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黛丽·赫本传》的读后感大全

《奥黛丽·赫本传》的读后感大全

《奥黛丽·赫本传》是一本由[美]亚历山大·沃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黛丽·赫本传》读后感(一):有一种美丽,叫奥黛丽·赫本; 有一种优雅,叫奥黛丽·赫本; 有一种伟大,叫奥黛丽·赫本

她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她。 英国著名的传记作家,电影评论家以及电影史学家——亚历山大·沃克曾经给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写过传记;其人物系列有伊莉萨白·泰勒、马龙·白兰度、格蕾丝·凯利。 1994年,他发表此书:《奥黛丽·赫本传》。

他为了写这本书,曾不惜用十年的时间亲自拜访赫本的儿子西恩和卢卡、家人、亲朋好友等数百位名人,拿到了数万份一手资料;也走访了无数个奥黛丽曾经生活过的国家,并且收集到了150幅以上的奥黛丽·赫本的照片。这样的努力没有白费,使该书因此成为《时代周刊》二十世纪百部杰出传记之一。

在翻开本书前,它的封面照片就吸引了我。她的姿势、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以及优雅的装扮展示了她经典的形象 。亚历山大把多达150幅的照片放入的传记里,让我们看到每一时段的奥黛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从此也看到了奥黛丽·赫本怎么从一个调皮的小女孩,成长为人们心中美丽的传说。

作者给了很多笔墨记载奥黛丽的电影生涯,记录了她四十多年演艺道路当中的无数个作品,包括了获得奥斯卡女主角奖的《罗马假日》以及《龙凤配》等。奥黛丽大部分的作品也成功的风靡全球,这使奥黛丽的事业更上一层楼,最终令她的明星地位达到了最顶峰。

这本书里除了介绍奥黛丽的精湛演技之外,也让读者看到了她的性格。成功地体现了赫本融美丽优雅和温文尔雅,幽默和聪明一体的魅力。描述她那即使简约的穿衣风格,白衬衣配上平底鞋,魅力也足以够征服全世界。

奥黛丽的生活是精彩美丽的, 但本书也从另一个视角反映她曾经遭受精神上以及健康上的打击,以及顽强面对。亚历山大写得非常明确,非常的详细,让人领悟到任何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书里读者可以得知奥黛丽·赫本的身体曾经非常的瘦,一米七的她因为过度操劳事业在几年期间就瘦到了五十公斤都不到,完全不是一个健康人的体重。除此之外,她曾经三次失去胎儿,让奥黛丽受到了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但从来没有被击倒。

该书还值得称道的一点是观察到了尽管奥黛丽·赫本的事业心很强,但等她两个儿子诞生以后,她舍弃了很多事业发展机会,更愿意选择承担当“妈妈”的责任。通过该书,亚历山大展现了奥黛丽·赫本不仅是个传奇人物,也是一位照顾家庭以及关爱世界的母亲。奥黛丽·赫本到了晚年以后,全身心投入到慈善行业中,成功地成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代表人物。

总之,亚历山大通过该书,从各个方面记录了奥黛丽·赫本丰富的人生,展现了她既是魅力倾城的明星演员,又是担当温暖的妈妈和充满爱心的慈善大使,让人百读不厌,拿到之后再也放不下来了。

《奥黛丽·赫本传》读后感(二):气质女神书单:赫本诠释了老而弥坚

上个月去看了赫本展,这个月读完了《奥黛丽赫本传》。

看赫本展的时候,最打动我的一张照片是赫本晚年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赫本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期间在非洲做公益的照片。美人迟暮,岁月毫不留情地在赫本的盛世美颜上留下痕迹,深深的几道纹路甚至显得几分刺眼。然而赫本熠熠生辉的眼神、慈祥的面庞和面带微笑的孩子,却那么耀眼,一下吸引了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个月再看《赫本传》的时候,看到赫本晚年的那组照片,依然为之动容。

脑海里不自觉地出现《情人》开篇的那段话: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想把这段话说给赫本听。

毋庸置疑,赫本年轻时候很美,美到让人无法呼吸。然而,看到老去的赫本的照片才让我认识到什么是美人在骨不在皮,什么是有灵魂的大美,什么是老而弥坚。

之前听到一个导演说现在大多数网红”美则美矣,没有灵魂“,拿不上台面。当时就很好奇有灵魂的美是怎样一种美?看到赫本的照片后,瞬间懂了。眉宇间透露出的姿容和风华,那是一种沁人心脾的美,直达人心,让人惊叹。经历积累和沉淀后的美,永葆善良和爱心,练达睿智,从容优雅,大抵就是这个样子。

赫本曾说,女人的美丽与否要看她的眼睛,那里栖息着她的心跳与魂灵。她自己就是这样,眼神一直都那么有灵气。她生命最后十余年的照片,这双眼睛也如少女时代般神采盈盈。

这种内化在灵魂深处的美并非是一日之功,是她与生俱来的品质和不断经过岁月打磨修炼出的气质,读了这本书,几点比较印象深刻:

1️⃣ 精要主义。一个女孩最大的骄傲,就是活得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勇往直前。赫本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好。任何事情只要去做,都要做到顶级水平。在评估自己如果继续做芭蕾舞者,成为世界顶级舞蹈家的可能性比较小,急流勇退,为自己寻找另一条道路,在艺术的殿堂创造出另一个高度。知道自己要什么,并用于追求,尽情发挥所长。“我最大的野心是拥有自己的事业,但不要变成女强人。”她太清楚自己要什么了。

2️⃣ 极简主义。对穿着她一直保持着朴素,只有一手提箱的衣服。极简主义也是赫本的御用设计师纪梵希的设计理念(他两的故事之后可以写一写)。而极简主义的背后有着克制。哪怕在和男人相处,赫本也懂得拿捏尺寸。哪怕是愿意为她做任何事为她特意调制“禁忌”香水的御用设计师纪梵希,赫本也会花钱去买他的礼服,他的香水,哪怕自己就是代言人。或许亦舒奋力勾勒的女郎形象就是按照赫本的模子雕刻的吧,和那些时常在朋友圈某某某人设崩了的主人公形成了鲜明对比。

3️⃣ 美好品质。除了善良、爱心这些随着岁月的沉淀越发闪耀品质,还想提的是她的自律与坚持。到晚年的时候赫本每天仍旧保持芭蕾以及慢走。是要怎样的自律与坚持才做到这一步。对了,她的腰围只有50cm。

嗯,读到这里,写到这里,我先去运动了。

《奥黛丽·赫本传》读后感(三):天使遗落人间

知道奥黛丽·赫本源于她享誉世界的电影《罗马假日》,片中的公主美丽而率性,当时更多感叹她的天生丽质。后来无意中了解到她经历过二战、晚年投身于儿童事业,是纪梵希的终身挚友,不少名人对她都有极高的评价,甚至有言“上帝亲吻了一个小女孩,于是赫本诞生了。”顿时燃起许多好奇。选书也经历了一番纠结,在看过大法官金斯伯格传《异见时刻》后,对图文并茂的书充满好感,读起来更有趣也更有生活的气息,最后基于作者介绍和书评选择了这本。 书的可读性很强,看完后感叹这是比童话故事还要精彩的一生。童年经历父母离异、二战但仍然珍重感情,重视婚姻家庭,喜欢呵护孩子,也愿意为了家庭对事业作出让步(仅是个人价值选择不做评价),在经历两段不欢而散的婚姻后晚年遇到灵魂伴侣。事业卓有成就,战争也未让她放弃心爱的芭蕾并因此练就了优雅气质,渴望成功、认真对待工作,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平和处理工作中的意见,宠辱不惊。心存大爱,或许是因为战时得到儿童基金会的帮助使得她晚年投身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事业,数次前往贫困国家和地区救助当地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募集善款。 赫本作为一位世界级影星,以上的很多都是难以复刻的,而在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难得的是她始终拥有一种优雅又平静的气质,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她这儿得到化解,所有的烦恼都会伴随时间而消逝,纵使希望会带来失望但依然热爱并珍惜每一个崭新的日子。 书中片段: 奥黛丽后来回忆说,当父母开始激烈争吵时,她常常躲在餐桌下面。在奥黛丽后来的生活里,人们从未听到过她对任何人高声说话。 她(奥黛丽的母亲艾拉)看重加尔文教义所说的努力工作、自律、善解人意,同时从未忘记基督教科学教精神。等到奥黛丽长大到能够明白这些戒律时,艾拉要求她积极面对生活、亲身实践。从幼年时期开始接受这些生活戒律,这对她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极好地平衡欲望和责任,激励人努力奋斗,拒绝自私自利、野心勃勃。这很好地解释了奥黛丽·赫本为何在名声面签能够保持平静、克服压力、抵挡诱惑。 (对于经历过的二战) “过去我常常告诉自己:如果这一切结束了,我不会再抱怨任何事情。”奥黛丽回忆说。 奥黛丽原本患有贫血和水肿,躲藏敌人时又患上黄疸。幸好战争及时结束,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当地救助提供的青霉素及时的挽救了奥黛丽的生命。否则奥黛丽的生命也要走向尽头。这样一个实践促成奥黛丽终其一生想要帮助困境中的儿童:她曾经和他们一样,深知濒临死亡的“味道”。 奥黛丽常说她不想对未来的生活做太长远的打算,战争已经告诉她计划赶不上变化。 也许达里奥的建议并没有为奥黛丽指明方向,却给了她信心:“跟随你的直觉,”这位“知心大叔”记得当时随口对她说,“如果感觉是对的,那么它就是对的。” 充当着明星们的财务顾问的海达·霍普说:“如果你等到《罗马假日》上映后再签约的话,你可以拿到更多片酬。”奥黛丽回答道:“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 在她的一生中,个人荣誉对奥黛丽来说不是兴奋剂,而更像是镇静剂。赞扬带给她的是责任,而不是自我放纵的通行证。这是她所接受的加尔文主义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是一种必须取得成功的责任。” “不要活在当下,那样太过物质,要珍惜当下。我发现很多人都只是活在表层,没有意识到活着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成功时,婚姻充满美好;现在的挫败感则让它变了脸色。此时此刻,他们俩谁都不愿意面对困境。工作虽不是解决婚姻困境的良药,但总有可能缓解一下。 从她的评论可以看出奥黛丽本人非常执着地留恋童话情结:“婚姻的破裂对我来说是一件可怕的事,”她对自己信任的为数不多的记者亨利·格里斯说道,“甚至是一个彻底的失望。我认为两个善良、可爱的人的婚姻一定会走到最后,直到死亡将其分离。我无法告诉你,当时我的感觉是多么幻灭。我再三努力过。我知道与世界名人的婚姻十分困难,四处被人认出,在银幕和真实生活中频遭揣测。我理解梅尔的痛苦,但是,请相信我,我始终是把工作放在第二位的。” 有人问奥黛丽: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人们一定期待一个深刻的答案,然而她却出人意料地说:“爱”,并且她还提到了“恐惧”。“因为一旦你深爱的一样东西,你就会害怕失去它。” (在从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中)她说:“我来这里不是为了让大家看我,而是让世界看到他人的需要。” 她对记者琳·巴贝尔说:“名望只不过是过去的演艺事业留下来的一件行李。” 无论影视作品多么感人,她都不认同把个人悲剧转化为个人演绎和大众娱乐的做法。 奥黛丽依旧寄发圣诞卡片。今年她引用了印度作家和思想家泰戈尔的一句话,“每个婴儿的出生都带来上帝没有对人失去希望的讯息。”

西恩(奥黛丽的长子在她的葬礼上)提起了去年的平安夜,“那时妈妈正在给我们读她喜欢的一位作家的信,那封信是这样写的,‘记住,如果你需要别人拉你一把,那只手就在你的手臂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必须时时牢记你有两只手。第一只手用来自助,第二只手用来帮助他人。’”他平静地结束了演讲,“妈妈相信爱……爱能够治愈、修补一切,使万事万物归于安宁。”

《奥黛丽·赫本传》读后感(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与牺牲

笔记

本来期待的并不是传记,而是照片,天使好美。几乎一气读完,感受最深的是奥黛丽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不幸的童年经历从未在记忆里消退。虽然两段婚姻并不那么幸福,但她还是努力维持和挽回:经历四次流产,息影近十年。奥黛丽对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可谓鞠躬尽瘁,一点也不夸张,积劳成疾患癌。有点吃惊,从前的我竟然没有关注过这些,只是一味麻木般随大众夸她的美丽善良优雅。幸运的是,所爱之人陪伴着她走过了最后十年。除了人物生平,传记对几部重要影片的拍摄情况也作了较细致的描述,结合相关影像资料,可以催发新的观影感受。

PS 图书校对编辑审核差评,人物姓名、电影名称的中文翻译不统一,使读者误以为不同的人、不同的影片。

奥黛丽·凯瑟琳·赫本·拉斯顿。

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荷兰人(荷兰、法国、匈牙利血统),(第一任丈夫:霍恩·让·凡·尤福德,儿子:伊恩、亚历山大)。

外祖父:阿纳德·凡·赫姆斯特拉,律师。

父亲:约瑟夫·维克多·安东尼·赫本·拉斯顿,英国人(苏格兰、爱尔兰、奥地利血统)。

祖母:安娜·凡·福勒格。

初恋:法国钢琴手马塞尔·勒·邦。

未婚夫:詹姆斯/吉米·汉森,勋爵,商人。

第一任丈夫:梅尔·费勒,演员、导演,大12岁。

第二任丈夫:安德烈·多蒂,罗马大学精神临床学科副主任,小9岁。

灵魂伴侣:罗伯特·沃德斯,小7岁。

1889,父亲生于奥地利波西米亚乌兹格。

1900,母亲生于荷兰威尔普。

1926.9.7,父母于雅加达结婚。

1929.5.4,生于布鲁塞尔市郊,英国籍。

1935,父亲热衷法西斯而出走,几年后离婚。

阿纳姆

,塔姆鲍尔斯·巴斯学校。

1937-1939,英国肯特郡伊尔哈姆,私立学校;福克斯顿,学习芭蕾舞。

1939,荷兰,阿纳姆音乐舞蹈学院。

1940.5,见到舞蹈家玛格·芳婷。

1943,给英国伞兵传递情报。

舅舅被德军杀死。

1944.9,同盟国“市场花园行动”失败,离开阿纳姆来到威尔普。

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前身?)救助。

1945.4,父亲被英国释放。

1945,阿姆斯特丹,俄国老师舞蹈学校。

1947,英国伦敦,兰伯特芭蕾舞学校。

试镜荷兰国家航空公司旅游纪录片;帽子模特;旅游公司档案管理员;西罗夜总会跳舞。

百老汇音乐剧《高跟纽扣鞋》。

1949.5,时事讽刺歌舞剧《鞑靼酱》首演。

1950,《开胃酱》开演,和剧中的法国钢琴手马塞尔·勒·邦恋爱。

1950,参演电影《野燕麦》《天堂笑语》《少妇故事》。

1951,电影《拉凡德山的暴徒》;签约英国联合影业公司(3年);男朋友:詹姆斯/吉米·汉森;电影《双姝艳》;英法双语电影《蒙特卡洛宝贝》。

1951.9.18,试镜派拉蒙公司《罗马假日》;

百老汇舞台剧《金粉世家》主演琪琪。

1951.12.4,《泰晤士报》报道奥黛丽与吉米·汉森订婚。

1952.4,《金粉世家》首轮巡演结束。

1952,初遇格里高利·派克(36岁);拍摄《罗马假日》。

1952.9.30,原定婚期,伦敦哈德斯菲尔德。

《金粉世家》新巡演。

1952.11.18,发表声明取消婚约。

1953,拍摄派拉蒙电影《龙凤配》,认识法国设计师休伯特·德·纪梵希(26岁),爱上男主威廉·霍尔登(已婚);观看电影《孤凤奇缘》,被梅尔·费勒(大12岁)吸引,后经格里高利·派克认识。

1953.8,《罗马假日》上映。

1953.9.7,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54.2.18,与梅尔·费勒合演百老汇《翁蒂娜》首演,后获得托尼奖。

1954.3.25,凭《罗马假日》安妮公主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1954.9.25,瑞士,伯根斯托克新教教堂,婚礼;《龙凤配》上映。

怀孕;流产。

1955.4,夫妻签约《战争与和平》,奥黛丽饰演娜塔莎,梅尔饰演安德烈。

1956,拍摄《甜姐儿》(《滑稽面孔》),巴黎等地;《黄昏之恋》;约克夏犬“出名先生”。

1957.1,签约华纳兄弟《修女传》(出演的所有电影中盈利最高)。

洛杉矶拜访路加修女原型玛丽·露易丝·哈贝茨。

1958,拍摄《修女传》,巴黎、刚果、罗马、比利时等地;患肾结石;怀孕;拍摄《绿厦》(奥黛丽唯一赔钱的电影)。

1959.1,拍摄西部片《恩怨情天》,坠马。

1959.2,疗养,玛丽·露易丝·哈贝茨陪伴。

1959.3,第二次流产。

1959.6,《修女传》上映。

再度怀孕;希区柯克撕毁《法官不得保释》电影合同。

1960.7.17,瑞士卢塞恩医院,长子西恩(上帝的恩赐)出生。

拍摄派拉蒙公司《蒂凡尼的早餐》。

拍摄《双姝恋》(女同)。

失去“出名先生”;约克夏犬“山姆”。

《巴黎假期》。

1962,与加里·格兰特(大25岁)合作《谜中谜》。

1962.10.20,签约华纳兄弟《窈窕淑女》。

1963,拍摄《窈窕淑女》;肯尼迪总统遇刺。

1965.4.5,《窈窕淑女》获得12项奥斯卡提名,无奥黛丽,音乐剧《窈窕淑女》朱莉·安德鲁斯凭电影《欢乐满人间》获得最佳女主角。

瑞士莫尔日区定居,临近洛桑,和平之邸。

1965,拍摄浪漫轻喜剧《偷龙转凤》。

1966.1,洛桑,第三次流产。

拍摄《俪人行》。

1967,拍摄华纳兄弟《盲女惊魂记》,纽约。

1967.7,确诊再度怀孕,后第四次流产。

夫妻声明分居。

1968,希腊岛结识安德烈·多蒂(小9岁,14岁时看《罗马假日》)。

1968.11.20,瑞士离婚。

1968.12.25,多蒂罗马求婚。

1969.1.18,瑞士莫尔日婚礼。

1970.2.8,卢卡出生于卢塞市立医院。

1975,8年后复出拍摄电影《罗宾汉与玛丽安》。

1976,出席《罗宾汉与玛丽安》纽约首映礼。

悬疑片《朱门血痕》(《血统》)。

1979,夏威夷第二次蜜月;纽约拍摄《哄堂大笑》;结识罗伯特·沃德斯(小7岁,荷兰后裔)。

1982,离婚。

1986,威廉·惠勒(《罗马假日》导演)逝世五周年,拍摄电视纪录片;拍摄《窃贼之爱》。

1988.3.8,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埃塞尔比亚、土耳其、苏丹、萨尔瓦多、孟加拉国、越南、危地马拉、泰国、肯尼亚、索马里等。)

出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直到永远》。

1990.5,伦敦,发起《安妮日记》谱曲作词音乐会。

1992.9.19,为期5天,索马里、肯尼亚。

1992.10,洛杉矶,诊断为阑尾肿瘤。

1992.12.20,纪梵希私人飞机抵达日内瓦。

美国演员工会“终身成就奖”,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

1993.1.20,星期三,去世。

下个周日,卢卡·多蒂、西恩·费勒、伊恩·凡·于福德、罗伯特·沃德斯、纪梵希、(乔治·穆勒)抬棺。

被问是否可以将其姓氏改掉,以免与凯瑟琳·赫本混淆:“如果你们想要让我出演,你们就得接受我的名字。”

“事实上我嫉妒那些有父亲的孩子。……母亲非常爱我,但是她不会表示出来。没有人拥抱我。”

“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

“我想享受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摧垮。”

“不要活在当下,那样太过物质,要珍惜当下。很多人都只是活在表层,没有意识到活着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自我记事起,我就想变得漂亮。”

“婚姻的破裂对我来说是一件可怕的事。甚至是一个彻底的失望。我认为两个善良、可爱的人的婚姻一定会走到最后,直到死亡将其分离。”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爱。因为一旦你深爱一样东西,你就会害怕失去它。”

“我不喜欢城市生活,这是我和安德烈之间最大的不同。我觉得水泥森林十分乏味。”“我照看自己的健康,世界会照料我的思想。”

“我们没有不结婚的理由,但我们觉得现在这样很开心。”

“不能落叶归根始终是件痛苦的事情。”

“我来这里(埃塞尔比亚)不是为了让大家看我,而是让世界看到他人的需要。”

“是的,我的确为了摄影效果而带妆上镜。我只是认为如果我更上镜的话,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名望只不过是过去的演艺事业留下来的一件行李。……牺牲意味着你为了并不需要的东西放弃了许多东西。这绝不是牺牲,而是我得到的一份恩赐。”

艾拉看重加尔文教义所说的努力工作、自律、善解人意,同时从未忘记基督教科学教精神。等到奥黛丽长大能够明白这些戒律时,艾拉要求她积极面对生活、亲身实践。

纪梵希:“女人并不仅仅穿裙子,她住在裙子里”。

《时代周刊》:“一颗钻石在人造钻石的光亮中熠熠生辉。”

《生活》:“她是无法定义的。她是世界的公主,人间的精灵。她既谦和友好,又带着奇怪的孤傲。”

她讨厌游泳。抽烟,但很有节制。不开车,而是骑自行车。有轻微的眩晕症。是个能干的女人,能修保险丝,能给洗衣机装水龙头,还会修理一些机器部件,有一次,修好了采访中途坏了的磁带录音机。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素食主义者,但几乎只吃蔬菜。

个人荣誉对奥黛丽来说不是兴奋剂,而更像是镇静剂。赞扬带给她的是责任,而不是自我放纵的通行证。这是她所接受的加尔文主义的一部分。

泰戈尔:“每个婴儿的出生都带来上帝没有对人失去希望的讯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