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严谨的作文小学(通用10篇)

关于严谨的作文小学(通用10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严谨的作文小学(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严谨的作文小学(通用10篇)篇1

齐白石严谨作画

——创作态度要严谨

齐白石作画,一向严谨。他画的山石花草、鱼虫,无一不是经过细心观察才下笔的,因此了解他的人和画的鉴赏家们分辨齐画真假的一个标准,就是看画上之物与真实的有无不妥之处。有一次,老舍以《芭蕉叶卷抱秋花》为题,请齐白石画一幅画。但是老人因年事已高,记不清蕉叶新拔,是向左卷还是向右卷,而北京又没有多少芭蕉可供观察,于是他遗憾地说:“只好不要卷叶了,不能随便画呀 ! ”最终没有画上蕉叶。

海明威作品一页改了 39 次

——每一次修改都是严谨的体现

美国当代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 6 个月,修改花了 5 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共改了 39 次才满意。

福楼拜只写第一行

——对作品要求再严格也不过分

福楼拜是 19 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厚厚一堆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一页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紧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福楼拜是一位对作品要求严谨的作家。他曾经说:“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惟有一个名词;要表现它的运动,惟有一个动词;要表现它的性质,惟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反复思索而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鲁迅治学严谨

——严谨不苟终成学问大家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最热情的战士,也是一位最冷静的学者。他的治学精神,和他的最勇敢的战士精神一样,黑白分得很清楚。他在学问上也是决不妥协的 ! 他如果要研究什么,他便把握住了它,丝毫不肯放松。自从介绍了新艺术的理论到中国来以后,从根本上介绍得最多最好的还只有他一个人。他有许多出版的书籍,自校对到封面的装帧,全部是出于自己之手。他校对时,一个一个字地细校,决不苟且,决不马虎放过,决不肯有半点放松。不马虎,不苟且,从根本上做工夫,这便是他的治学精神。

“你的瞌睡就是极好的评价”

——对创作要有极严谨的态度

俄国作家果戈里是个严肃的作家,艺术上精益求精,决不肯粗制滥造。因此,他每写完一部作品,总要念给别人听听,征求意见。当他写完一部反映乌克兰生活的剧本后,朗读给当时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听。茹科夫斯基年纪大了,又有午睡的习惯,不久,他垂头闭眼,打起盹儿来。待他猛一惊醒,果戈里已经把稿子烧了。茹科夫斯基问他为什么,果戈里说:“应该烧掉,因为你的瞌睡就是对它极好的评价了。”

“发现者”号上的小别针

——小错误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2000 年 10 月 10 日,美国“发现者”号还有几小时就要发射升空了,可是工作人员在对它进行例行检查时,突然发现一枚别针掉进了“发现者”号主体与它的燃料水槽之间。这枚小小的别针,万一在飞船升空时卡在发动机里或者坠落到发射台上,都将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推迟“发现者”号的发射日期。

关于严谨的作文小学(通用10篇)篇2

前不久,一个名叫克莱顿。霍夫的美国小伙子在推特网上留下了这样一名话:“今天看到小鸟在Smart车上便便,估计鸟粪把这车压坏了。”浏览推特网的网友无数,人们只当这是克莱顿对Smart汽车的“吐槽”,谁也没有一本正经地回答他的问题,除了一人---Smart汽车有限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部长史蒂文。史蒂文经常关注推特网里关于Smart汽车的一切舆论。克莱顿。霍夫一打出“鸟粪把汽车压坏”这名话,史蒂文就看见了。他没有急着回复,而是停下手中一切工作,搜集鸟粪对汽车能造成多大压力的所有资料。三小时后,史蒂文正式回应克莱顿。霍夫:“一只鸟不太可能压坏一辆车,4500万只差不多。”并附上了一张能够压跨Smart汽车外壳的鸟数量图表---鸽子4500万只,火鸡36万只,鸵鸟4。5万只……。

这两条笑点十足的“吐槽”及回应在美国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不到半天点击量高达十几万,不少人表示“没想到Smart汽车外壳原来如此抗压,近期也买辆Smart开开看”。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无不是在持有严谨态度的情况下开始的。若牛顿没有严谨地看待“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个普遍现象,又怎么会探索出万有引力?”若瓦特没有严谨地看待“水开时,壶盖会跳起来”此生活常态,又怎么会发现蒸汽的力量?若伽利略没有严谨地看待“船上挂灯摇摆幅度无论大小,时间都是一样的”的生活细节,以怎么会发现等时性原理?这些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只有那些态度严谨的人才会从中挖掘宝藏。

我觉得人生的路就像一条河流,人是河中的一捧水,机遇是不经意掉入河里的花瓣,它迎面而来,与你碰撞、或擦肩而过,你不知道它是甜是苦,也可能将它当作时光之流中的一丝风忽略而过,可有些人持有严谨的态度,巧妙地将花瓣化为自己前行的动力,助自己更快地前进。

关于严谨的作文小学(通用10篇)篇3

今年的暑假里,我读了《宗璞散文选集》这本书,心中感慨万分。我本不喜欢读散文,但当我看了宗璞的文章,才觉得散文才是作家的心声,真情的流露。

宗璞原名冯钟璞,出生于1928年,河南南阳人。她的父亲冯友兰是当今一代哲学宗师。宗璞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过:“一个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而又曾为中国文化所‘化’过的人更是有福的。”宗璞自己就是这样的有福之人。她作品中那种东方文化和西方人文汇合的内涵,是别人不可比拟的。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西湖漫笔》。这篇文章写得最美的地方就是六月烟雨中西湖的“绿”。写“绿”并不难,可写得令人流连忘返却并非易事。常人写“绿”就是用一连串的比喻,而她写西湖的绿则是直接的描写,只的确体现她非凡的文采和才分。例如下面这段:

而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再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有人这样说道:“读她(宗璞)的这些散文如面对一杯清茶,淡淡的绿色中,飘散着浓酽的清苦。”在这本书中,有一部分写的是死别,《哭小弟》便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文:“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这短短的文字充分地写出了作者对小弟的深深思念之情,可见宗璞笔上的功力。

宗璞是一个严谨的人,她的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追求和主题,而在这之中,又有一种淡淡的儒雅气息。

当我读完整本书时,心中只有对宗璞的敬意。

宗璞,好一位儒雅而又严谨的散文家!

关于严谨的作文小学(通用10篇)篇4

噢,又是考试!最近天天如此,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没办法,做学生就是这两件事,学习和考试,眼看就要期中测试了,老师们还不得抓紧修炼修炼我们。

教我们数学的陈老师,讲课轻声细语,教学严谨,能迅速地把繁复的问题简单化,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今天周三,第一节课是数学。我心里琢磨着,该不会又要考试吧。想到这,不免有点紧张和沮丧,又不能享受轻松听课的乐趣了。上课铃一响,陈老师就像往常一样戴着扩音器、手拿一打貌似试卷的东西、神气地走进了教室。一如平常,先把黑板再次仔细地擦了一遍,然后开始讲课。

“好,今天讲试卷上的选择题第12题。”虽然戴着扩音器,陈老师的声音依旧很小。他在黑板上熟练地写下一道题,转身问我们准备怎么思考。原本有点小闹的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开始安静地思考这道题。这时,陈老师给出了4个结论,问我们哪个结论像是对的。说话间,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地诡秘的笑容。这是他的标志笑容,我们已经习惯了,估计他认为我们做不出来。思考了几分钟后,老师开始发话:“要想这题做得又快又准,我教给你们的这种方法,专门应对考试。”一听到这,我们顿时有了精神,来了兴致。他神秘兮兮地说:“首先,把这个特殊图形简化成一般图形。”“嗯…”我们发出疑惑的声音。他接着讲:“把他们换成一般图形后,这题就显而易见了。结论中长得像的,一般都是对的,长得不像的,那肯定是错的。”我们哄堂大笑,这招够“绝”。“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看选项,如果在结论中有3个以上的选项中都出现了这个答案,一般都是对的。”这陈老师还真有点“狡猾”,这么不科学的方法都用上了。我正偷乐着,陈老师不紧不慢地说:“不过这方法仅限于关键时刻救命用,平时的作业做得认真,这招是用不上的。”随即,他经典地补充道:“此方法仅供参考!”这…我们当场晕倒,方法教了不让用,也太不“科学”了吧。

其实,陈老师的良苦用心我还是能悟到的,平时认真听讲,踏实完成作业,不至于在“惊险”时刻用这些“巧”方法。一切的技巧都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之上,这才是真正的熟能生巧!

关于严谨的作文小学(通用10篇)篇5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从容之心应试,以严谨之心治学》。

月考刚刚落下帷幕,期中考试便接踵而至,想必现在同学们心中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考试,本来只是一种检测我们学习效果的手段,而现在,教育以考试为本,师生就以应试为本,我们无力改变环境,就只能适应环境。然而,在此过程中,许多同学便陷入了考试和分数的怪圈:考前焦虑不止,考时紧张不迭,考后痛苦不堪。何时我们才能以平静如水的心态面对考试和成绩,何时我们才能让考试发挥它积极的作用,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了解、认识自己。过高的期望和轻易小看自己都是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表现。不切合实际的对分数和排名的高要求只会让自己承受过重的精神负担,不能轻装上阵,考试时自然无法发挥应有的水平。长此以往,过分的要强便演变成了对自己的怀疑、甚至是自卑。而随随便便小看自己,仅凭几次考试就对自己失去信心,那不是一个顽强者面对困难应有的选择。考试成绩起起伏伏此乃正常之事,我们就是要在这起伏中寻找一种平静的心态,对自己,亦对他人。不做最好的别人,只做更好的自己。

了解认识自己之后还需付诸实际的努力。我们若能把平时的作业的当成考试,那么考试就是做一份平时的作业。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漂亮话,而是要求我们静静地沉下心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平时的学习,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先自己深入地思考再请教老师或同学。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反思自己思维上的漏洞,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你就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

最后,我想以下面几句话与大家共勉:用心于学,专注于思,重视过程,笑对成败。让我们以从容之心应试,以严谨之心治学。

谢谢大家!

关于严谨的作文小学(通用10篇)篇6

竺可桢(1890~1974),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在气象、物候、地理、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一生注重收集中国和世界气候变化资料,对 5000 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撰写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他的代表作《物候学》既是一部研究物候的专著,也是一本科普读物。

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小名叫阿熊。镇上的私塾先生为他起了个大名叫可桢,意思是应该做一个坚实的柱子、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 1 岁半,父亲就教他认字。有一天,父亲外出,走前对竺可桢说:“可桢,今天不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小可桢,硬要父亲教他认几个字再走。竺可桢 3 岁时,已经认识不少的字,而且会背诵好多唐诗。

竺可桢 5 岁进了学堂。学习可用心了,门门功课都是成绩优良。他的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指导竺可桢写字做文章。有一次,哥哥教他学造句,一直到天亮,鸡叫了他才肯回房睡觉。这么肯学的孩子,还真不多。小竺可桢身体瘦弱矮小,有的同学嘲讽他:“好一个寒酸小矮子,准活不过 20岁……”这几句话刺痛了竺可桢,他发誓要锻炼身体。连夜订了个锻炼计划,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他坚持了一段时间,体质明显增强。同学们再也不喊他“小矮子”了。

小学毕业后,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1909 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这个学堂的老师都是英国人,从教材到上课全是英文,不准说中国话。英国老师叫学生,不喊名字,只喊编号,根本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待,竺可桢气愤万分。他深深感到,中国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于是发奋读书,加倍用功,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

1910 年,竺可桢到美国留学,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农学院学农业。后来,他发现农业跟气象关系密切。1913 年秋,他在农学院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攻读气象学。1918 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关于严谨的作文小学(通用10篇)篇7

波波是一张白纸。一天,小主人玩的时候,不小心把它遗忘在了草坪中。小主人到处找它,波波拼命地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可小主人听不懂它的话,找了一会儿没找着,就自言自语地说:“反正还可以叫妈妈再买一张。”然后就回家了。波波很悲伤,心想:你把我买回来还不到一个星期,怎么就抛弃我了呢?

晚上,下了一场瓢泼大雨,波波身上沾满了泥水。这使它想起工厂里地叔叔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情景,想起小主人刚把自己拿回家的高兴劲儿,它伤心的哭了……

天亮了,一个捡破烂的老头儿从草坪经过,看见波波,便把它捡了起来,说:“这可以卖几角钱呢!”说着,把波波塞进编织袋里,进屋吃饭去了。一只狗从外面跑了进来,它闻到编织袋里的骨头味儿,就把袋子拉开了,波波是先从袋子里滚了出来的。“啊,一块巨大的骨头!”狗高兴极了,张口就要咬,可一闻,没味儿!狗生气地说:“去你的!”一脚把波波踢到院子外面。

波波顺着窗外的斜坡滚到小河里,又顺着小河到了大河,顺着大河到了大海。它漂呀漂呀,不知道家在哪里。它不停地问太阳、问月亮、问星星:“为什么大家都不爱我呢?我不是一张很好的纸张吗?”

一天上午,波波正在水中流浪,突然被一张大网托上了岸,接着,是个小男孩的声音:“呦!小白纸,小白纸!”波波睁开眼睛,看见一个渔民和他的儿子,渔民正帮着儿子把波波从网里拿出来。渔民高兴地说:“这下好了,不用攒钱买纸张了!”

他们调转船头,回到小岛,把波波晒干了。

波波幸福地想,我终于又有自己的家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