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藍读后感精选

我的藍读后感精选

《我的藍》是一本由席絹著作,飛田出版的20050517图书,本书定价:NT$ 18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藍》读后感(一):我的蓝-席娟

喜欢席娟的小说就是从『我的蓝』开始的,我是个小说迷,看小说就像是一种习惯,有的时候看着千篇一律的故事情节都能够猜得出接下来将要发生得情节,也就没有了一点期盼。我喜欢有自己思想的作者,不是那种爱随波逐流看市场情况而下笔。『我的蓝』给我的感觉像是一股清风的感觉,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不会有浮夸的感觉。席娟的故事永远都看不腻,非常喜欢她的很多加诸在角色上的一些想法,有的时候会给人她会是个大女人主义的错觉,其实并不尽然,我感觉她是主张每个人都该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好多的话想说可有点词穷,嘿嘿。

《我的藍》读后感(二):爱情最好的样子

十三年之后,不止第十三次看这个故事,有感而发写下这些,不胜唏嘘。如今的台言已经彻底没落,甚至也不记得席大最后一本新书已是多少年前。物是人非,当初看过的无数本台言小说,最终也只剩这一个还历历在目地记得。

这是至今最喜欢的一本极有深度的言情小说,没有之一。与其说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对爱情本质的探讨,男女主角的人设倒像只为作者的思考而服务的媒介。在这本书里,席绢写的不是莫靖远和罗蓝的爱情,而是恰巧与这样一段爱情相配的两个人。她自己在后记中写道,“在决定了女主角的名字之后,才发现我好像太过喜欢「罗」这个姓,以及「蓝」这个名,然后这次终于非常随便地……啊,不是啦,是终于非常慎重地把这两个字兜在一起用在女主角身上了,后知后觉的想着这也算是完成一种想望吧,因为没来由的喜欢,就索性用个彻底”,可见对这个故事在她心中的分量。

只有这样势均力敌的爱情才配得上莫靖远。这个在《城堡》和《何妨》中长袖善舞城府极深的男人,和呼声同样高但最后没有得到展开的李家大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身份。身为两大豪门联姻后最金贵的公子,莫靖远从两个妹妹的故事中初登场时,便不带任何烟火气息,而他被赋予最多的形容词,除了英俊,便是精明和阴森。这样一个野心勃勃乐于追逐又见多识广势在必得的男人,必定不会对传统霸道总裁文中的那类傻白甜多看一眼。那些让他一眼便看能透,过于轻易便可掌控,或是具有目的性接近他的女生,永远都不可能是让他乐在其中的征服目标。莫靖远的人设已经圈死了他所能拥有的爱情范围,也因此,罗蓝不是一个言情小说中常见的女主类型。她在聪明洒脱中带有一丝决绝的飘忽,却也正是她的不稳定,才成就了莫靖远作为运筹帷幄的狩猎者心甘情愿的耐心蛰伏,也成就了这段关系的异常稳妥。

然而这分分合合的十年间,罗蓝与莫靖远一直在同步成长,他将事业的版图不断扩张,她则将足迹踏遍了整个地球,涉猎之广令人咋舌。这是这个故事让人惊喜的另外一点,除了爱情,席绢更是严肃地进行了对于“成功”的探讨。这样一个出身书香门第,头脑与能力都无需质疑的天才少女,本应顺理成章读到博士毕业献身科研,相比等身的著作或响亮的名号,她偏偏选择了最离经叛道的“野”路,却也是最让她快乐的一条。这或许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成功,却是最让人羡慕的一种——能够终其一生追寻本心做喜欢的事情,何其不易。而得以让她不计后果肆意探索世界的,恰恰正是只有莫靖远这样的身份才能给予的支持与底气。事实上,席绢对罗蓝的刻画太过美好动人,以至于设定其实异常出彩的莫靖远在这个故事中竟有些黯然失色。这个“除了一张长得好看的睑、一具年轻结实的身体外”对莫靖远“这样一条大鱼”毫无其他渴求的冰雪聪明又独立的女生,面对内心时能够坦诚,相处之时充满狡黠,分开之后又异常洒脱,怎么会不让人喜欢。

这个故事逻辑异常通顺的另一点,便是莫靖远的繁忙对上罗蓝对自由的追寻。当两人的通话时间只能以分钟计数,动辄失联数月时,一个忙到甚至没有时间参与故事的男主角,最合适的伴侣自然是一个“你忙我也忙,地球两端,各自安好”的女主角。而这种属于女主角的‘忙",一定不能被动而刻意,因为莫靖远的人设决定了他的“追寻”而非“等待”属性。所以,有了会酿酒,会科研,会做饭,会摄影,几乎无所不能的罗蓝,也有了这个或许过于清风云淡,远不够惊心动魄的故事基调。试想,一对常年异地,各自都有事业的成年情侣,若还能演绎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轰烈桥段,那该是多么危险可怕的事情。

最最喜欢的,还是席绢站在旁白角度以两人各自视角展开的对于爱情的反思与咀嚼。

“爱是拘束,爱是桎梏”,开篇的精妙点题便已暗示了故事的脉络,寻自由不得,甘愿被你斩获。

“若有人能等闲看待感情约起落来去,那只表示他一定没有对那份感情真正投入过。 ”

“ 爱情,是一场耗磨的过程吧? 相爱,是因为着迷于对方的优点;不爱,就是把对方的所有缺点都看透,并且不再忍受。 ”

“爱情,不会永远只有快乐,没有苦恼。她开始体会了吗?就像他一直以来的体会。 ”

就是这几句话,几乎奠定了我从少年时代延申至今的爱情观。至今依旧很难想象,当初的自己竟然能从一本言情小说中读出人生的道理来。

“ 我们无法分手,只好牵手。 ”

莫靖远和罗蓝,依旧是我所听闻或知晓的,最好的爱情。

《我的藍》读后感(三):十年后,我们是爱人还是陌路?

初识,莫靖远二十四岁,罗蓝二十岁,两人还都是豆蔻般华年,弹指间,十年不翼而飞,两人各自抛却的年少的轻狂,多了些执着与认真。

自始至终,莫靖远都是爱极罗蓝的,我没有丝毫怀疑。

自始至终,罗蓝都是极爱莫靖远的,我同样没有半分疑惑。

就算莫靖远最初见罗蓝的目的并不单纯又怎样?从他第一次见到罗蓝就打算放弃游说她进莫氏开始,他的立场就不在莫氏,而在他自己。

图书馆里面对莫靖远时,罗蓝的紧张不自在充分说明了他对于她是不同的。

或者,当莫靖远的立场动摇开始,两人关系就注定将演变得剪不断理还乱了。

只是第三次见面,莫靖远何以说出关于恋情的提议?

只是第三次见面,罗蓝何以慎重地考虑并最终应允?

戏码已然上演……

两人分别爱得太辛苦,简直称得艰难。他们以自己的角度体贴地替对方想出一厢情愿的问题解决方法,却不知反倒造成两人之间隔阂愈深。勉力呵护着易碎的爱情,惶惶然,戚戚焉,手足无措,都失掉了往日的镇定智慧才华水准,像极了恋爱中的傻子,再平凡不过。

相互牵念却都不愿放下矜持先说出口,于是彼此一遍遍造成细小的伤害,任凭伤口一次次加深,伤口上长着难看的疤。

对待爱情,他们是懦夫。

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对对方来讲有多么重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早已把持不住,陷入了爱情的漩涡,逃不掉了。

『爱是拘束,爱是桎梏,爱是一根麻烦的心头刺。』

第一次分手,罗蓝伏首喃喃:「莫,Eric,靖远,再见,我要走了?所以……再见。」

第二次分手,情爱更浓,距离却远了,有种绝望的味道,谁也洒脱不起来。

即使是相对暗自神伤也不愿放下身段向爱情投降。有必要如此固执吗?在这场无关胜负的游戏中,胜了如何,败了又如何?况且,就像莫靖远所说,「这种事永远不会有公平。」

『说了再见,不要思念。既然分手,请勿回头。』

他们不曾回头,有的只是重新压抑的热情,以及无法承受的寂寞苍凉。

即使二人都各奔东西,却仍忘不掉曾经有过怎样的风清云淡、刻骨铭心,于她,于他。

罗蓝花光了自己打工得来的2000美金买了瓶白葡萄酒托人送给莫靖远。莫靖远则是没有理由的跑去法国。

尔后两人在南非不期而遇,于是别无选择地复合。

只是,复合却是为了更彻底的分别与遗忘。

『与其分手分得不干不脆、藕断丝连、牵牵念念,还不如交往到底,至少会有结束的一天。』

他们把未来就这样抛给世事的无常,放任它顺其自然。

分明是挚爱,却好似对于近乎残忍的选择无能为力。

一次次的相遇,一次次的分离。一次次美丽的意外呵,接着是一次次伤感的孤单。

没有承诺,一个字也没有,谁对谁都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本就是为了埋葬爱情,哪还有道理为爱情二次买单?

谁是谁的推卸不掉的负担,谁是谁不曾打开的心结。

长长的拉锯战没有尽头,遥遥无期。

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在为什么而战。或者,统一战线?还是各自为营?

只知道不放弃,要战,要战,哪怕战到死!

不爱了吗?已经不爱了吗?

结束这场爱情,是为了逃避以爱为名的禁锢。却不想执着于结束,竟也让他们画地为牢,故步自封。

『天长地久,你的牵绊,我的拘束,爱情的牢狱之灾。』

罢罢罢,就算将这牢底坐穿,也不服输!

电脑的故事,手机的故事,飞机的故事,地球仪的故事……

八年了,举例初识已有八年了。所有的故事过后,终究是免不了要一场谈判,就像旁征博引过后论点的提炼总结——关于未来的美好,抑或灾难。

……

人潮汹涌,他们走散了。

罗蓝终究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了。所以她寻找,然后她找到了。

又过两年,终于HappyEnding。

累计下来,十年,整整十年的马拉松呵。

人道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真的可以发生太多故事了,满可以达到『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地步,可是终究莫靖远撑下来了,而且一撑十年。

——十年的守候呢,足够难能可贵了。

不知道整整十年的故事,有多少是在莫靖远的掌握之中的。但我能感受到,不管罗蓝有时候多么任性,多么跋扈,控制权却大都在莫靖远手中。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经营爱情了吧?

一沙一劫,一尘一界。

再登对的伴侣也需要相互适应,连同所有的优点以及缺点。松紧合度,既不必过于亲近,又算不得生分,各维持自己的一片天空,在亲昵与独立之间找到最切合的平衡点。

经营爱情,不是过错,相反,是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

我欣赏这样态度,少了对待爱情的散漫不羁,多了小心持重。不至于太出轨,也要罗蓝正视自己的感情,并且心甘情愿地做出选择:

她的自由,还是她的丈夫。

罗蓝选择了后者。

说实话,我不知该喜或悲。——只知道,路是她自己选的,旁人如何关她何事,如是而已。

罗蓝对待自由的态度,我再熟悉不过,也再亲切不过。我最亲近的挚友之一便是如此。

所以,我理解。理解万岁。

自小被父母设定好了未来的路线,她沿着画好的道路走下去,走得很好,很称职,很敬业,很有职业道德。只是,她不喜欢。

她不是任人摆弄的布偶,而且她也不甘。

所以她想离开,离开她的家,去到哪里都可以。

自食其力,过怎样的生活都不涉旁人,安心舒心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同罗蓝不一样,她没有罗蓝那样的选择权力。——或者说,罗蓝外出十年,怎样都够本了。——而她根本不曾有过那样洒脱随性的生活。

写下以上这段话,不是为了回忆,更不是为了哀悼,只是为了说明『理解万岁』。

都说席绢的作品,渐渐跳脱出早期童话的范畴,走向更加真实的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也不再不食人间烟火,而多少有了真实世界中凡人的困扰忧患。这,若是在2002年9月出版的《妹妹》上面表现得还不够强烈的话,在如今2005年5月出版的《我的蓝》上则是表现得越发突出了。

并非所有的故事结局都不需要考虑代价,就可以走向幸福,王子和天才少女之间也会有混沌的不可调和矛盾:他忙碌,而她却无限崇尚自由。

两人在一起尤为不易,时间和空间一下子都变成了阻挠他们经营爱情的不利因素,甚至因为无法找到两人矛盾的平衡点,而无法替感情的宣泄找到出路。

当言情小说写到人生未来之类大的哲理,或者悖论的时候,这本言情小说就不再是普通段位的言情小说,而是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上升了一个档次。显而易见,席绢的这本书《我的蓝》做到了。

『如果相恋的两人不能有一致的志向,那么爱情对他们而言,不过是麻烦的羁绊而已;而麻烦,将会随着情感更深而转为痛苦,最后终究要互相伤害的。这一点他们都知道,所以离别时才会顺便分手,不谈等待,也不说天涯海角心仍相守。』

——没有什么是可以做到永恒的,爱情也不例外。再朴质深厚的爱情或许还敌不上小小的一个谣言,何况是太不一致的志向。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即使有人为了爱情而迷失自我,仍会记得自己不变的执着与幻想。能够做到好聚好散已经是极至了,谁还期望更久远的未来呢?相互依恋过,就不要互相伤害,这就足够了。

『不管他们对这段感情有过怎样的设想与预期,决计没想过会是这样——如此的迅速,又这么地契合,仿佛他们生来就是为了与对方恋爱,没有其它选择似的。从陌生到习惯,把亲吻与搂抱练习成一种娴熟。两个喜欢独寝的人,开始觉得床的另一边有些空旷冰冷,放上了一颗枕头,像随时在等待谁来。没人来时,把那一边弄得凌乱,像是来过,想象着某种温存——真是糟糕的习惯,太糟了,他们决定不让对方知道。』

——当爱情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就很难戒掉了。可是明明又没有人有过错,于是只好继续下去。骗骗爱人,骗骗自己。

以上,席绢将言情小说写得升了级,不能不说,她当之无愧是言情小说作者中的佼佼者。

回想有人对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尚能饭否』,不禁替席绢喊声冤叫声屈。

就我来看,即使这部小说称不上是最好,但也基本可以做为席绢言情小说生涯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部书,标志了她某种程度意义上的转型。

————以上书评写自05年的分割线————

刚看完我最好朋友的婚礼,恋人下位变成朋友,约定若干年后彼此仍然单身就结婚。约定时间未到,一人仍在不自知地默默爱着,另一人的婚讯却已传来,两人终究有缘无分。那段旖旎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无关容貌身份智慧手段,失去的感情过往不复再也追不回来。

只是未免遗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