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多年爱书已成精读后感锦集

多年爱书已成精读后感锦集

《多年爱书已成精》是一本由马凌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年爱书已成精》读后感(一):做一个坚定的爱书者和读书家

本书作者马凌,更有名的是豆瓣用户昵称“malingcat”,8.7万多的粉丝,在豆瓣上无疑是超级大V了。之所以能够收获这么多的粉丝,还是凭借她对书籍的精到评论和深刻理解。《多年爱书已成精》就是这样一本书,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毛姆、纳博科夫、三岛由纪夫、普鲁斯特等作家的趣闻,还可以看出一位爱书之人对文学的深沉的热爱。

此外,作者还书写了梵高、高更等艺术家,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文学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本书也引发了我持续的情感共鸣与心灵激荡。正如高尔基所实践的“文学即人学”,作者对文学大家的解读、对优秀作品的阐释,让我深有“心有戚戚焉”之感。在对“书籍”这个崇高客体的审视中,我与作者的文字产生了深刻的共情。这是一部好书所生发的遥远的回响。

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作者形成了一套自身关于阅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作者饱满的文字背后,体现的是更加深刻的观念和成熟的思想,这不仅仅是从海量阅读中培养而成,还有作者对文学、现实乃至人生的深入思辨。比如,作者将书虫分为四种,分别为甲虫、蜜蜂、蝴蝶和蚯蚓,并指出了其不同的意涵。

“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的这句话已经烂大街了,但其中蕴含的道理不言自明。我坚信,阅读是抵抗时间的有效方式,它能够消解时间所带来的恐慌,就像杨德昌在《一一》中所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而阅读让人类的生命延长了不止三百倍,它可以让你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得充沛的思想资源,从而丰厚自身的生命体验。我也坚信,阅读是对抗无意义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足以疗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与个体微妙却值得被认真对待的复杂情绪。

当然,毛姆的避难所比喻固然极为精当,可似乎总有股消极避世的意味。而用当下时髦的名词来讲,阅读会为你构建一个元宇宙,实现文学的伟大救赎。在这个浩瀚无垠的空间,你可以探访分成两半的子爵,也可以寻找小径分叉的花园;当然,你还可以欣赏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享受地球最后的夜晚。

所以,我们要像作者一样,做一个坚定的爱书者和读书家,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阅读的力量。

《多年爱书已成精》读后感(二):一粒豆猫成了精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豆瓣书”。来自豆瓣,为了豆瓣,归于豆瓣。

2005年11月8日,我注册了豆瓣。那是因为看了《读书》上刊登的豆瓣网的广告,而《读书》彼时还是国内读书人案头必备之物,想当然,我把豆瓣当成了《读书》的“论坛版”。

是日19点25分07秒,我贴上了第一个“评论”——《解构神秘:〈傅科摆〉的主题》,本乃我的一篇正宗学术期刊论文。七分钟后,我贴上了第二个评论——《玫瑰就是玫瑰》,同样神神叨叨、唠唠叨叨。又过了几分钟,我诚惶诚恐地为偶像组建了“Umberto Eco”小组。然后,我收了在豆瓣的第一天的工,安睡了。

第二天,我惊奇地发现小组里有了第一个组员,他或她叫“单前锋”。自此,豆瓣向我打开神奇的大门。就像蚂蚁召唤蚂蚁、蜜蜂带来蜜蜂,Eco小组成为早期“大组”之一,汇聚了老埃科的译者、编者、评论者、读者。再后来,我以“豆瓣ECO小组长”的资格参加了埃科访问上海的活动,我也在译文出版社的埃科沙龙上结识了上海文艺界的老师们,而我的组员们纷纷写出了有关埃科的学术论文、博士论文、乃至学术专著。荣耀归于埃科!看着偶像渐渐火起来,我有着现在“站姐”才有的荣誉感与成就感。今年春天,我的组长头衔又复活了一回,我去推广新的译著《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组员提醒我说,因为久不写学术论文,我已经成功地从“埃科专家”变成了“埃科业余爱好者”,不重要,不重要,爱与忠诚,更重要。

在豆瓣上我结识的前十个豆友分别是:“小杨儿”、“小李匪盗”、“藤原琉璃君”、“桃花石上书生”、“一愚”、“做梦的猫”、“西小疯”、“八圈”、“合理肉食”、“btr”。彼时,我在上海东北角“做博后”,吃康师傅,看枯燥的文献,有大把时间,挂在豆瓣上是我的生活常态。如果没有有趣的豆友们,我怕是撑不下来。2010年,我曾热情写过一个热帖——“我那些可爱并且彪悍的豆友们”,一共250位。他们或有生花妙笔,或者无所不知,或是勤奋的读者,或是正在成长的学人,或是影像生活家,不乏才子才女,一大群出版人和媒体人,最后还有我难以分类的好友们,哦对,阿北都曾是我们很多人的“友邻”。在豆瓣最好的时光里,大家颇有聚啸山林、评古论今的奔放气质。沉重的肉身被放在线下,只有灵魂这里相会,不问性别、不论贵贱、无问学历、甚至不知年龄,大家只以豆瓣名号交相辉映。多年以后,一次与某豆友线下相认,我才难以置信地发现:什么?!当时他是高中生!

豆瓣经常改版,一会儿可以外链博客了,一会儿开小镇了,一会儿搞广场了,一会儿可以音频课了,从来没赚过钱。老豆友们渐渐走散,有人去了另一个世界(愿天堂还有豆瓣);有人走上领导岗位变得谨言慎行;有人断然离开、一片茫茫;还有人不知去了哪里,只留下一个不再更新的账号,偶尔点进去看,白日梦一样;也有少数人出去又回来,像浪子回头,更像走投无路、不得不重新回到这个大收容所。(低声说,我有些怀疑老吕不是过去那个老吕)。而我,一直都在,十八年一直坐在三角高凳上,试图在月桂叶上写下自己的语言;我也一直都叫malingcat,那只cat,赋予我一种半猫的随性。豆瓣之外现实生活中的我,按部就班地走着学术之路,未曾十分落后,但也十分不出色。豆瓣上的这个我,好奇心满满、维护着一个有趣的灵魂。似乎内心里缺乏一个转换机制,我总怕在需要得体端庄的现实中的某一刻,尾巴露将出来,上蹿下跳,胡来。

十八年中,我在豆瓣上敲下大量文字,长书评、短书评、笔记、日记、豆列、相册……记得年轻时某老师严肃地教导说,非学术的小玩意儿“皆与草木同朽”。唉,我知道,我只是忍不住而已。我忍不住要提醒我的豆友说:看这,看这,还有这,多好玩呐!这些文字本不值得结集,因为它们来自豆瓣、归于豆瓣,只应哈哈笑过掷进岁月。但是经不起同样是豆瓣人的出版人的谬爱,选了二十篇,结为本集。可能唯一的特色是,它们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在豆瓣上的样子,就像封存在文字里的一段绿色时光。

“爱书多年已成精”,本是我给埃科的一篇小书评的题目,信手拈来。埃科可以成精,书可以成精,我希望我也可以,豆友们都可以。

PS.某年去一个无比巨大的会议中心找朋友,遍寻不着,只好电话:“你开什么会?”她答:“世界精分大会”!我一听,可起劲了,不料找到了才发现:“世界精神分析大会”。

《多年爱书已成精》读后感(三):多年爱书已成精:一本写给“书虫”们的书

喜欢这本书,一是因为作者马凌;二是因为书名《多年爱书已成精》;三才是书中饕餮盛宴般丰富且有滋有味的内容。

说到马凌,喜欢豆瓣网的读书人或许知道一个叫malingcat的豆友。在多数书评人还在为积攒豆瓣百粉而艰辛跋涉时,这位化名malingcat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已然坐拥8万豆瓣粉丝。

第一次见到马凌的书评,是在一个书评写作课上。她细节入手以点带面、大开大合旁征博引的文风属实太厉害了,吓得我差点再也不敢提笔写评。所以看到她的《多年爱书已成精》时,我第一反应就是:马凌老师不是一个资深书评人,她应该本就是一只书精。

然而在这本书的开篇,她却自比书虫,还把世上的书虫分了四类:

一是像甲虫一样飞到哪里算哪里的一般读者;二是像蜜蜂一样认准一片领域辛苦酝酿的专业读者;三是像蝴蝶一样穿越花丛先作茧自缚后飞越沧海的创作型读者;四是像蚯蚓般缄默着沉醉于打很多洞去探求各种联系的痴迷型读者。

如果说马凌真的是一只书虫,那她无疑是一只吞下了海量图书的成了精的蚯蚓,这本《多年爱书已成精》便是例证。

这本书选取18位作家、画家和文艺家为描述对象,马凌以雄厚的阅读积累和“学院派”的狂放视野,结合“书虫”的妙趣视角与多维联结,将这些文艺名家拉到读者面前,做720度旋转加横纵切面的无死角透视化展示。

于是,读这些文章时,我们便如坐过山车般,跟随犀利风趣的笔锋,在蚯蚓打通的无限联结的洞中上下奔突、左右穿梭,时而刺激,时而困惑,又时而茅塞顿开。

就这样,一众享誉世界的名人依次来到我们面前:生前极力掩饰隐私的毛姆,自封“声名狼藉的牛津大学圣·奥斯卡”的王尔德,真实人生有多复杂、笔下世界就有多单纯的卡坡蒂,痛苦而不被赏识、为逃避世人漠视而结束生命的梵高……

马凌老师自称是“两脚书橱”“吞书兽”,也正是如此海量阅读,为她的创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给养。作为一名学术派的书评人,她的文章既有严谨的学术文风,又饱含着细腻的文人情感,扎实的功底,独到的见解,使文章自带巨大张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马凌老师曾说:在恰当的时间遇见恰当的书,才是书与人的两相成就。对为一个爱书人来说,与这本《多年爱书已成精》的相遇,任何时候都不嫌太迟,因为这本书,真的可以让你读很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