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读后感精选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读后感精选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396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读后感(一):看百态人生

提起汪曾祺,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读者都会记得《受戒》和《大淖记事》,清新脱俗的风俗描写让小明子和小英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即便读过很多年后,记不住故事细节,也会记住那个受戒的小和尚和那个活泼的小女孩。

汪曾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作家,其风格鲜明,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而其创作风格更受沈从文的影响,具有超脱、风俗、诗化的独特美学追求,而对于语言的驾轻就熟又让他的小说语言上彰显了独特的魅力,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

汪曾祺的小说独具特点,单挑出一篇小说来读,有时候甚至分不清是在读散文还是读小说,所以说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故事情节不突出,人物关系不复杂,大量的风俗描写让作品更像是一幅幅风俗画卷,作者刻画人物更是入木三分,动作摹写和场景描述就让一个人物明显区别于笔下的任何一个人物,比如《鸡鸭名家》、《羊舍一夕》、《复仇》、《捕快张三》等多篇小说,基本都是围绕一个主要人物展开,有大量的细节描述,没有故事情节的铺陈,读完却觉得韵味无穷,作者很多想说的话都在小说之外。

汪曾祺小说选材比较“小而精”,多篇小说中都以社会中生存在市井中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事情、小故事、小情节,被作者娓娓道来,像是在讲述那个久远时代的生活在底层的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却映射了作者的一种人性关怀,即便是辨不清身份的《复仇》中的人物,也让读者体察到了一种底层人物的挣扎,更别说《鸡鸭名店》里提到的那些“手艺”人,不论是洗刮鸭掌的“父亲”还是炕房师傅,对于他们“职业”的描写显示了作者极强的观察力,仿若作者本身就做过此类工作,更别说作者小说中涉及到的多个行业的“底层人物”,个个写来都像是身边人。作者同时借由这些“小人物”的命运遭际描述了那个社会背景下生活的真实场景,选择了“小切口”折射了“大社会”。在他笔下似乎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而是朴朴实实的“劳动乡村人民”,他们的真实状态就是一幅完整的社会风俗画卷,就像一幅文学作品的“清明上河图”,描写百态人生。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读后感(二):民俗化的生活画卷

对一个作家而言,作品就是他展现给世人的灵魂形式;对一个小说家而言,小说里的人人物物、情情节节就是他灵魂的辐射光束。恰是如此,不同的作家才会创作出不同类型的小说,为世人提供了精神盛宴。汪曾祺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而他的小说更是以其独特的生活化、民俗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再现等成为了中国小说史盛宴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精品菜肴。

这本《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收集了汪曾祺不同创作时代的5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立足社会底层小人物、小事物、小事件等,用一种不加渲染不加技巧,纯粹只是以一种盘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读来既有无限的悲哀,又有对小人物乐观精神的向往,更有对那个时代农村生活习俗等的了解。当然,汪曾祺的这种写作手法不是记流水账,而是暗合道家的“无为即有为”思想,也符合儒家的“仁”学思想。小说家不是演讲家,更不是政治家,他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更不可能有那么强的政治影响力。所以,一个好的小说家在面对现实社会这部古往今来从未有人写完写透的巨幅小说时,其意不在微言大义,其意在生活化的文字场景中,展现社会、展现民俗、展现人性,藉此留给世人更多了解他们的机会,也留给世人更多的空白想象空间。可以说,汪曾祺的小说恰好符合了这个特点。

《复仇》初时读并不明白,再读,是一辈子生活在父亲被杀仇恨里的痛苦,母亲给他们刻在手臂上的仇人的名字是他们一生的枷锁,风烛残年里两个为父报仇人的相遇后无声共同开凿阶梯的行为,是他们想要走出父辈仇恨、拥有自己完整意义生活的写照,也是对世间诸多与他们一样境遇之人的哀殇。就算是读到这里,我其实亦是不大懂的,看似一个简单的事情,看似是对至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了几千年的“父仇子报”的观点一种汪曾祺式的展现形式,却又不完全仅仅是如此!他更多地是对生命的一种探讨,对人性的一种关怀,这一点与《雪山飞狐》中商家堡中母亲为让儿子替夫报仇等类似的行为,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即比较而言,汪曾祺对“父仇子报”观点更具有人性化!以打着为父亲报仇的旗号牺牲自己的人生,孤苦、寂寥,这何尝不是对先人的一种罪孽呢!仇恨原不需要以牺牲自身为代价!

汪曾祺的每一篇短篇小说都是一个压缩了的世界,是一个耐人寻味、一字一句都需要斟酌的世界!尽管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他的小说世界里所描述的那些生活我们不会经历,但是他描述的那些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未尝没有!因为,我们仅仅只是换了一个生活形式而已,生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汪曾祺的小说毫无疑问永不会过世!因为文化、生活不会过时!而民俗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读后感(三):百种职业,千种人生

读汪曾祺大师的作品,总有一种定心宁神的收获。午后闲暇时,晚饭后退去一天的疲惫时,读上几篇大师的作品,随时换得一份心安,一份满足的体验。本书《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从中可欣赏大师笔下美丽宁静的乡村,百业争兴或衰败的城镇景象。各个时期,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处境,大家最后的共同目标,是幸福光明的生活。

正如《职业》一篇中所描写的,“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我不说这一条文林街怎样,从本书中,我只想谈谈作者所描写的各种职业。书中也有一段话如下:“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的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也是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所以老先生写尽人间百味,世间百态,百种职业,千种人物,活气灵动,跃然纸上。汪老先生对各行各业的行者,了解得真实,透彻,读他的文,真实有趣,收获良多。

《羊舍一夕》中,四个孩子各司其职,放羊的,果园修剪枝叶的等这些普通的行业,他们跟着社会不停进步成长,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想着不断提高自己的本事,走向更美好的生活。普通人王全,能把一件普通的喂马工作做到极致,敬业负责的态度,让人敬佩。

《鸡鸭名家》中,余老五孵化小鸡是一绝,陆长庚能把鸭子治理得服服帖帖。这些行家高手,在当下那个时代,过着朴实却积极的生活。在哪里不是一样的生活呢,把一身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就是生命的光亮。

据说以八千钱起家现在卖米的八千岁,勤俭节约半辈子,却被伪军阀狠狠恶敲一笔。军官得到这不义之财,却又为相好花掉大半,余下的大吃大喝一顿散尽不省。这就是有钱人与没钱人的区别吧,后者有一分用尽一分。

卖卤味发家致富的,挑担子卖馄饨的,做皮匠营生的,与时俱新剃头生意的,做手工糖的,购进质优价高的水果再转卖的生意,却也寻得另一份缘分与正事的,好一副真实多彩的生活图,好一部营生之道。

《岁寒三友》中,王瘦吾经营小小的连家店,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另寻生财之道。开绳厂,做草绳和钱串子,然后又瞄准草帽市场,事业也做得风生水起。陶虎臣是开鞭炮厂的,遇上喜庆节日多,生意自然好,遇上时运不济,也是困难多多。祖上三代画画的靳彝甫,半饥半饱经营着小画坊。三人交情深厚,也离得近。时事变换,三人在各自的行业里起起伏伏,到最后倒也真正同甘共苦一回。

世间百业中,有的兴盛,也有门庭萧条。态度和善,懂得引来送往的老板生意兴隆;老是一副愁眉苦脸态度不佳的店主,生意自然越做越差。细细读完本文,处处学得知识,长得见识。

《大淖记事》里单纯美好的姑娘,经历一番磨难,也担起生活的担子,变成真正的女子,顶上半边天。

《受戒》里亦僧亦俗的生活,两个小年青,清新的绿色的甜蜜。

《黄油烙饼》亲情的传递,爱的无奈,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汪老先生应该是喜欢有一口天井的院子,也喜欢头上戴一朵花的女子,对保全堂喜欢的紧,对西南联大更是热爱的深,因为文中随时可追寻到这些美好而深沉之物的影子。

读一家之言,品百家之风貌,识万家之现象,这就是一位文人留给后人最大的贡献吧。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读后感(四):我最喜欢的作家之汪曾祺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作家,汪曾祺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除了上学时学过他的《受戒》,第一次正式接触他的文字,仅仅是在一年前。他是段子手,更是生活家,他笔下的人物让你是不是想起都会抿嘴一笑,我想这大概是老头的作品写到人的心坎里了吧。 01汪老头是个段子手 关于北京胡同,他这样描述: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 第一次读到他的文字,乐的合不拢嘴,他的文字比段子还要让人捧腹大笑。 “”后期,有一个中学的语文教员领着一班初一的学生去游长城,回来让学生都写一篇游记,一个学生只写了一句:长城啊,真的长!这段子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在他的作品中,他这样描写熟悉的人(金岳霖):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他这样评价杜甫和李白: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汪老头真敢说啊。 02汪老头笔下的人物个个是逗逼 汪曾祺笔下的人物让我常常想起意犹未尽,他笔下的怪人、妙人、奇人栩栩如生,他描写西南联大的所见所闻真是让人长见识,比如图书管理员: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 他在《迟开的玫瑰或胡闹》中刻画了一个唱二花脸的老头邱韵龙,晚年想离婚再婚,于是对妻子说:“我宁可精精致致的过几个月,也不愿窝窝囊囊过几年”。没想到再婚后不久因大面积心肌梗死逝世。死后,剧团的同事说:“邱韵龙简直是胡闹。”她的女儿说:“我爸爸纯粹是自己作的。” 03汪老头是个生活家 关于凤仙花,他说“凤仙花可染指甲,故又名指甲花。凤仙花捣烂,少入矾,敷于指尖,即以凤仙叶裹之,隔一夜,指甲即红。”这不妥妥是我们小时候染指甲的经历么。 “我们登岳阳楼那天下雨,游人不多。有三四级风,洞庭湖里的浪不大,没有起白花。本地人说不起白花的是“波”,起白花的是“涌”。“波”和“涌”有这样的区别,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红茶色如玫瑰,绿茶苦如猪胆。他这样评价茶叶。 他说: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读后感(五):为什么汪曾祺的小说都不长

昨天妻子指着书封说,你怎么每天都看这个老头子啊。

她指的这个“老头子”,是汪曾祺。我这段时间一直在读《汪曾祺作品集》,我感觉他写的有味道,耐读。慢慢读,很有乐子。我每天都看一篇。他的东西不过时,很多同时代人的作品已经没法读了,可他的读起来还是蛮有意思。他写的不长。这种不长,既不是故意写的短,也不是截短的,他的“不长”,让人觉得原本就不该要求他写长。

昨天在网上和“鸡毛多”聊到汪曾祺。他说,这就是两个怪圈一直徘徊,要么就是文字欧化失去传统汉语之美,要么就是传统白话文缺乏灵魂深度。退一步说,传统白话文能深到哪里去。我想一下觉得有道理,虽然我看书没什么“圈”的概念,我看书就是看个例,短就是短,我没想过“圈”的事。

他的才华不是问题。读汪曾祺的小说,我想到沈从文、屠格涅夫,也会想到契诃夫、卡佛,但他和契诃夫、卡佛不一样。契诃夫写的多、写的厚重,有俄国小说的传统;同样写世态世相,卡佛又写的焦虑、写的“脏”,但我却很少感觉卡佛写的短(大教堂不算短)。可见汪曾祺小说,让人感觉写的不长,不是字数多少的问题,也不是单薄厚重的问题。说到卡佛,我想起卡佛说过这么句话,“对一个写作者而言,野心和一点点好运气是好事。野心太大,运气不好,要么根本不走运,那是能害死人的。一定得有才华。”才华对汪曾祺来说,不是问题,他也有运气。是野心的事吗,也不好说,他不是没想过写长篇。

他的散文化倾向不是问题。常说汪曾祺尤喜宋人笔记,他的小说大多是故乡高邮宁静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如风俗画。其小说文体有着自觉的散文化——结构上弱化情节因素,也较少戏剧性,而以随意的散点叙述再现生活。散文化的东西不一定写的短,反过来说戏剧性的东西也不一定能拉的长。汪曾祺散文化,他展开文本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镶嵌,私以为镶嵌就像镶地板砖,大有可长可短,比如纳博科夫写的不短,散文化不是写不长的理由,《追忆似水年华》就散文化,你读起来也得费几个月的功夫。

他的语言不是问题。汪曾祺是个传统文人,讲究观察生活、用语言再现生活,他的文本里不容易找到现代感。他喜欢短句子、口语化,你不会遇到数行的复合句,也没有冗长的修饰词。他开头有意思,有读保罗·奥斯特的感觉,但句子延展没顺着那个道走,他小说里也没有奥斯特式偶遇。他喜欢写夜晚、写鬼故事,很像《猎人笔记》,但除了文笔意境有点像,别处就不像了。他语言贴切、简要、稳妥、准确,但是他的准确你又想不起福楼拜式的准确,他没从形而上想过这事。他的人物有内心,但没有主动张口说出话来,没有哲学阐释,他认为“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人终究不能用警句交谈”。他没有警句,所以提到汪曾祺你想不到那个句子能和他相称。

他的平淡朴实也不是问题。他的小说是静态的,有我国散文“平静中和的传统”,就算是小说的危险感,他也处理的细腻、稳稳当当的。他认为行文要讲“文气”,就是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的处理,文章要“一气贯穿”,语言的运用恰如“揉面”,揉熟了才有劲,有些人写作时往往写一句、想一句,结果笔下的语言是松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他写作中不矫情,不生硬抒怀,没有耍廉价花招的做法,可是谁也没说写长篇小说就得耍花招。

他写的够味,读的时候常感觉“够到了”,可他就是写的都不长,“够到了”又什么也没有留住,我反正说不上原因来。

我总觉得有点可惜了了。

玟涛,2016年6月28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