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林守望者》的读后感大全

《书林守望者》的读后感大全

《书林守望者》是一本由黄成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8,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林守望者》读后感(一):阅读就像,你想看星空,抬眼便收获满眼星辉

阅读就像一条带着缘分的绳索,总会为阅读者带了巧妙的机缘,打开一扇门,遇见更阔达的世界,最要紧是,遇见饱含对阅读深情的一个个具体的人。 当身边的声音愈加嘈杂,当个体的精力被分割得愈加破碎,分散的诸多事务侵蚀着有限的现实时间,行走在其间的人,也变得虚虚实实恍惚起来。书籍的模样好像会被现实的速度击碎,有时候会想,阅读会不会消失,纸质书会不会悄无声息地走进历史? 想想历史长河中漫长的文化传播历程,甲骨、龟壳、木片、竹简、锦帛、纸张……到如今,屏读的比重逐渐提升,原始且传统的文字载体——图书,逐渐蜷缩在文明进程的角落,她会消失吗?这样的问题,总会时不时的冒出脑际,就像头顶聚拢的乌云,在悄然间被阳光刺穿,继而消散。这些阳光,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见的偶然。 对于阅读者而言,打开一本书,就像是打开陌生世界的一扇窗,窗子背后是鸟语花香还是山呼海啸,都是陌生且妙趣横生的,一旦你开始读一本书,势必会遇见第二本,第三本,甚至更多,就像道生万物一样,当你深切进入阅读的世界,才发现这个世界的浩渺与生机。在阅读的路上,我是一个“贪婪”的探索者,所谓“贪婪”是有一种来者不拒的“饕餮”心,总觉得只有用足够丰富的书籍才能撑起精神深层次的需求,“探索”是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好奇,也因着这份好奇,让一颗在世俗中日渐惫懒的心尚能保持勤奋与充盈。 于我,阅读就像爬山一样,遇见同行的人,是一种莫大的幸运。遇见黄成老师关于阅读者与书籍的文字,就像饥饿的羔羊遇见了水草丰美的草原。相对于大部分时间里,作为阅读个体者的内心的聒噪与不安分甚至自我怀疑的我(读书到底有没有用的怀疑论),黄老师好似一早就把这些疑惑甩在脑后,安于自己“书林守望者”的身份,毫不掩饰自己对书籍的崇拜,悦纳自己在搜罗书籍上的“欲望”,在书籍概念外延产品的“欲望”等(藏书票、书籍漂流),落入“买买买”与“搬搬搬”痛并快乐着的行为循环中,即便在业余时间收拾城墙般体量的图书把自己累得腰酸背痛,依旧在看到好书上市时摩拳擦掌准备下一次的购买“远征”,有多少可爱可敬的阅读者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呀。作为媒体从业者,他毫不吝啬地把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故事和感想分享出来,在喧嚣的当下,用文字的“大音希声”来传播着阅读本身、书籍本身独有的魅力。 遇见《书林守望者》,就像走进了“作家的客厅”,博尔赫斯、萨松、卡尔维诺、柯南·道尔、佩索阿、芬格斯坦、朱湘、刘勰……古今中外的创作者悉数在文字中出现,也让我的阅读书单无限延长,这种遇见就像是,你想看一看星空,而推开窗去便收获了满眼星辉,足够让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就是他所叙述和构建的整个世界,在书林中漫步,就像在多维空间里行走,让人在不确定中触碰阅读世界的浩瀚。 我相信,任谁打开这本书,都会有惊喜的遇见等待着你。

《书林守望者》读后感(二):坚守与探索——《书林守望者》读后

当从天津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朋友处看到《书林守望者》这本书的书名之后,作为一个骨灰级的爱书人,立即就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待到收到书时,却没有心中想象的那种大部头,而是一本精精巧巧的小三十二开的小书。精致素雅的封面设计似乎在向我招收,引导我进入内文,进入关于读书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黄成,网名“水上书”,本身就是一位骨灰级的爱书人,著有《书痴旧梦》等多部与藏书、读书、编书有关的散文杂文集。同样,这一本书的内容也是作者的在书的海洋里阅读、研究领域的感触、感悟以及丰富阅读后在叙述技巧、文本创新等方面的探索结集。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能够坐拥书城、置身于书林,当是莫大的幸福;同样能够在书中摒弃世俗的纷扰,静心于书中世界,也是莫大的享受。可是,身处当下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尤其是在当今微博、微信时代的知识碎片化、视觉享受泛滥的时代,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这只是一种空洞的非分之想。然而在《书林守望者》之中,作者黄成就为读者描写了一批在这个电子化产品泛滥的时代依然坚持与书为伍的人和事。当下,电子产品尤其是电子阅览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搜索出一长串的阅读软件及APP,可以读,可以听,还是免费的;打开电脑,点击网页链接,还可以将喜欢的内容进行下载打印,方便而又快捷。这对纸质书的存在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它们不断在挤压纸质书的生存空间,那么纸质书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纸质书离消亡还有多远?在《书林守望者》的第一辑中,作者通过对居住于地下室里的神秘中年男子、收集月亮的美食家、沉浸于《文心雕龙》、博尔赫斯、略萨研究的人的描写,对部分世界名著的品读、回忆他自己经营书店的经历等,给出了坚定的答案,纸质书的价值任何载体永远替代不了,更不会消亡!因为,现代便捷的阅读载体只能给人以浮在表面的感觉,而不能给人以思考,更不利于阅读者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打开一本书,你才能驱逐脑海中的杂念,静下心来去体会文字的优美和思想的深邃,才能在勾勾画画中中思考社会与人生,写下自己思想的闪光点和心灵的契合点。 虽然我自诩读了很多书,但是在作者的文字里,我发现还有那么多的书还没有阅读,发现自己的阅读是多么的肤浅……于是,我重新打开了经典作品,体验不一样的感悟;打开新出版的作品,打量新的世界。也是,当下知识爆炸年代,人的精力有限,哪能全部读完?只能择己喜欢的领域进行深耕,这一片葳蕤的书林就值得我来守望的了。

到了“叙述的冒险”中,作者将自己的阅读感悟付诸于行动。记忆是每一个创作者永不枯竭的创作宝库,对于黄成也一样,他通过对城市老车站的变迁史、周边街巷人物和风景的描写等,作者体现出了独特的叙述视角和不一样的描写文本,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做着一个飘渺的梦境,将记忆的空虚与现实的具象相结合,捕捉不一样的思维感悟,呈现繁华城市光鲜亮丽下的真实裂纹。至于文本探索这一块,作者是不是在用《变形记》向卡夫卡致敬?用《螳螂的自述》在向博尔赫斯致敬?当然,更有独幕剧、人物特写等,在表现形式上,作者不拘一格,尽情将自己的实验进行到底。也许这一部分不好看,但我们如果能沉下心来细细研读深深体会,我想这种探索对读者来说肯定是有所启迪的,这也许就是作者给读者提供的阅读价值。

在这个纷繁的世界,浮躁的世界,对于爱书之人,书籍也就是他的精神依托,就是他的人生全部,很感谢作者与出版社为读者贡献了这样的一本书,为读者寻觅了一方心灵的静地。期待还有更多的类似书籍面世,来滋养读者贫瘠的灵魂。

《书林守望者》读后感(三):探寻内心的旅程,探究读书的意义

孔子形容颜回好学:

也就是说颜回特别喜欢读书,并从读书中获得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而且善于从书中学习别人经验和思想,并对自己复盘,不足的地方改过。

黄成在《书林守望者》这本书中说,书是他理想的发源地,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白日梦想家的精神乐园,是他所有奋斗与努力的最终目标,甚至可以说书籍就是他的信仰。

黄成在这本书中,把自己比作书林里的守望者。

那么,书籍对于你来说又是什么呢?

一、书籍是未知的幸福

有人说我们的恐惧都来源于未知。

微博世界里的南槐国大宗师,在微博世界里有人人都知晓的三个小书架,容量有限,只能见缝插针地摆放,或随意乱叠,小阳台上也有一叠,但是他的书只是冰山一角。

他有一个无限容量的地下室,作者对该地下室充满想象,多次恳求大宗师拍些地下室的影像与书友分享,但从未如愿。

在大宗师的书架上分享给大家的书,都是他能读懂的,但是在地下世界里的书,大概就是他所渴望探索的未知世界。

未知大于已知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二、书籍是学习的阶梯

意大利当代作家卡尔维诺,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因为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虽然如此,这并不影响他的地位。

我国作家王小波对他推崇备至,他的作品也深受卡尔维诺的影响。

美国小说家约翰说卡尔维诺是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

卡尔维诺与博尔赫斯还一起享有“作家们的作家”的美誉。

除此之外,他被誉为“意大利童话之父。”

从1954年开始,他流连于意大利各个地区的民间传说,为此他不得不学习意大利所有方言。

他仔细研究世界各地的童话故事,并把他们的优点结合意大利童话中并从中挑出最不可思议,最魅惑人心的部分,全部都吸收到意大利童话的整理和改写中。

后来,《意大利童话》成为和《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比肩的童话经典作品。

三、书籍是荒岛唯一的慰藉

契科夫在《打赌》中精彩描述过“囚徒”这种生活,大名鼎鼎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决定接受这一项挑战:在一座荒岛上独自生活一年。

柯南·道尔在面对新的环境的时候,刚开始的荒岛生活,让他总是很兴奋,在荒岛上游走。

几天之后他便厌倦了这种巡逻似的游走,回到了船舱专心地看书。

荒岛生涯被挑战者要求只准带一套书籍,柯南·道尔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吉本的6卷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他觉得可以用这1300年的历史,来对抗荒岛一年的生活。

他为自己制定了严谨的阅读计划,但当他感觉到孤独的时候,他都会闭上眼睛回到他的书房,想起他空腹买的许多书。

有书籍的陪伴,柯南·道尔认为一个人在荒岛生活一年并不算什么。

宋真宗赵恒《劝学诗》劝诫人们,只要好好读书,车子、票子、房子、妻子都会有。

其实读书是为了追求智慧,通过读书拥有的一切,不过是额外的收获罢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