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一本由米奇.艾爾邦 / Mitch Albom著作,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22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读后感(一):生命的意义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Mitch Albom 著,白裕承译。

一位濒临死亡的教授与一个学生共同合作的一篇论文,所上的最后14堂课。他们称论文的题目叫作生命的意义。

生命诚可贵。墨瑞教授用他乐观的态度,毫不畏惧地与他最好的学生完成了这一项工作。他告诉了许多一般时候体验不到的人生哲理。他说,学会死亡,你就学会活着。我们的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教授是用生命在体悟,孔夫子是用现实意义来体悟。哪一个深刻,哪一个明晰,哪一个更适合普通人,更具有普世价值。其实一望便知。

其他,教授还讲了许多,比如爱,婚姻,宽恕……非常值得一读。另,本书国内还有话剧。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读后感(二):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

我曾不止一次想过,若得知自己将于某一天死去,该如何面对?我希望自己能清楚身体的进度,我希望和最爱的人交谈、旅行,我希望自己仍能保持阅读,我希望能够坦然、安静、优雅地离开。所有这一切只是设想,却不曾想有个远在美国的老教授,已然用他的生命表现了我理想中最完美的谢幕。

若墨瑞是我的老师,我想他会为我自豪。我真想和他聊聊那些忘了自己的年轻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总在追逐自以为重要的东西,一旦受伤就认为世故与现实才是生存的不二法则。我想和他聊聊那些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然后看着他满足地微笑。

我相信墨瑞一定见过诸多不美不善的人或事,却在不断对生命的体验中保留了一份纯真、善良与温厚。我有时在想,上天是多么不公平,怎能让他不继续活着温暖别人?可是若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重病,我们至今无法认识大洋彼岸的这位恬淡老人。我想这才是墨瑞真正乐于见到的。

墨瑞说,“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人们虽然总把死亡挂在嘴边却始终觉得遥不可及,或许只有真正面对过才能看清生命中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东西。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读后感(三):相约星期二

a.太多人像是行尸走肉,就算他们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也似乎是半睡半醒,这是因为他们追逐的目标不对。(P59)

b. 我们大都像是在梦游。我们事实上没有完全体验这个世界,因为我们在半醒半睡,做着自以为非做不可的事。(p105)

1.这是莫瑞在《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简体版《相约星期二》)中进行的生命教育。

2.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但没有人把这当真。”(p102 )书中的主人公莫瑞生命所剩无几, 死神已经抓住了他的一只手,他的一只脚也已经踏上了死亡列车的大门。此时的他已经无法回避死亡,所能做的是他可以选择如何谢幕。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就是他人生最后的舞台剧。

3.记得萨特说过,我们生来就被意义诅咒。追寻生命的意义是我们的宿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我们接受家庭给我们取名,接受社会教育,这一切,都承载着希望传承着意义。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历经顺从、认同、内化,社会对我们进行了成功的洗脑。“他们把某件事一说再说、一再重复……拥有东西是好的,赚更多钱是好的,置产愈多愈好,商业行为愈多愈好。多就是好。我们对自我灌输,也让别人对我们灌输,一而再,再而三,直到再没有人有别种想法。”(p156)本真的自我被遮蔽,蜷缩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只是在我们疲倦的时候、困顿的时候、彷徨的时候,它才通过苦闷、焦虑、无聊、空虚等情绪告诉我们,该醒醒了。有时候我们会问自己:“ 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分享心事的人?你对自己问心无愧吗?你有没有努力做个最好的人?”(p46) “今天若是你活着的最后一天,你会怎样?”(p84 )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不再纠缠于生命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按照自己的意愿好好的活着。可惜的是,这种念头大多不能持续多久,甚至只维持到早餐时刻。我们拎着公文包或背起双肩包出门,一切又回到原点。

4.“生命是一连串的来回拉锯。你想做的某件事,但被迫做别的事。某件事伤害到你,而你知道这不应该。你把某件事视为理所当然,但你深知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事。对立面的冲突,就像拉长的橡皮筋,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这其中。”(p53)做出改变需要勇气, 我们要十分坚强,才有办法拒绝这错误的文化,才能自己找到出路,创造自己的文化。(p48)

5.日常中我们常常被教导要懂得宽恕别人。其实,最紧要的应该是宽恕自己。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还去做,这样的人应该不多。曾经的选择无论是对是错,但就当时的条件,我们的任何一步选择都是合理的,都是最合适的。生命的悲剧有时候就在于我们总是拿当下的标准判断过去的行为,从而把自己置于无限懊悔的境地。宽恕意味着和解,意味着接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们接纳的时候,才会放下,才不再执着。“不执着的意思,并不是你不让感觉经验穿透你,事实上正好相反,你要让它完全穿透你。这样你才能放下。”(P129)“对一个女人的爱,或失去所爱的人的悲伤,或是我现在所遭受的,因病因死而来的恐惧与痛苦。如果你压抑情绪,不让自己完全体验它,你就无法不执着,因为你忙着在害怕。你害怕痛苦,你害怕悲伤,你害怕爱所会带来的易受伤害的心。但你若全心投入这些情绪,让你自己整个人没入其中,你就完完全全体验到它。你就知道什么是痛苦,你就知道什么是爱,你就知道什么是悲伤。唯有如此你才能说:“很好,我体验了这个情绪,我认出了这个情绪,现在我需要从中脱身。”(p129)

6. 面对世俗价值观的诱惑,我们必须对自己诚实,分清哪些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哪些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你需要食物,你想要一颗巧克力取代。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生活中的东西生存化。适宜的居处是生存,更大面积更多配置的居所是生活。但当我们把占地最广的房子作为生存必需时,我们就成了这个社会的囚徒。

7.“建立自己的次文化,意思并不是要你对周遭的环境都置之不顾。举例来说,我不会光着身子到处跑。我不会闯红灯。这些小事我可以遵守,但大的事情——我们怎么想,我们看重什么——这些你得要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人或任何社会,为你决定这些事情。”(p190)

8.生命中没有什么“太迟了”的事。生命直到最后一刻都是变动不居。(p23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