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Cloud Atlas读后感锦集

Cloud Atlas读后感锦集

《Cloud Atlas》是一本由David Mitchell著作,Sceptre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0.99,页数:5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Cloud Atlas》读后感(一):原版的好处

看原版书总是一发不可收拾。

和电影相比,一个特定的结局有些或主次或并列甚至介于理性和疯癫之间的原因。而电影由于过度强调其因果性反而忽略了别的可能。况且这种微妙的介于中间的东西只能在和文字的磨合过程中慢慢体会,视觉上几个小时的震撼往往不能带来心有灵犀。

《Cloud Atlas》读后感(二):世上最难读的书。

1

我决定一拿起就不再放下。

就如同10年前我读乔伊斯,一个月前我读芬尼根守灵夜。

尤因的日记模仿古代的文体,特别精彩。我们和这个英国船上的美国人,悠然回到了过去贩奴的岁月。很多词现在已经不用了,比如说亨利古斯是一个bedlamite疯子,这个词现在不用了。在curse flogging鞭笞这件事上的时候,他说such inbred bovine torpor!. pockmarked & pustular with haki-haki, These wretches watched the punishment.

原著当然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比如说到船上到处有卖淫行为。还拿尤因先生的客舱当成钟点房,令他不得不节制自己的愤怒。又一篇日记写到了到处是虚伪的宗教气氛,非常非常老派。而那种行文又很有音乐感,直接让我想到了乔伊斯的艺术家肖像。写这样的文体,他(大卫米切尔)必须有参照系。

当然更多的是历史课。贩奴的目标地就是新西兰的查塔姆群岛,Chatham Islands向世人展现了遥远的海上荒野景象,当地最有名的当数盛产的海鲜以及迷人的海洋和野生动物。莫里奥里人是查塔姆群岛最早的居民,酷爱和平,罕见的没有杀戮,他们属于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和新西兰的毛利人血缘相近。鞭笞的事件就是这种人。而这些,尤因是从伊文斯先生那里得知的。后来,欧洲的海豹和鲸鱼捕猎人,还有新西兰主岛的毛利人相继来到这里。莫里奥里人的后代仍然在查塔姆群岛生活,并且新建了一座毛利村 —— Te Kopinga,来见证本族文化的复兴。大家旅游的时候可以去看一看。电影好像就是在这拍的。

就和西方的白人喜欢的夏威夷群岛人一样,这里也是人间天堂。第1章就是回忆残酷的掠夺史。

2

《Cloud Atlas》读后感(三):读《Cloud Atlas》

故事是1-2-3-4-5-6-5-4-3-2-1的结构,一共六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先讲前一半,然后再以倒叙依次收尾。

第一个故事是19世纪五十年代的航海日记,第一人称自述。开篇非常难读,完全是靠翻字典撑过去的,对词汇量和阅读能力造成很大的挫败感。立马后悔当初为什么不买中文版来读,可是故事本身底子很好,读的艰难还是有乐趣,而且熬过了开头,之后的故事会轻松一点。

第二个故事是书信体,1931年某潦倒无名的作曲家用信件讲述自己在比利时给名声显赫的音乐大师当助手的经历。很喜欢这个故事的调调,书信体自述的口吻很迷人,年亲、自私、自负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青年,有时候写的轻快跳跃有时候写的荡漾沉醉。查了IMDB的casting,知道这个角色是Ben Wishaw的,大大提升了阅读时的想象力!

第三个故事是1970年左右某美国女记者调查某核工业企业的反人类阴谋。不是很喜欢这一段,可能是因为Salander的故事读多了,觉得强势群体阴谋论神马的不唬人了。而且故事的铺陈毕竟不及Salander那么细致精妙,紧张与惊悚氛围显得很表面化。

第四个故事是当代英国出版商在躲债途中荒唐怪诞的遭遇。这段也不好读,读了蛮久才发现时走荒诞路线的。是现代版的飞越疯人院,拍成电影这段可能很精彩。

第五个故事到了几百年后的韩国,一个智能机器人以Q&A的方式自述自己发展出智能以及最后遭受迫害的过程。这段开篇就很喜欢,发现原来我也是喜欢科幻的nerd。相当inspiring,不亚于第一次读1984时George Orwell给我的惊喜,也不亚于看Blade Runner时那种让我大开眼界的末世萧瑟感。但是故事的结尾不好,感觉收尾太匆忙,整个故事又没有铺陈完整,偷了个1984的概念就草草收场了。读到这里多少相信故事的形式还是多过了内容。

第六个故事直接到了现代文明的末端,地球被毁灭了一大半,大部分的人类回到了原始社会,仅存的智者还记得通向文明的路径。这段读的是电子中文版,土著人讲的吐话实在是相当影响阅读效率,熬不住所以投奔了中文翻译。顺便感受了一下中文版的翻译风格,感觉还不错,反正我自己读是一定读不出这么细致的味道的。

六个故事完全是不同的叙事风格,写书人真的是有功力,觉得自己读英文版有点暴殄天物。但是似乎又太沉溺于表面的形式与风格,核心内容与主旨反而有些表面化了。但是作者也很狡猾,他在第二个故事里主动为自己铺好了后路:

“Spent the fortnight gone in the music room reworking my year's fragments into a 'sextet for overlapping soloists': piano, clarinet, 'cello, flute, oboe, and violin, each in its own language of key, scale, and color. In the first set, each solo is interrupted by its successor; in the second, each interruption is recontinued, in order. Revolutionary or gimmicky? Shan't know until it's finished, and by then it'll be too late.”

O(∩_∩)O~所以观感自在人心啊~

读之前看看书评介绍,觉得整个故事的构架很吸引人,六个故事之间看似独立又前后各有关联,感觉像是Nolan的高智商电影,挑战你接受消化细节的逻辑能力,聪明人可以比讲故事的人更早一步抵达结局。所以期待的是严密完整天衣无缝的逻辑和可以让我倒抽一口冷气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

但是事实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从实质内容上来讲,故事的主题很大(现代文明促发了人对名利与权力的追求,文明与科技的发展最终在至高点后带来现代文明的毁灭,人与社会的轮回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延绵不绝。。。。。。),却都浅尝辄止,没有fully elaborate,连cloud atlas的寓意也不是非常明确。从结构形式上来讲,故事之间的link也蛮让人困惑的,每个故事之间人物的关联看的不是很明了,实在不理解龌龊司机们编剧本的时候是怎么分配和安排每个故事里的角色的,而彗星的胎记为什么又出现在了不同的人身上。。。。。。轮回转世到底是怎么回事。。。。。。网上搜了搜书评,发现大部分是这种模棱两可的观感,http://www.thenewcanon.com/cloudatlas.html这篇说的挺准确,但是比我的观感更positive一点。

等着看电影,我觉得这故事无所谓剧透不剧透,说不定读过小说再看电影,心里不太会冒出那句~What the hell is going on?

《Cloud Atlas》读后感(四):读《云图》

自从三周前看到纽约客那篇讲述The Wachowskis’ 拍摄《云图》这部电影的文章就对《云图》这本书和电影有了无尽向往。月底去中国出差,就把David Mitchell这本小说在Kindle里放好。事先做了一点功课,不少读者都说开头较慢,但是后来会很好看。去中国的飞机上开始和带去的最新一本纽约客交替着看。真是不一般的平淡。第一章没看完就放下了。后来去大足的长途车上,无聊之中又开了Kindle,居然把第一章看完了。第二章,也就是六个故事里的第二个故事,叙述风格,人物故事都突然大变,激动人心了起来。看得我欲罢不能。从大足回来的路上天黑得实在透了,才依依不舍把Kindle收起来。回程的长途飞机旅程恨不得一路不睡把它看完。终究不得。困得太厉害睡了半程。小说看到75%。这个周末终于借着倒时差的借口自己熬了个夜把它看完。

六个故事的叙述顺序是1,2,3,4,5,6,5,4,3,2,1也就是说前半本书每个故事都是在高潮时突然刹车,后半本才把故事逐个讲完。最平淡最不好看的就是第一个故事。没看完时和桂说起来,她说那结尾也会不好看了?我这个乐观主义者当时还不以为然。说第一个故事的开头不好看是因为我没看到其中的玄机。是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点出来时我才恍然大悟。所以也许第一个故事的后半段会比较好看也说不定。当时我没和桂说的是后面的五个故事个个精彩,所以我满怀希望这种精彩也会在第一个故事的后半段显现出来。最终证明桂是对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不好看。玄机水落石出的后半段确实比前半段好些,但是与其他五个故事比起来还是差的太远。

六个故事的人物和时间

1。一八五几年,以书信形式讲住在美国旧金山的Adam Ewing(四十几岁?) 从南太平洋靠近澳大利亚的小岛回到夏威夷的旅途。信全是Ewing自己写的,所以完全是他单独的视角

2。一九三几年,还是书信形式讲落魄的年轻英国作曲家(尚未成名,不到三十岁?)Robert Frobisher去比利时拜访曾经红极一时但是因病很久没有新作品的著名作曲家,并说服病中老人留下自己做助理的故事。

3。一九七几年,以小说的形式讲述报社女记者Luisa Rey(三十出头)试图揭穿某个大公司造假危害公共安全的侦探故事。地点设在美国西海岸一个不存在的城市Buena Yerba (怎么看怎么就是旧金山)。

4。今天的英国一个出版商Timothy Cavendish(六十多岁?)的一系列非人所思的历险故事。也是以小说/电影的形式讲述的。

5。未来某一时间的南朝鲜,一个叫Sonmi-451的人造人(三岁?)讲述自己的故事。类似1984。

6。世界末日之后幸存下来的人们回到文明社会之前(Dark Age),一群住在夏威夷的原住民的故事,以一个叫Zachry的牧童(青少年,十五六岁好像)视角来讲。

每个主要人物的性格,语言习惯都非常鲜明。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第二个。

六个故事内部都有细密的联系。第二个故事里的天才老作曲家的成名作叫“Matryoshka Doll Variations”(俄罗斯套娃变奏)。第三个故事里面Luisa Rey遇到过一个年轻科学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一套关于时间的理论:

“One model of time: an infinite matryoshka doll of painted moments, each ‘shell’ (the present) encased inside a nest of ‘shells’ (previous presents) I call the actual past but which we perceive as the virtual past. The doll of ‘now’ likewise encases a nest of presents yet to be, which i call the actual future but which we perceive as the virtual future.”

“一种可能成立的时间模型:无限循环的俄罗斯套娃一样的画面留住的瞬间,每一个“壳”(当下)包含着更多层的“壳”(过去的当下),我把这些过去的当下定义为真实的过去,但是我们角度看过去只是虚拟的过去。代表“当下”的娃娃被包含在一层层即将成为当下的娃娃,我把它们定义为真实的未来,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我们只能把它们叫做虚拟的未来。”

六个故事的主人公好像是同一个灵魂穿越时空不停的重生。而这六个故事就是这无限的套娃中的六个。第六个故事里Zachry部落崇拜的神名字叫Sonmi,后来和更先进的部落外的人接触后,Zachry发现Sonmi确实存在过而且留下了一套口述的回忆录。这个回忆录就是第五个故事;Sonmi在回忆录里提到看过一部号称二十一世纪(对sonmi来说算是很久远的历史了)最棒的电影,电影名字是Tim Cavendish,也就是故事四;在电影里,Tim 收到过一部小说收稿,小说的内容就是故事三;这部小说手稿的配角保留了一套旧日友人Robert Frobisher的信,这些信就是故事二;写信人在一个老旧私人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日记体的回忆录,这本日记体的回忆就是故事一。

云图这个词被用了两次,一次是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Frobisher最终写出来流传后世的一部交响乐,名字就叫“云图”。但是这曲子的名字最先出现在第三个故事里。还有一次是第六个故事里Zachry说他们的部落相信人死后尚未重生之前灵魂变成云朵。但是他们部落的灵魂只能在他们部落重生。故事结尾惨剧发生,他就想那么这么多灵魂岂不都要困在天上,所以众多灵魂铺天盖地成为“云图”。

我估计自己肯定错过了故事里面作者埋下的不少玄机。很期待电影,也许会让我有动力把个别章节再看一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