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是一本由张铁志著作,商周出版出版的200页图书,本书定价:340,页数:20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读后感(一):摇滚还是摇滚吗

不是一部我想象中的摇滚书籍,将摇滚这个本就混杂的东西放进更复杂的环境之中,摇滚不能进入世界,虽然喜欢摇滚的人很多,甚至喜欢同一个组合、同一个人甚至同一首曲子,但是都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化,摇滚要是真能改变世界,那还是摇滚吗?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读后感(二):首先为能有这类的书存在点个赞

有人说乐评人就是自己喜欢音乐却干嘛嘛不灵就会喷喷喷的就当了乐评人,话糙理不糙。这本书就是乐评人节选各种历史一边儿喷一边儿介绍的一本儿杂说摇滚史。

后边儿还穿插了和贾樟柯的对话这个还挺逗

其实当看到书名儿和副标题声音与愤怒,一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

当时就已经有了 呵呵了

作为一个很喜爱摇滚乐的音乐青年我表示对这本书的来电程度不如直接听一张专辑来劲儿,这本书可能比较适合以研究为目的的那些同学吧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读后感(三):摇滚只是一种音乐

作为20世纪出现的四大重要事件之一的摇滚乐,它的影响力不必再多说,想要说的是,对标题的否定,虽说我们经常看到在关键时刻,由波诺以及DYLAN等一拨摇滚艺人领衔的公益活动在努力构建着这个世界的人文与关爱,但终究,艺人依然是艺人,有的仅是公众影响力,这就象让艺人来做慈善,这本身超越了他的本职。即便是年代的划分也终究不会将起突破。

音乐还是音乐,别把它强加上社会精神人文这些沉重的字眼,反之,那么同再次探讨所谓的“摇滚精神与摇滚音乐,摇滚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音乐”这样老生常谈的无聊问题有和差别?

你要说摇滚乐改变世界的这个梦想可能实现吗?答 不可能

记住,摇滚只是一种音乐。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读后感(四):我们还有那么多愤怒吗

之前和朋友有探讨过摇滚乐为什么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在处于边缘状态。我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这本书解答了我很多的疑惑,其从与社会运动的关系这一维度对摇滚乐进行了诠释。迷幻摇滚,朋克,后朋克,车库音乐,重金属,电子乐,其一方面刺激当时保守党和主流价值的敏感神经,另一方面又遭到体制的扑杀。70年代英国经济的不景气,种族暴乱,齐柏林飞船,pink Floyed等乐队的商业体质化,punk的老化与死亡,和性手枪批判摇滚明星制度,但彻底的混乱导致自我颠覆。80年代“四海一家”本是塑造社群感,但纯粹是空间呼吁,被定义为“商业利益”,将慈善议题推向政治运动。90年代至今,“经过18年的种族主义,国族主义,同性恋恐惧症,仇外主义的统治的保守党下台后,工党建立了英国的摇滚乐政府。但03年的反美伊战运动,媒体对言论的钳制达到新高潮。

而当今,没有那么多的愤怒可以喊出来,市场的商业化,摇滚乐身份处于尴尬的位置。其他各种音乐形式也一直在进步,电音,rap,流行乐等占了主流地位,我们可以不接受但不能说其不是进步的,就像朋友说,“电脑现在也是一种乐器”。

“每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乐队都是兼具严肃思考,也能获得大众性成功的乐队。他们之所以能够叫好又叫座,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响应并掌握时代的想象”。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读后感(五):Sounds and Fury

我所读过的关于摇滚乐的书并不是很多。基本上国内几位比较有名的乐评人比如郝舫、颜峻、李烷、孙孟京的文章和书都看过。但是以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作为音乐评论集的主体,却是第一次见到。所以看了网上的介绍后就抑制不住渴望,想要一探究竟。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拿到了书。

基本上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很轻松的,决不枯燥,翔实的注解以及丰富的插图让人忍不释卷。整本书的脉络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轴,历数了从摇滚乐光辉的60 年代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乍一看起来好像和国内的摇滚乐启蒙书籍没有太多的区别(有哪本论述摇滚乐历史的书会放过woodstock 和Bob Dylan?)但是细看之下,就能够看出个中的微妙。

摇滚乐被国内的乐迷认识大致上归功于打口碟,盗版CD,以及各式各样的音乐杂志(某种程度上的fanzine)和台湾不同的是,除了时间上大概晚了十来年的时间,因为资讯的管制,所以从来没有非常正式的管道来了解它。所以我们一般所见的乐评大抵喜欢从猫王开始,然后用朝圣一般的语言描写60年代和 70年代,涉足的角度无非是从音乐本身以及审美的范畴。但是鲜少有人关注过在摇滚乐发展的这近50年的历史中,它和社会意识/文化/政治的互动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难道音乐只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吗?

这个问题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想。因为不管什么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必定有其植根的社会基础。但是却没有这样的答案,把其清晰脉络放在我们的面前。

而《声音与愤怒》就是这样一个尝试。正如在导读中所写道的:“作者和大多数被80年代冲击的青年一样,从经典摇滚的家族史(rock family tree)与排行榜的缝隙中、从变动社会的思想启蒙与行动参与的洗涤中,寻觅好的音乐,并且摸索这流行音乐的美学与政治的关联性。……“我自己认为,当下探讨摇滚乐于社会潜流的关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除了单纯的“反抗”一词以外,就没有别的内涵了吗?当所有的人都醉心于私人化的聆听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曾经有,并且当下正在发生的那些震撼人心的社会变革。

就我个人的角度而言,这本书我很喜欢两个方面。一是对于60年代开始抗议歌手的描写,不论是Billy Bragg, 还是Peter Seeger, Woody Guthrie的介绍,都是以前在国内从来没有读到过的。我们对于整个60年代的记忆,除了Love&Peace的嬉皮士之外,缺乏更深入和立体的想像,铁志的描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特别是Joe Hill,在blog上我后来读到了更多)。

第二点是对于80年代以后锐舞文化,新音乐,大型演唱会的兴起和全球化/新自由主义政治脉络的部分。从80年代开始撒切尔里根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开始,右翼保守势力在这20年占据了全球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对于研究政治和社会学的人来说也许不过是很简单的常识,但是对于广大的乐迷来说,不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背景。摇滚乐作为自始自终的一种社会反抗力量,在这20年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想能够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已经不是评论者个人的意愿问题了,而在于学术的素养以及敏锐的观察。在这个时候作者的政治学背景以及学运的经历能够帮助他跳出主流审美叙事的框架,而站在更大的角度分析问题。我并不是觉得这样做也许更高明,但是很显然,这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视角。而这,恰恰是在音乐工业快速消费化的今天所缺乏的。

我不认为这本书是完美的,作为一本通俗的入门读物,它的叙述在许多方面让我觉得意犹未尽,过于浅显,而且书的厚度也不能让人满意(我本以为这样的主题肯定是大部头:P)但是我仍然诚挚向所有热爱摇滚乐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思考,又不甘于沉浸在既定的框框,那么《声音与愤怒》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6/03/31/sounds-and-fury/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