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黎到月亮》读后感100字

《巴黎到月亮》读后感100字

《巴黎到月亮》是一本由[美]亚当·戈普尼克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到月亮》读后感(一):从巴黎到月亮or从从巴黎到月光?

我很喜欢读后半部分,作者的儿子与那个巴黎小女孩朦朦胧胧的天真情愫。两人可能是在游泳池相识的,谈得很投机,一言一语都是大人缺失的世界,然后这个作者也很投入的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往赴约。其他关于巴黎的描述,没什么出色的地方。

《巴黎到月亮》读后感(二):深刻

说来也奇怪,一次高级女装展示会是一个令人提心吊胆的时刻,随着希望而变化着。时尚编辑们希望有模特身上穿的衣服可能给他们一个点、一个主题,总之一些可以写的东西。时装商人希望其中有一件衣服在经过适当的改动之后能给他们带来财富。时装爱好者们希望有一件衣服可以提供一个时装时刻。摄影师们则希望有一件衣服会从模特的身上滑下来。新闻记者们曹操记录着。摄影师们狂叫着。女士们在扇着。

如此评价诸如瓦伦蒂诺、纪梵希女装展示会,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巴黎到月亮》读后感(三):232.14.41《巴黎到月亮》—(美)亚当·戈普尼克

说到巴黎,它是时尚浪漫美丽梦幻奢华的,它一定要和纸醉金迷、醉生梦死、酒绿灯红并排出现,否则那就不是巴黎,不信你看,就连那地名都美的让人忧伤,香榭丽舍、枫丹白露。。所以,我忘了这里曾经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我忘了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很多的标志性建筑被夷平,很多区域被改名,这又是另一个巴黎。《巴黎到月亮》是美国专栏作家亚当·戈普尼克,在巴黎5年的生活,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力,从大众熟悉的美酒美食到政治、体育、文化等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深入、放大,细腻而生动。从作者眼中的巴黎到作者心中的纽约,两相比较,我发现,原来巴黎也是保守的、克制的、约束的甚至被动的。从书里我看的是巴黎的禁忌之美。以下摘自本书:

也许这是巴黎为什么‘浪漫’的根本原因,它将奢侈艳丽和约束结合为一体,使它变得强大有力的不是巴黎的‘可以’,而是巴黎的‘不可以’,不是它为爱提供的特许,而是它表现出来的禁止。

《巴黎到月亮》读后感(四):一本被翻译损害了60%以上的文采但仍风韵犹存的书?

今天去图书馆,随意借了本《巴黎到月亮》,本书作者是一位曾在巴黎生活过五年的美国人,他从1986年就为《纽约客》写评论。译者简介也比较牛:某某,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毕业,又拿了英国华威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主要译作有xx,xx等等。。。

才刚刚看第一页,就觉得不妥。翻译得不太流畅。第一页某句:“一方面是19世纪对巴黎的旧观念,认为它天生就是一座摩登城市,在这里,未来一定会出现,就像一定会出现在纽约一样。”在Amazon上看到原版,此句为:“one was the old nineteenth-century vision of Pairs as the naturally modern place,the place where the future was going to happen as surely as it would happen in NewYork."其实作者说的“future”是指上文提到的工业高速发展,可以乘坐列车到月亮上去。结合原版的上下文,此句应包含这层意思。但我看完整“段”话,愣是没看出有层意思。此句没翻译好,上下文就不通顺了。

上网搜搜,看到篇文章,我要被笑死了!(网址:http://2006.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4503031/Uwujz/A234058.html)

《巴黎到月亮》翻译损害有多少

一位朋友评价亚当·戈普尼克的《巴黎到月亮》(晓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说它是“一本被翻译损害了60%以上的文采但仍风韵犹存的书”。对于翻译书的所谓文采,我其实早就不指望了,甚至还常怕读到有文采的,因为担心这“文采”是译者洒上去的香水,而不是原著本身的芬芳。至于《巴黎到月亮》一书被翻译损害的百分比,我是不大会算的;撇开“文采”不论,假若你读上几页,就发现十几处翻译错误。而且错得离谱,那你认为原著被损害的程度是擦破皮的轻伤呢,还是不治的重症?

为说明问题,我选了书中的《寒冷》一篇为例,该篇长度为七页,我从每页挑出一处翻译错误来分析。需要解释的是,这里的列举并非穷尽式的,因为要是那样做,本文的篇幅恐怕要把报纸的一个整版都覆盖了才行。 第一例:“在寒冷中,一系列的社会剧上演了,其中包括……两个外国人的来访并带来了判决的消息。”(第55页)此处的“两个外国人”,一个指的是商人比尔·盖茨,另一个指的是思想家哈贝马斯,想想看,他们怎么会带来“判决的消息”呢?原文对应的是messages of deliverance一词,直译为“解救的讯息”,本是一个宗教上的说法,跟福音的意思差不多。另外两个例子与此类似:social security是“社会安全”,却给翻译成了“社会保险”(第58页);social contract是“社会契约”,却给翻译成了“社会接触”(第61页),显然是把contract(契约)看做contact(接触)了。

第四例:“他只是‘退隐’,用委婉语说,听起来像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缩小是一种公平的交易。”(第56页)如果谁搞得懂这是什么意思,我真要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原文是:He is merely being“sequestered,” which,as euphemismsgo,seem afair trade for the Anglo-Saxon downsizing.该句很难直译,我把意思一说,大家也就明白了,它是讲:他只不过是“被隔离了”,这一委婉的说法,跟英语里所谓“被精简了”可说是铢两悉称呢。

句中downsizing是“精简裁员”的意思,译者居然望文生义弄出来一个“缩小”。至于看不出fairtrade在此并非“互惠贸易”的本义,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五例:“像60年代的老人”(第57页)。这一处实在够荒唐的,原文是like six-year-olds,连刚学英语的中学生都看得出,意思是,像六岁的孩子。

第六例:“她的书以古代天主教看待高利贷、买卖圣职的眼光表达了对根本性选择问题上的旧式法国浪漫的纯粹歧视,其他的则解释成了一种古怪的晚宴虚无主义。”(第59页)所谓“她的书”,指的是维维亚娜·弗雷斯特尔的《经济恐怖》,前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译本。当然,从这句译文里你得不到关于该书的任何信息,因为译出来的句子早已面目全非。原文是:Her book is a pure expression of the old French romance of a radical alterna tive,with the ancient Cath-olicp rejudicesagainstusury,simony,and the rest translated into a curious kind of dinner party nihilism.篇幅有限,只能把正确的意思说一说,比较的工作就交由读者来完成:其著作表达的纯粹是一种老式的法国浪漫,它主张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在该书中,古代天主教对放高利贷、买卖圣职等行为的种种偏见,被改头换面,变成一种在餐会聊天时可得一见的挑剔的虚无主义态度。

第七例:“这种‘处于不道德的欲望之中’的景象甚至打动了很多有同情心的旁观者。”(第60页)一个法文习语又让译者栽了个大跟头。原文是:This struck even many sympathetic watchers as being inmauvaisgout.最后这个被译作“不道德的欲望”的法文习语,意思其实是“品位低劣、无趣”。整句是说:即使是那些本来抱有同情心的观者,也觉得这么搞未免太没品位、太无趣了。

实际上,对翻译工作,我何尝不是一个抱有同情心的观者?不过,连我自己也觉得,总跟这样的译文打交道,未免太没品位、太无趣了。

望着这本书的扉页写着:“汉译精品”,无语了。明天就还给图书馆。学英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不读这些辛苦制造出来的垃圾,保护已经被污染了的眼睛,要读,直接读原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