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凌叔华经典作品》读后感摘抄

《凌叔华经典作品》读后感摘抄

《凌叔华经典作品》是一本由凌叔华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3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凌叔华经典作品》读后感(一):《女儿身世太凄凉》

“三姨呀,已经的事,别提它了,伤心也没用了。总而言之,女子没有法律实地保护,女子已经叫男人当做玩物看待几千年了。我和你,都是见识太晚,早知这家庭是永远黑暗的,我们从少学了 本事,从少立志不嫁这样偏促男人,也不至于有今天了。” 三姨娘拭泪立起来,说, “可是,现在已经晚了,老天爷呀,您可怜可怜女人罢。” “三姨!古人说, 自求多福,我和你都勉力做去吧。” 说, 婉兰也立起来,手拿窗帘往外看,好久好久,她似悟不悟地 “似这般飘花坠絮,九十春光已老,女儿身世原如是,”又说, “呸,人为万物之灵,女子不是人吗?为什么自甘比落花飞絮 呢?”

《凌叔华经典作品》读后感(二):战火中的风花雪月

这本书买回来很久了,当年是贪图便宜,一整套连着苏青,林海音,林徽因,冰心一起抱回了家。要不是前一阵子读董桥,说是曾和凌叔华有一面之缘,并且提到其一篇《花之寺》的小说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怕是不会有翻阅它的念头了。

凌叔华生于1904年,于1990年告别人世,算是长寿了。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教武汉大学,也在南洋当过客座教授,后来在英国寓居。从她的经历和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家境颇为良好,往来无白丁,相交的都是些文人墨客,应该是书香世家,更何况在中国最飘零的年代还有闲心出国游玩写游记的女人,想必衣食无忧到一个境界了。凌叔华的确是一个才女,只是太过于不食烟火。也许我们不能苛刻那时候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要一心报国,团结一致,抵抗日寇。但是在举国皆难的时刻还在关心一个画展的种种,实在让人难以释怀。相较于她的散文,更喜欢她的短篇小说,短短的故事道尽了民国年代妇女的悲哀与凄凉,那个在西方思潮刚开始蔓延的时刻,小家碧玉们的矛盾与无奈。这一些,相信凌叔华看得更清楚,这几乎就是她生活周围的真实写照了

《凌叔华经典作品》读后感(三):凌叔华的作品,尤其是最经典的短篇小说,只能代表她25岁锦食华衣的小姐视角

大二开始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用的是程光玮版本的教科书。这本书并没有介绍凌叔华的作品。第一次听她的名字是从任课老师(LXL)口中得知的。老师说,民国女作家中,她很欣赏凌叔华的作品,尤其是<绣枕>和<中秋夜>,不动声色的克制,极具韵味。当时没来得及看。期末有同学揣度老师出的题目,特意看了老师最喜欢的凌叔华的作品,结果没考,这个同学在朋友圈大吐苦水。关于凌叔华,记得的是这些有趣的故事。近来,预学研究生的内容,先是看了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再想根据里面的内容,系统地看作家作品。首先挑了作品不多的凌叔华了解。

凌叔华的作品的确存在格局狭窄的问题,内容不外乎社会交替时,新旧派女子的婚姻问题。同样是写世俗故事,写女人,写婚姻,张爱玲的作品不会令人感到乏味,而凌叔华却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小说技法。凌叔华面对女子婚姻题材时太写实了,哪怕是细腻的心理描写,纠结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问题。她的小说一览无遗,跟生活是贴着的。她受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技法影响太深远了,她总是一路畅通地跟你讲故事的始末,结尾一个反转,却不着个人明显的情感流露。这个是她小说最鲜明的特点。

凌叔华的写作姿态把大家闺秀架子端得太重了,小说显得端庄持重。她的小说语言简洁流畅,善于运用古典意象,把绘画的取景手法打入小说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而各有风趣的景物。受民国交际场的影响,她的作品有一种英美幽默。可对于男女情事,凌叔华太放不开了,止乎礼,不越礼教。

凌叔华大部分传世的经典都写于25岁。那时,她刚大学毕业,在接待泰戈尔访华过程中刚接触到北京的文人交际圈,并结识了她后来的丈夫陈西滢。那时的她依靠父亲官宦的势力和个人绘画的才能,接触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官宦文人。她的小说紧紧围绕小姐太太生活,不足为奇。哪怕写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凌叔华的小说带有明显五四落潮后的感时忧世之感。读过凌叔华的经典小说就说认为凌叔华一生衣食无忧,阅历尚浅,这是一个大大的误会。实际上,凌叔华的小说家声誉是吃老本的。30岁过后,作品很少。那些小说作品无非是她年少为成为作家而留下的痕迹。30岁过后,她跟随丈夫到武汉珞珈山,丈夫教书,她为伴眷。没有北平交游的方便和良好的物质条件,心情苦闷。抗战期间,亲历战争的艰辛和物质贫乏。直至远走出国,老年贫病交加。凌叔华的一生并不如想象中的安然自适。不稳定和不如意的生活也使她搁笔,难以有更大的小说创作突破。

对于新旧婚姻,凌叔华的态度并非一面倒。她既看到旧式婚姻对传统女性的伤害,暴露封建男子多妻的恶习,也认同新思想在社会接受的滞后现象,新式女性大胆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却融不入被封建桎梏的社会。

个人认为,<绮霞>一篇是凌叔华婚后的女性意识觉醒的自白。小说中婚前颇具音乐才华的绮霞婚后把注意力放在照料家庭身上,忽视了追求音乐造诣。面对家庭与事业间的冲突,绮霞毅然放弃家庭,深造音乐事业。这个故事虽然与凌叔华的个人经历存在出入,但不难看出,凌叔华婚后绝不放弃展现个人才华的态度。<中秋>一篇,很多人认为女人的封建使得家庭破灭。但我觉得这场家庭悲剧的根源并非在于封建,而是中国传统男子的生存面貌。男子在家中受气便在外风花雪月,散尽家财,通过酒池肉林的糜烂生活报复家庭,逃避家庭问题,这是男性国民精神软弱的病态暴露。而社会把问题推到女人身上,认为妻子缺乏手腕管教丈夫。封建女性在维护家门的家庭责任中背负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凌叔华还有些小说写小孩。通过小孩单纯的眼光看婚姻的不幸或社会的艰辛,削弱了大悲大痛的阅读感觉。而且凌叔华善用孩子的善良天性化解冲突,如<哥儿俩>,<千代子>等,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凌叔华的散文文笔也不错,多是游记。个人觉得游记过于详细,从计划出行到出行的整个过程,事无巨细地记录,絮叨不断。没有细看,匆匆翻阅了一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