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

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天上的云彩固然美丽绚烂,自己作为一颗石子却不必羡慕,终有一天会堆叠成为泰山;海底的珍珠固然晶莹可爱,自己作为一方沙滩却不必羡慕,终有一天会被发现藏于其中的金砾。中国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数学大师陈省身也好著名画家黄永玉也罢,他们年轻时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资质,甚至还可能因为“别的什么都不会”而落寞和苦恼,但可贵的是他们都有明确的自我认知,明察自己的长短优劣,而后扬长避短并通过不断地自我超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自我认知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西方一位哲人曾说:人生就像钟表的齿轮。齿轮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没有必要艳羡和抱怨,关键的是要走好自己的步伐。的确,玉皆有瑕,人无完人,一只乌鸦,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如果硬要学雄鹰搏击长空,岂不可笑!

陶潜在污浊的官场中读懂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放浪与清高不可能见容于黑暗的官场,明白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情怀,于是才有了“采菊东篱下”的千古名句。鲁迅从国人的麻木中顿然醒悟,他洞悉了社会看清了众生也重新认知了自己要担负起唤醒民族之魂的伟大使命,知道了自己心灵深处不灭的民族气节,于是便有了弃医从文的选择,成了堪称民族脊梁的中华文学之魂。

自我认知是明确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

明确了自己的优缺点还不够,还必须不断努力将优点发扬光大。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年轻时很有才气,属文作画都拿得来。但他总以为自己的禀赋与生俱来,不需学习,正是这样的错误认识下,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他年老时,总是拿着笔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也没能留下像样的画作出来。柳宗元笔下的方仲永也是如此,这些自命不凡的人总相信自己拥有很多方面的天赋便不付出努力与行动,徘徊于自己的一些小成就中而沾沾自喜,最后只能是“泯然众人矣”。

自我认知是通向最后自我超越的航道。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只有学会了如何面对残缺面对失败面对自我,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丑陋的卡西莫多知道他身体的畸形,但通过自身的努力,他以一颗完美的心灵感化了所有人;伟大的拿破仑了解自己的身材矮小,但他不灰心不泄气,以自己坚强的意志攀上世界的顶峰,发出“我比天高”的呼喊。坚韧的海伦凯勒明白自己身体的残迹,但仍与黑暗和寂寞搏斗,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人虽无翼,但是人们用智慧和超越的精神最终飞了起来。

人皆有瑕,我们认清自己的缺点与劣势,借助自己的优势用一生去打磨一个完美的自我。就像黄永玉,就像陈省身,像舟舟、陈景润、聂卫平等等等等,他们也是“别的什么都不会”,但他们都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利避害,想庖丁一样“披大隙,导大竨,因其固然”,不去碰自己的软肋。所以说,找出自己的缺点,正视它,改善它,扬长避短,你也将因你的努力通过你的长处而大放异彩。

认知自己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欢喜和无奈,尝够生活的苦涩与醉人才会真正不去在乎别人的眼光,走最适合自己的路。超越自己,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自己这颗螺钉的尺寸,真正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社会机器中属于自己的作用。

第二篇

记得我挂上红领巾的时候,非常平淡无奇。那是一年级的某一天,老师说:“我们要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加入少先队,就可以挂上红领巾了。”于是,我拼命表现自己,帮助同学擦黑板、扫地……终于,老师宣布了少先队员的名单,结果是,全班都加入了少先队,每个人都分到了一块红领巾。

因为得到的太容易,所以就没有意识到红领巾的重要性。每次玩累了,我总是把红领巾揉成一团往书包里一塞就回家了。

有一次,我和妈妈骑着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前面一个骑车的阿姨身上掉下来一大叠钱,我和妈妈急忙大声地喊:“钱掉了,钱掉了。”但是,那个阿姨还是没听见。妈妈叫我下车,把钱都捡起来,然后,我们就去追那个阿姨,好不容易追上了她,我把钱还给她,阿姨感激地说:“谢谢你,红领巾小朋友。”一刹那,我觉得高大了许多,胸前的红领巾也鲜艳了许多。

从此,我再也不乱扔红领巾了,因为它是我——一个少先队员的象征。

第三篇

只顾自我认识,不顾他人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因为如果我们只顾自我认识而不顾他人期望,会让我们陷入一个认识的盲区。魏征上书唐太宗,所以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魏征的上书就好比他人期望,而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意见,反省自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某种做法是错误的,并加以改正,这就相当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与之相反,历史上也有很多只顾自我认识,不顾他人期望的帝王,他们对于大臣的意见、劝谏不以为然,这些帝王想法有点像我认为是对的,那就是对的,你们哪来那么多意见。这样不顾他人期望的皇帝,比如说纣王,他们结局明晃晃告诉了我们,自我认识其实不一定是正确的。其实,自我认识是在与“他人希望”比较磨合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的。若是不顾他人期望,就会局限我们的自我认识,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可能是错的,若唐太宗不曾听取魏征的意见,只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可能就不会有贞观之治;纣王只顾自我认识而不顾他人期望,我行我素,他一直都不觉得自己是错的,所以最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总而言之,只顾着我认识,不顾他人期望,会让我们陷入一个认识的盲区,并不能让我们做到全面,准确的认识自己

同理只顾他人期望而不顾自我认识,也不能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高考生体质填志愿,如果只听从家人朋友的规划而不听而不顾自己的想法,那么,当报考的专业与自己的意愿完全相反等,上大学,学习热情肯定不会很充足,说不定还会产生厌倦的感觉;又比如说在买衣服的时候,销售员说哪件衣服你穿很好看,哪间又很符合你的气质,哪件也很衬你的肤色,建议你不如都买了。如果你只顾销售人的期望,而不去思考。他说的话是真还是假,不去对自己的条件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也不去思考这些衣服是否真的适合自己,那么你的穿衣打扮永远都不会有自己的风格。无论是高考,自填志愿,还是买衣服,抑或是其他的事情,让你只顾他人期望而不顾自我认识,你做的决定可能都是存在偏差的,都是不正确的。

因此,无论是只顾自我认识,不过他人期望,还是只顾太阴期望,不顾自我认识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两者都不可取,我们应该两者兼之。若帝王只听从大臣的意见,只顾大臣的期望,那就相当于是一个傀儡;若帝王只顾自我认识,不去理会他人期望,刚愎自用,那么,做出的决定就会有失偏颇。若填志愿只顾自己兴趣,不去考虑他人期望,那么可能就会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若只顾他人期望,不去进行自我认识,那么很有可能失去学习的热情。若买衣服只听从销售员(卖出衣服他们会有相应的提成)的推荐,那么你的穿搭可能都是“混搭”……可见,无论是偏哪一方都是不好的。两者结合才能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有正确的决定。比如说,高考填自愿,虽然考生有自我认识,但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思想、经验在某些方面还是不成熟的,这时,作为过来人的家长总能给我们一些有用的参考意见,让我们思路更加开阔,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我们要两者兼之,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认识自己,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

第四篇

在生活之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为人处世的问题,好的人际关系让人心情愉快,开心的工作;差的人际关系则阻碍人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的要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只顾自己的利益,我们也要想着别人。只有当我们大家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彼此才能够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十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又怎能会发生?几年前又怎么会产生“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困惑?当然,我们的社会中也有很多像之前离世的公交司机一样,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考虑着全车乘客的安全,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了后面,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社会中的大众需要学习的。

当然,我们不光要互相体谅,更要互相学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也要时刻去观察发现别人的优点,让他人成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大众镜子面前,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会变得越来越完美。

自我与他人,原本就应该是一个整体,我们都处在同一个社会,我们本就应该相互扶持,相互体谅,相互学习,人,不可能单独去面对所有的事,也无法一个人度过一生,放下心中那份所谓的“高傲”,合理的处理好自我与他人关系,把自己的一生过好。

第五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何让别人认同我,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特质,得到认同的同时,也获得友谊。

我的身材比别人庸肿了些,许多第一次见到我的人,都会对我的身材有异样的眼光,甚至就对我很有距离感,但往经过相处后,都会和我相处的非常融洽,也不再对我排斥。因为他们认同了我,不再把我当成一个胖子,真诚的跟我交心做朋友了。

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我的态度决定了一切。应该要先培养自己的同理心,能拥有一份宽容的胸襟,能够接纳别人,懂得理解别人,别人才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回应你。不懂的站在别人的立场,就更不用说别人会认同你这个人了。

我有一个同学,只要别人有困难时,她一定会出手帮忙,反观另一个人,非常的不合群,做什么是都独来独往,想当然没有一个人想跟他做朋友。

想让别人认同自己,不二法门就事先了解自己然后善待别人。自己只是一个渺小的人物,微不足道,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就要对别人有所奉献,让别人看到你,你就当然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同。

第六篇

我的感受就是要和他人相处就要有个人的独立性,否则我感觉到限制了自己的发挥。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属于环境是一种比较好的一类人。别人做出的反应,我能够恰当的给予应和。但是不是迎合。而且当我心软的时候,我会根据别人的状态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达到环境的和谐一致。

但是当我自信心逐渐增强以后,我发现别人说的话我会有自己的见解了,我也可以回怼回去,以特别礼貌的方式。感觉别人说的话,有道理的没道理的,都会随便听一听,而是坚持自己的行为。

这样对别人的素质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否则你会觉得周围的人怎么素质那么低呢,让自己时时刻刻都要防备犯错误。

其实原因就在于你过分的依赖环境,依赖别人。你将主动权交给了别人。你依靠别人来监督自己,从而不犯错误。这种行为是极其不明智的。

当你自己变成了别人的依靠,这种环境虽然累,但是你可以很阳光很自信的决定自己的所作所为。你也可以降低身段和别人商量着做事。同时,因为是做的是自己,所以时间长了这种累,就会被习惯所代替。

这里说的习惯并不是习惯了累,而是习惯了积累好的东西,一些好的品质在你心中形成了习惯,逐渐成为更好的人了。

这个时候你看人看事的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例如别人对你提的意见,你如果不从表现自己的角度出发,就不会认为他是对你进行的评价,他只是在提意见,只是在建设性的给予参考。也就是说他的出发点永远都是好的。就看你如何吸取其中的好的东西。

和别人相处,其实就是和社会融合和世界交流。不是刻意的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在和各种人交往当中,收获到许多。每一种人都有和自己不同的地方,以海纳百川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以兼收并蓄的姿态去学习,以积极贡献的方式去分享,你就会变成一个源头活水,心里永远清澈如镜。

有人说我们应该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和别人相处。其实不卑不亢是我们对别人的一种态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卑不亢呢?很多时候自卑只在一瞬间,别人的态度在于瞬间击溃了你的自尊。让你不自信了。其实我们只需要转换一下自己的心情,等一等。有一些负面情绪并不丢人,如果我们认为这些情绪是丢人的,那么我们从心理上就已经低人一等。学会自嘲,在尴尬的时候微微一笑,坦然面对,别人也会更加尊重你。

对于别人的错误,要勇敢指出,因为下一次这个错误有可能会影响大局。而如果人人都不指出别人的错误,我们做事情就没有了准星。但是为了让别人听着顺耳,且不苦口,可以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但是要震慑他的心。其实人和人的相处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难道不是吗?人和人的包容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通。

懂得是慈悲的源头,以慈爱的心灵面对一切,时间长了就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并不觉得痛。

如何与别人相处,我也在不断学习,你呢?

第七篇

小学时常会发生这个画面:“你又不是我的朋友,才不让你加入!”我有不好吗?要跟别的同学玩,怎么会是件很难的事?你对我不好,我当然就对你更不好。这些无聊的对话,无聊的交流,是不是很幼稚呢?

我不是一个话很多的人,大家常叫我是“闷葫芦”,我对同学的好,常常都是默默的一点小动作,比方说分一些饼干给同学吃,帮他搬一些东西,常跟他玩在一起,他不喜欢的事,我就不会去做。友谊是互相的,得到认同的唯一方式,就是认真的付出。好友帮你,你也帮他,互相帮助,他才会对你更好。

偶而的打来打去,也是认同的方式之一,“不打不相识”呀!要别人认同,就多努力一点。记得,要从自己对别人好做起,认同就会跟着来了。

第八篇

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时时刻刻都要与周围等的人打交道。我们石竹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这是一种缘分,我们应该珍惜,所以更应该学会与他人相处。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我们自己的手。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也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豁达些,因为豁达的自己才不至于钻牛角尖,也才能乐观进取。当你正在做作业或正在休息时,你旁边的的同学突然大叫一声。这时,你是不是在责备他之前,先保持一下冷静,让他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古语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感化他人的浅薄愚妄,以人格无穷的魅力去反照别人的粗俗无理。学会与人相处,就要与人为善。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不去探究他人的隐私,学会尊重他人;不在背后议论是非、批评他人和别人沟通、交流;会用礼貌用语;与那些与自己兴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善于取长补短;对于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担当等等。

总的来说,一个人的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你想做个幸福的人吗?那么就从学会与他人相处开始吧,学会凡事要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能遵从这个原则,你将获得许多好朋友,好伙伴。愿文明、礼貌、宽容、谦让之风吹遍整个石竹校园。

第九篇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