前,谁又能独善其身,逃过一劫?

如今才四十多的我,就常常感觉孤独如影随形,怎么办?当我老了,我只想与孤独共舞余生。

我被《与孤独共处》喧嚣世界中的内心成长,这本书扉页上那句“孤独是生活赠予的礼物。当你与孤独相遇时,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狠狠共情,当我想找到像读小说、散文那样的放松和愉悦感时,又被狠狠打脸了。

一本专业的心理工具书,虽然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案例分享,但它对外行人还是有略显不友好的一面。

好在我是带着目的读书,将自己和朋友共通的面对孤独感的情绪带入略显枯燥的文字中,顺利进入阅读舒适圈。

人际关系的意义

大部分成年人都想拥有亲密关系以及对某个群体的归属感。

儿时,父母或代父母给子的稳定依恋是至关重要的,但与同龄人的关系同样不可或缺。鲍尔比的《依恋3部曲》抗议、绝望、冷漠,是幼儿和母亲分离之后产生的固定反应。

独处的能力

成人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在儿时与依恋对象的相处经历。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应该在恰当的年纪,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享受独处的能力,这也是情感成熟的表现之一。是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形成于成长早期阶段。

孤独的用处

独处可以带来洞察和改变。

需要改变心态的时候,独处的能力是一种宝贵资源。

例如,在希腊乡下,失去亲人的女性会在五年哀悼期里,每天穿着黑衣服,给逝者扫墓,与逝者聊天,她们会说是去探望自己的亲人,而不是去扫墓。五年期满,尸骨被挖出、埋葬,哀悼结束,这象征着丧亲者对亲人死亡的接受。

因为态度的改变需要时间,哀悼正是那些不眠之夜的辗转,是心灵深处的孤独,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人生态度改变。

被迫孤独

被监禁的人以书写的方式度过自己的精神和心理混乱时期。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为奴十二年等作品,都是被迫孤独的产物。

书中还有想象的渴求、个体的意义

、孤独与性情、分离、孤立与想象力的提升、丧亲、抑郁与修复、寻求一致性、第三时期、对完整的渴望与追求内容。

同事家那个从小被吐槽内向,不爱和小朋友交往的小宅男,才不到10岁,就在绘画和手工制作方面展现出非法的表现力,这难道不是孤独赠送的礼物吗?

孤独是灾难还是礼物?看完书,我觉得它是伪装成小叫花子的黄蓉,注定会和钝感力十足的武林大侠你偶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