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利息理论读后感100字

利息理论读后感100字

《利息理论》是一本由[美]菲歇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息理论》读后感(一):经济理论的天才之作

我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受了张五常的影响,他总是在他的著作里说这本书好,好称是他最欣赏的四本书之一,我比较好奇就看了,我还是比较庸俗,崇拜名人。

看了之后,我大受打击,我明白了,像我这样的人这辈子是做不了理论的,还是安心做我的本职工作吧。其实做工科的人都是接触过一点利息理论的,就是技术经济学里讲的时间价值,不过技术经济学一般都讲的比较枯燥了,同样的东西,费雪竟然能分析的那样深入,而且通篇全部都是理论,却一点都不枯燥。

------------

上面这段话是我以前写的,这本书确实对我触动很大,可能是作者的长处恰好是我的弱点,我本人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还行,但是要把一样东西阐述的如此细致,实在不是我的长处。

《利息理论》读后感(二):利息背后乃人性

看到张五常的推荐,买了费雪的《利息理论》来看,对于已经具备经济学基础的我来说,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难度,看这本书更大的意义在于学习费雪严谨的理论研究方法,或许张五常也是这个意思吧。本书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如同教科书般的严谨和逻辑,思维发散却没有天马行空,理论的文字说明和模型建设都很用心,书中用了很大部分数学和图形论证其理论,严格来讲都可以作为博士论文了,很难想象写一本书会如此严谨,其过程必定是相当耗费精力的。整本书围绕利率问题进行研究,从利率第一近似理论推论到第三近似理论,逐步放松假设条件,将其利率理论逐步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

书中另外一个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费雪理论的超前性,这本书成书于上世纪30年代,对于那个年代来说,贴现理论并没有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费雪却坚定地认为,资产的定价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不是简单的由供求关系决定,似乎费雪是那个时代第一个系统的表达贴现理论的人,以后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型逐步过渡到贴现理论。

利息的本质:

形而上学的经济学是哲学,如果从哲学再回到经济学的话,心理学又是经济学的基础。《利息理论》遵循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从心理学出发认为利息同价值判断一样,是一种主观感受,利息的根源产生于人性的不耐。费雪承认利息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利息不依赖于投资所产生的资本增值,不依赖于资本数量的大小以及供求关系,利息仅仅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差异构成了利息的差异。

在心理因素的基础上,一切与人的意识相关的都成为影响利息的关键。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意识也不尽相同,由此形成利率时间偏好上的差异。费雪认为远见、自制、习惯以及对他人的关爱等六个条件都是影响人性不耐的因素,有远见、自制的人更容易积累下财富,让未来的生活状况更好。但社会不总是都由有远见的人或没有远见的人构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两种人都会存在,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不耐程度低的人能够接受较低的利率,倾向于储蓄,不耐程度高的人能够接受较高的利率,倾向于消费,差异化造成了社会资金的流动,并在两者的协调中达到均衡。

储蓄和积累:

人们总是追求享乐,但在享乐的追求上,未来和现在是有矛盾的,利率就是调节的手段。因此,费雪认为投资是花钱于延迟享受,为获取未来更多的享受有时候人们会选择现在节制消费进行投资。如果一个人没有远见又贪图于眼前的享受,那就提前贴现未来的现金流,维持现在较好的生活,但未来等待的只能是贫穷。虽然费雪没有着重研究人一生的财富积累和分配的问题,对我来说却有些感想,经济学理想的假设是人会将一生的收入均匀的安排在每个人生阶段,但现实有各种障碍制约人们这样做。而且如果想要在未来积累大量财富的话,必然需要一定的资本积累,想要成为富人必须隐忍现在的消费,提高未来的预期收入。但当财富积累完成时,等待人们的只有衰老。因此,现在的享乐和未来的享乐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不管怎样,对年轻人来说适当的节制并且储蓄是有益的,生活中看到许多年轻人借高利贷,轻而易举的毁了自己的一生很让人惋惜。虽然经济学的基础是理性行为,但到了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行不通,非理性的例子不胜枚举,人行为的选择似乎更依赖于习惯或性格,似乎理性是教育的结果,而非人的本性,于是利息成了考验人性的试金石。

《利息理论》读后感(三):薛兆丰:向费雪致敬

在这里谈利息理论,感觉特别过瘾。正是知道有很多不同意见,才有必要直陈自己的心得。认为联储不能操纵经济走势的经济学者数之不尽,而在对利息的精准理解上,与我相同的则至少包括阿尔钦(A. A. Alchian)和拉发(A. B. Laffer)。我更相信,这知识的源头来自上世纪初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对资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费雪(I. Fisher)的贡献。

我同意,有些经济学原理和应用,只要听别人三言两语地说上几句,然后回家简练揣摩,就可以得出八九不离十的共识。当年我刚学得一点价格理论,就觉得自己锤子在手,目光所及都是钉。得知弗里德曼(D. Friedman)认为连警察和法庭都可以由市场提供,我便想两个小时,想其论证的细节,等他的书寄到,看看果然不出意料。

但是,有些经济学原理,自己琢磨几乎难免浑浑噩噩,终须要高人指点,才能豁然开朗。读本科时,我选修第一门经济学,老师说需求曲线有时向上,因为“炫耀品”是越贵越好卖的,而这现象属于什么逻辑悖论,构成了对经济学的什么威胁。直到我读到阿尔钦的讲解,才如梦初醒,明白几乎每一本教科书教的都是以讹传讹。

还有一些经济学原理,是自己不仅始于浑浑噩噩、似懂非懂的状态,而且尽管高人在前,娓娓道来,也还要一年半载才逐渐明白过来的。这时就非五体投地不可了。对我来说,费雪的利息理论就是例子之一。

费雪的不朽贡献,是坚实地奠定了利息理论,并澄清了一些流传甚广的谬误。例如,很多人把货币的价格看成是利息,这是错的。金钱的价格不是利息,而是购买力。换言之,一块美金能买一瓶汽水,那么一块美金的价格就是一瓶汽水。用金钱来买汽水,也同样可以看作是用汽水来买金钱。买家和卖家地位相同,需求与供给没有根本区别,这才是扎实的价格分析框架。

又例如,很多人认为利息是货币世界里特有的现象,这也是错的。利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它起源于人的不耐,不依赖于货币的存在。有趣的问题是:在没有货币的社会,或在禁止收取利息的社会,如何观察利率的变化?答案是:观察耐用品与易耗品比价的变化。如果草寮相对瓦房升值,则利率上升;反之则利率下降。

同样的道理,假如牛奶相对干酪升值,则说明利率下降。因为干酪是未来商品,所以只有当利率下降时,干酪才会相对升值;而当人们把更多用于即时消费的牛奶用来生产未来才制成的干酪时,牛奶相对减少了,其价格也就相对上升了。那葡萄相对葡萄酒相对升值呢?读者可以照样画葫芦了。

很多人把一项资产的价值,看作是过去对这项资产的投入成本,这也是错的。当然,会计都是这么做帐的。但经济学不这么看。一项资产的价值,总是它未来收入川流的折现,而过去投入的成本是沉没成本,不论大小都不影响资产的现值。将来我会应用这个观点,去解释为什么一些国有资产须要“贱卖”。

有人认为必须要有投资增值的机会,才会产生利率,这也是错的。赌徒输光了钱,把手表拿去典当,下个月发了工资再把手表赎回来,这过程并没有什么投资增值,因为一切收入和支出都是意料中事。只要赌徒和当铺在时间偏好上有差异,就可以产生交易。

有趣的例子多如牛毛。事实上,利率影响极其深远,只要与时间有关的现象,都涉及利息。在所谓“日常的经济学”中,利息概念与供求概念并重。然而,由于收入、回报、回报率、利润和亏损等一系列相关概念非常含糊,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以致利息理论一直不清楚,直到有了费雪才井然起来。所以,我们要向费雪致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