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是一本由罗贯中 刘世德 郑铭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6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的,文章塑造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求才若渴的刘备,奸臣曹操等形象,形象生动的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对立。其不失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中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等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仿佛眼前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而且书中的那些兵事计谋,也让大家增长了知识,所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三国演义

大二的暑假用零零散散的二十天时间看完了这部著作,还记得封皮上的书名英文是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因为司马懿而看三国,因为诸葛亮而爱上三国。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木牛流马等,都让我妥妥地崇拜诸葛亮。可惜罗先生把诸葛写得太夸张啦,还有太神化关羽刘备他们啦,我是拥魏贬蜀的,三国却是拥刘反曹,这一点上看书看得太主观性啦…

哦还有...三国演义不是个豹尾啊,结尾没有吸引力啊,姜维邓艾和钟会虽然也很出色,但他们的场子远不如前面的大战精彩呢…看书还是太主观性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不看三国,不知世界多广阔

在整部三国里,刘备感觉的确有点满清遗老的那种亦步亦趋的风格,从战董卓,到接皇帝密诏谋划除曹操,再到诸葛亮劝说谋划荆州,屡屡的相劝都不能动摇他尽忠所谓的汉室的忠心,以我可见刘备是一个犹犹豫豫、唯唯诺诺的无决断之人,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这样的性格本不应该能脱颖而出的,但偏偏他成就了白手起家,三分天下的三国大格局,可能有人觉得这全是诸葛亮的功劳,但作为一个臣子,诸葛亮适合成为一个辅佐天下的帅才、谋略家,为人处事、四面圆滑的处事风格才是成为帝王的必备素质之一,刘备恰恰具备了这种素质,可能他有千百万的缺点,但知人善任仅仅一个突出的优点就能成就他的天下(正如当年的刘邦一样)。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浪花淘尽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短短两句话便概括了全书的主旨,表现了全书的主要内容。

滚滚长江,为三国之争提供了主要的场所,也是整个故事的焦点所在:曹孙刘以长江为界,三分天下,各自为政,在长江之上展开了英雄之间的较量。同时,滚滚长江不尽是空间上的概念,也是时间上的概念。滚滚长江东逝水,逝去的更是时间,长江也是时间的长河,历史的长河。以此开篇,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广阔且沧桑的画卷,在时间的一轴上,那是“折戟沉沙铁未销”的怀古的情感,是苏轼赤壁赋的对人生短暂、英雄难再的感叹。在空间轴上,万里长河划开了神舟大地,那片沧桑而神秘的土地,那片孕育英雄、上演朝代更替、沧桑巨变的土地。

接下来由大而小,由景转人。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读后感(五):喜欢不来

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和作业,我宁可任由它烂在书架的角落里,也绝不会拿出来从头翻到尾。

第一次看是小学五年级,老师让写读后感。很少接触中国古籍的我满怀崇敬之心翻开这本书,然而读了四分之一,我就不想再拿起来了。我记不起当时为什么不喜欢它。

没办法,为了不纯粹的目的,我再次拿出来翻看。我是真的不喜欢,甚至可以说厌恶三国演义。作为一个现代有思想有意识的女同志,我不能接受其中无处不在落后的封建女性观。“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话居然刘备亲自从口中说出,而那些本来就为数不多作为龙套的女性形象都干了什么呢?貂蝉为助王允色诱吕布为民除害,伏皇后为国捐躯,感觉还是比较正面的例子,可到底她们不过都是这堆男权/父权社会政治斗争漩涡中的一团泡沫,一个为了父亲,一个为了丈夫,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充其量算品德高尚。后面一位,孙小姐,更搞笑了,连信息是否属实都不管,得知丈夫死了一言不合就投江自尽,罗贯中还赞赏有加地表扬这种行为。(然而跟隔壁的水浒传相比,它还算好的呢)剩下的女同胞们更别提了,一个有主观意识的都没有。

至于你们说的那些别的优点,我姑且就都认了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