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礼物》读后感精选

《礼物》读后感精选

《礼物》是一本由[法] 马塞尔·莫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礼物》读后感(一):看起来算是比较费劲的

静下心来看还是很有收获的,特别是最后一章,很多内容都是在讲道理的感觉,不过还好看完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有兴趣的人还是可以看看的。七夕礼物首选意念方舟http://www.kanglixian.com/ynfz2/

《礼物》读后感(二):一丢丢笔记

在异质性强的“原始部落群体”中,对理论上自愿,但实际上是义务性送与还的礼物交换的研究。不只是拿来满足我们对异文化的好奇心,而是将这些制度文化与我们自身世界做比较,不在于优劣之分,而在于理解我们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对其作出历史性解释。对于交换的道德与实践或多或少都保留着这些原则的重要痕迹。

在社会转型时期,回归原始道德,找到生活基本动机显得尤为重要

为社会保障、工人福利作出合法性解释,强调平等地位,有利于营造和谐环境

《礼物》读后感(三):人类学经典著作,值得入手

这套书几乎买全了,很好,图书馆的已经看过一遍,值得入手,还要再读。

1. 论述的线路十分清晰; 2. 注比本文长,也足够详细,颇为可读; 3. 结论一篇很有启发性。

本书既很容易读,又很难读。同样,这一点,可能也就解释了这本书名满天下、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读懂的奇特命运。很容易读,是因为莫斯对具体事实情有独钟,而对抽象视若仇雠,其表述总是十分简单透彻,无半点斧凿之痕。要说很难读,那当然是因为本书涉及到极其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异常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读起来未免有点让人伤脑筋。

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互赠或易物贸易,那么,到底有什么呢?有的就是礼物。

本书提出了以“整体性呈增”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起源及本质.

《礼物》读后感(四):礼物

1.送出礼物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回礼,之所以要回礼,是因为波利尼西亚人认为礼物作为实体存在时,其中含有灵气,而这种灵气是属于赠礼者的。如果不回礼的话,这种灵气会对受礼者受到伤害。

2.很多地方都有“夸富宴”,通过举办宴会及赠送礼物来显示自己的财富,举办到最后已经发展成一种竞争性的破坏性的宴会。(中国的古话说的不是富不外漏吗...中国的古话又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可是如果不这样的话第二年就不会被邀请去别的宴会,就不能收回今年的成本。想起来明朝时期的朝贡贸易,也是为了向其它国家炫耀自己的财富,但其却不求回报。

3.后两章提到可以在现代社会沿用古印度的关于法律的规定(富人必须将自己的财富分给别人),我觉得没有可操作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且我辛辛苦苦赚到的钱为什么要给一些不劳而获的人呢。想起昨晚看的复兴集团的CEO被家乡政府所挟持,要求其投资家乡,为家乡做贡献。这算作是他送给家乡的“礼物”。现在社会与古代社会不同的是,以前“礼物”是一种义务,现在“礼物”是一种手段。我可以选择向你送礼物或者不送,但是我不一定非要向你送礼物。

4.对于我个人而言,收到礼物当然是很开心的,不管收到的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但是回礼的这个过程很痛苦,要选价位相当的,要照顾到对方的喜好...所以轻易不送别人礼物,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但是很熟的亲人间帮忙付钱的这种行为算不算一种小“礼物”呢?

5.送礼本身就是具有目的性的,不管对象是谁,不管送礼的借口有多么伟岸,什么表达谢意啊巴拉巴拉,你还是想继续和这个人发生联系。

《礼物》读后感(五):the given

今天,如何理解个人?

莫斯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只属于某个人的事物/物质,通过引用诗句,表明所有的物质,都是gift,礼物。物体加“礼”,表明所有与我们发生关联的物质,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礼”。不存在单独存在的客观的物,也不存在以某个人所有的物。当我们认为所有的物体,一个个归于个人来证明自我存在时,这个世界就会瓦解掉。如果所有的物质都是gift,那么这种物质的目的,就不再是被人占有。礼物是用来送出去的。礼物的特点,还有收。

在莫斯看来,我们今天对于我们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我们所有讨论的交易财产等,这个世界本来应该是送礼——回礼这样的行为构成,而非目的为通过交换据为己有。

基于此,我们大概能够理解这个转换。前面在于我拥有这个物质的权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就需要把礼物送出去。但是送礼的人却没有这样简单。

从生存条件来看,就是the given。人作为躯体,也是给予的。【萨特:我们都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不是自己做主来的,会存在部分悲观论调)】莫斯不认为是被抛到,而是被given,作为礼物的。

一直被送,需要还。既然是被给出的,而非纯粹的自我状态,那么需要还。所以莫斯看来,人的生命就是不断回礼的过程。因为我们不是独自处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和世界发生的关联,需要给予和偿还。

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可以体会到自己决然不是由自己成就的。

为谁而写作、教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下一代?将自己的体悟传递给下一代。

念书的体悟是为了自己,但是根本的轨道不是为了自己。

呈现,“presentation”。礼物一定要表达出来,其现实化非常重要,礼物在送出去的那一刻。涂尔干认为在现实化的时候,社会就表达出来了,representation。在送的过程中,我们关联就表现出来了。在诺大无比的仪式中,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自己是社会性的。

——渠老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