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毕淑敏作品精选的读后感大全

毕淑敏作品精选的读后感大全

《毕淑敏作品精选》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淑敏作品精选》读后感(一):感动

读毕淑敏作品最多的就是感动

感动于她对人性的那种熟知

与包容,

她笔下的人物个个都由自己的特色

特色中也闪烁着我们普通大众的那种美

也许人生不是很复杂

就是粗茶淡饭的过日子

做好自己 ,然后才是感动他人

《毕淑敏作品精选》读后感(二):爱是什么?

爱是一时一世还是一生一世? 爱是一锤定音还是守护白头? 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还是勤勉呵护日记月累? 爱是变数还是常数?爱是概率还是守恒? 你的爱情等待你的看法,你的爱情验证你的看法。你能够有什么样的爱情观,你就有什么样的爱情。你的观念就是你的命运。 爱主要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找对了,就是一百个好,找错了,就一了百了。是一件虎头蛇尾的事,成败仅仅维系在开端部分。 于是,找到那爱的对象就成了千钧一发生死未卜的事件。此事一完,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只剩岁月这个发牌员,验证我们当初押下的签。

《毕淑敏作品精选》读后感(三):毕淑敏散文集

读一本好书真的有种吃的感觉,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第一次体会到精神食粮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这本书还想再读一遍。

感叹文中的词句是那么的美!读书的女人,较少持续地沉沦悲苦,因为晓得天外有天乾坤很大;读书的女人,较少无望地孤独怅惘,因为书是她们招之即来永远不倦的朋友;读书的女人,较少怨天尤人孤芳自赏,因为书让你牢记个体只是恒河沙粒沧海一粟;读书的女人,较少的刻毒与卑劣,因为书中的光明,日积月累侵染着节操鞭击着旗袍下的“小……”

在我生完二宝时,心中无比的失落与绝望,有时可以说是万念俱灰!因为我认为家是羁绊,家是约束,家是熄灭人创造激情的沼泽地,家是一种奢侈的糜费。这是文中弃家的人的想法。我成了弃家的人,我确实觉得家让我失去自由、失去自我、失去工作的机会,失去的太多太多……其实这是我当初片面的认识,因为作者还告诉我其实家是港湾,家是喜鹊窝,家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种能力,家是思念时的邮票……最重要的是,家是考验责任感的圣坛。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做个不负责任的人!理解、宽容、呵护、欣赏、海角天涯……应该长存心头

书中还有很多的观点让我印象很深刻,比如最大缘分是——吃、每天都去播种吧、珍惜愤怒、提醒幸福……这些观点可以让人认识自我,认识生活,用一颗坦然的心展现最真的自我去面对生活!

《毕淑敏作品精选》读后感(四):毕淑敏是盘蛋炒饭

她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

军医出身,曾经在边疆恶劣环境生活数年

没有香艳脱俗的本名,甚至连个笔名化名都没有

她的书没有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多次再版

她有一张平凡无奇的众女妇女脸

可是我喜欢她的文字

她有点唠叨,平凡的事情说来说去

但是,她就是一盘蛋炒饭

她不够美味,无非就是海鲜炒饭或者名字好听一点叫做西班牙炒饭

普通的什锦炒饭称作扬州炒饭

但是一盘蛋炒饭,一口吃下去,有米粒,有鸡蛋,有蔬菜,有各种配菜

一口下去,一份吃完,不但果腹,营养也足够

哈林有一首歌叫做《蛋炒饭》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餐肴

蛋要连着饭,又不能粘连

要讲究火候

她的作品就好像蛋炒饭,她总能从一些平凡的事例中告诉你一些平凡的道理

没有惊天动地的传说,也没有轰天动地的传奇

只是一些小小的,平凡的人的生活琐事

却可以让你精神充满了力量

她学医科出身,有足够的理性思维能力

有女人的缜密和与生俱来的浪漫

她有抽丝拨茧的犀利,却能用女作家的柔婉把这一切变得不那么生硬可怖

仿佛将一盘冷饭化作了温暖的蛋炒饭

给你呈现一个美好平淡的世界,同时如同老妈妈一样,告诉你一些最简单最实用的道理

这就是一盘蛋炒饭,不要嫌他平淡

《毕淑敏作品精选》读后感(五):谈谈毕淑敏书中的神秘主义

种种西藏经历带来的、最重要的就是她作品中的唾手可得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在她的散文中体现在她对梦和记忆的认知。当我专注于忘记的时候,我就比什么时候都记得更清楚。记忆是人体中最不服从命名的一位世袭的将军。[1]人的很多行为其实都与深层的记忆有关系。

在她的《女心理师》中,贺顿在脑海里刻意的不去想令她痛不欲生的记忆,她故意的不去想起。表面上虽然是很平静,但是其实她的很多无法解释的行为都和这段恐怖的记忆相关。其实在现实中何尝不是呢,人往往无法掌握自己的记忆,药物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想要强行磨灭它,就会产生无尽的痛苦。梦作为个人最私密的空间,作为人至今还无法踏足的地域,充满着神秘和圣洁。美国经典悬疑片《盗梦空间》,里面的主人公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强行的植入或者抹去一段记忆,但是梦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由于“造梦”,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开始逃亡的人生,这是极其悲哀的。

人类总是想无尽的延伸感觉的触手,去触摸越来越远越来越深的世界,但保留一个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可以随意改造的空间对于现在压力越来越大的人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这生命中最后一块净土都遭到无尽的窥探那人就没有秘密可言了,和赤裸裸摆在街上的猪肉有什么区别呢?而世间无奇不有,睿智的她为何对这两者如此青睐?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她对不可知力量充满着崇敬和挑战欲,她在高原的生活便是充满了“不可知”的,正是这种日常的“不可知”让她习惯于挑战,但高原的神秘度之人来说就像冰山之于船,看着是这个样子,其实心里都明白水底藏着巨大的玄机,日复一日迎面而来的玄机造就了这种崇敬而又想去挑战的思维。而在枯燥的雪山之巅,加之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只有梦和记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属于她自己。

这种神秘性还体现在她作品的情感抒发中,在高原上解剖人的尸体的经历,高原上人们淳朴的风情,另外很重要的就是高原上的一些不同于平原丘陵等地区的现象。比如令人敬畏的喜马拉雅鹰和藏族的葬礼。在遥远的高原上,接触到的很多是藏族,藏族是有强烈信仰的民族。朝圣的路,是圣洁的路。它们原本不该在路上做下这等罪孽,还是早早了解的好[2]。这是藏族老人杀母羊理由,很难让人接受吧。这是关乎宗教信仰的事。毕淑敏作为一个汉族人,在那种环境下,在那种神秘的不熟悉的风土人情的久久浸润下,她的作品里透出了一种神秘气息。

就如《花冠病毒》里面的神秘组织,《血玲珑》里的那个用丸子就可以救人的神秘老中医,《红处方》中可以帮助吸毒者成功戒掉毒品转而依赖上给人的神秘处方。小说中这些的存在可以说是十分荒诞的,因为按照现代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来看,不可能用几个药丸子就一下子把人类面临的千年难题给如此轻轻松松的破解了。但是读起来却让人充满了信心,这就是所谓的“心灵救赎”吧。这种神秘气息让她的作品洋溢着光明和希望。就如藏北高原上寒冬片片下盛开的那一朵向日葵。就算在那么冷的高原上,爱与关怀都让高原开出了花。人的心灵在爱的浸润下也会向着越来越美好去转变。这是毕淑敏对于这个社会最美好的祝愿与期待。而正是有了藏族人民对神秘力量全心全意敬仰的体验,在它的日熏夜染毕淑敏才回逐渐对这种神秘力量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