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赫本画传》读后感精选

《赫本画传》读后感精选

《赫本画传》是一本由白帝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赫本画传》读后感(一):完美背后

下午一人去了图书馆,一来消遣一个人的无聊光阴,二来乘机去吹吹空调,六月的上海已经相当炎热了,坐在那里都能滴汗

因为好友很喜欢赫本,所以我也想多了解一点赫本

这本书介绍了赫本完整的一生,小时候的家庭背景,她的梦想以及为之作出的努力,她的事业,她的光辉,她的爱情婚姻,让我看到了原来在她完美的形象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以及家庭生活的不如意。

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但是我们要学着嘴角上扬,像赫本一样做个美丽的天使

《赫本画传》读后感(二):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女人

书一般,人的经历很让人欣赏。

主要说说她后来的感情:

梅尔与她相处了很久,有了孩子,后来离开了她。

但相信梅尔也是爱她的,从后来去参加她的葬礼就可看出,主要是赫本太出色,尽管她处处为他的男人着想。作为男人的那点自尊心让他抬不起头,最终以其他方式来寻找解脱。当然,这是很不负责的!

与罗伯特的最后十三年,相信是更为单纯的爱。源自内心。是相互尊重,相互仰慕。经历这样的爱情,这一辈子,活而无憾!

《赫本画传》读后感(三):《赫本画传》

有很多赫本的照片,拍的都非常美丽。让我对赫本有了框架性的了解。主要介绍的是她的一些影视作品。

由于是画传,赫本美丽的照片占了大部分篇幅,而且主要介绍了她的影视作品。从这些简介中也可以看出一点赫本的性格。最后简要的描述了她的两段婚姻和最后陪她走到人生的终点的灵魂伴侣。赫本的情感生活真是有雨后彩虹的意味。前两段失败,但她幸运的遇到了真正的爱人。

赫本是一位优雅的公主。她的气质是、气场许多女性望尘莫及的。整本书都是对她的褒扬,我看不出她有什么缺点。要说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她活的过于传统,对自己严苛,让人觉得她就是一个从盒子里搬出来规规矩矩没有太绚丽色彩的人。这是给我的感觉,可能由于自己才疏学浅,了解不深,才会有此略显鄙陋的感想。

奥黛丽.赫本应该是一本丰富的书,她的善良,她的同情心,她愿意亲近自然的纯粹情感,她的爱心,她对儿子的开明,等等,都表现出她就是一个长着翅膀的美丽天使。这一本书是远远不足以讲清的。估计只是沧海一栗罢了。

以后还会找更多有关这位美丽的天使的书来翻翻,来饱满她的形象。

《赫本画传》读后感(四):从心理学角度浅析赫本何以为“赫本” ——读《赫本画册》有感

一说起“赫本”,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美丽、高贵、典雅、气质,似乎她就是这些好品质的代名词。人们称呼她为“落入凡间的精灵”,她既高贵又有气质,她的美丽永恒不变,一讲到风尚,人们立刻会想起她;人们喜欢她、敬仰她,虽然她已经谢世多年,但她对时尚的影响力至今未曾衰竭。

赫本何以为“赫本”?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就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之。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赫本的成名电影是1953年主演的《罗马假日》,她因饰演电影里那位让人喜爱的高贵典雅而又俏皮活泼的公主而大获成功,不但当选奥斯卡影后,而且以其清新典雅的形象在50年代掀起了“赫本热”。荣誉与机会纷至沓来,赫本出演了其他更多的电影。在1954年主演的电影《龙凤配》中,赫本饰演莱勒比家族雇佣的家族司机的女儿莎宾娜,原来是“丑小鸭”的她单纯而内向,等到她从厨艺学院毕业归来时,却变成一个美丽端庄、温文尔雅、独立而又自信的女性。她敢爱敢恨,对爱情热情而真诚,最终与喜欢的人有情人终成眷属。在1956年拍摄的电影《战争与和平》中,赫本饰演的娜塔莎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具有丰富的情感,赫本把托尔斯泰笔下的娜塔莎,从一个天真纯洁、情窦初开的少女成长为羽翼丰满的成熟女子的过程表现得非常出色,同时又极力突出了她的名族气节和国家荣誉感。在1957年的《甜姐》中,赫本身着纪梵希设计的服装,高贵典雅而又美轮美奂,引领了新一轮的时尚潮流。在1959年拍摄《修女传》中,赫本的修女路加扮相优雅脱俗。路加谦卑、守贞、宽容和博爱,赫本将她的心理历程表现得相当传神。赫本自出道以来的荧幕形象便是如此光辉灿烂的,特别是《罗马假日》对人们的影响甚广甚重,因此人们心目中便逐渐树立起了赫本优雅高贵的形象。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奥黛丽·赫本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一位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是荷兰贵族后裔,有男爵的封号,家族谱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爱德华三世。赫本有良好的家世,接受的也是贵族式的教育,她的出身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她的形象评价。

从60年代起,赫本开始转型,尝试饰演盲女、同性恋、妓女等一些边缘角色。在片中,她不再保持单一的优雅姿态。相反,她饰演的角色,可能因为被指责、追杀等诸多因素尔狼狈不堪。《蒂凡尼的早餐》是她参与拍摄的第一部突破自我的电影。最初她还担心出演剧中的霍莉角色会毁坏她以往在观众心目中所建立的清纯优雅的形象,影评家们也认为赫本接演霍莉是一个错误。剧中的霍莉生活方式乌七八糟,一切讲求金钱至上,希望找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的归宿。赫本饰演的霍莉性格充满矛盾,她轻佻虚荣,人们又看到了她纯洁善良的一面;她多愁善变,人们又知道她期盼真挚爱情;她追求金钱,人们又看到了她的纯真可爱。最终影片上映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欢迎,影评界也给予了该片很高的赞誉,赫本因为《蒂凡尼的早餐》再次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赫本在影片中扮演的粗俗动作,因为与她以往在影片中的举止大相径庭,使观众忍俊不禁,达到了极好的喜剧效果。后来她参演的《谜中谜》等影片,虽然角色不雅,但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剧情与她的演技,而不影响她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的高雅形象了。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赫本一开始扮演的角色就是世俗粗鄙的,她还因此在电影事业上获得成功,那么人们就该对她之后扮演的优雅高贵的形象,感到矫揉造作不能接受了。

3、家庭教育与自身魅力

在母亲的引导下,赫本从小就开始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有很强的自制力。在礼仪上,艾拉对赫本要求非常严格,她希望自己的孩子高贵优雅,与众不同。而且赫本钟爱芭蕾,从正式学习舞蹈起,她便用心至极。虽然最后她没能在芭蕾方面发展,但芭蕾却塑造出她独特的气质。二战的经历也使得她变得更坚强,更能以悲天悯人的心怀去关爱他人。

赫本很努力,在她未出名之前,对每一个接演的配角,她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赫本在拍片时对自己的严苛也令其他人惊叹不已。她非常守时,从不迟到早退,也不会因长时间的拍摄有所抱怨。同时,她非常有礼貌,对工作人员很友好尊重,任何时候都不会摆明星架子,表现出极强的职业道德和自律性。

赫本对慈善事业亦有极大的贡献。她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做的工作,不断地被媒体报道了出来,1991年美国前总统卡特授予了她“儿童拯救奖”,一些媒体为此大肆报道,并且称赫本为“圣奥黛丽”。在她死后的1994年,“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在纽约创立;2003年,为了筹集基金会资金,她的生前衣物、饰品及珠宝的慈善义卖活动被人们关注。她优雅善良、超凡脱俗,由外在到灵魂,完全符合公众对美的追求。

4、被神化的“赫本”

有人说赫本是神话了的“赫本”,特别是在中国。的确,赫本在与她同时代的女演员中,论外貌不是最漂亮的,论演技也不是最精湛的,但是到今天为止,中国影迷最迷恋的恐怕还是她。用一个影迷的话来说就是:“即便是被神话了,那也说明被神话者是具有可被神话性的。人们不会神话一个在街边讨饭的,人们也不会对一坨被神话的狗屎产生兴趣。”

人们对她的偶像崇拜源于欣赏。从最开始对她的形象性(如外貌、身材、发型等)和流行性(如服装、动作等)特征中获得精神享受的表层性欣赏,过渡到她的人格性(如性格、为人等)和气质性(如气质、风度等)特征中获得精神享受的实质性欣赏。而无论表层性还是实质性的欣赏需求,赫本都能带给人们最大的满足。

赫本符合人们对美好的想象需求,她高贵优雅、清纯宁静、超凡脱俗,她是人们理想的化身。

这一切的一切,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奥黛丽·赫本。

201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