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逐着太阳南下读后感100字

追逐着太阳南下读后感100字

《追逐着太阳南下》是一本由阿齐贝尔德著作,海天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逐着太阳南下》读后感(一):真正的自由

今年逛地坛书市时候买的,才3元。真实惠阿。

我自己看得感觉:

记得有位大师曾经说过:读书,只要在印象中留下点什么,这就是价值。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是:作者在俄罗斯骑车时遇到暴雨、闪电、夜晚和森林。作者从恐惧、惊惶变到坦然、欣赏、享受的过程。这一段心理变化实在是浓缩了人生,也许是很多人很多年才获得的经验。

还有就是,作者对骑车的态度,随心而行,没有计划,没有目的,没有强度、难度的要求,所有都是临时决定,彻底的放松,彻底的自由。这才是享受生活,突然想起一位朋友的msn签名:真正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没有恐惧或者勉强,没有求取安全感的冲动。在乡村公路上骑车就是纯粹的自由。

《追逐着太阳南下》读后感(二):亲爱的,什么时候我们也来段独自旅行吧!

我喜欢这位作者。

她勇敢地做着我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独自骑着自行车环游世界。

真是太酷了!

以50岁的“高龄”,竟敢一个人“骑单车环游世界”!不但酷毙了,而且浪漫到了极点。

我觉得,许多人一起旅游是经历,两个人一起旅行是交心,一个人旅行不但是看世界,而且是审视自己。

她就这样,一边前行,一边审视着自己的内心;一边思考着世界,一边思考着世界与自己。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旅行,还是一段“心灵”之旅。

她孤单,但绝不孤独。

我喜欢这样的旅行。

亲爱的

不如等我们到了50岁,也去来段这样的旅行如何?

--------以下是摘抄--------

我最终认同了痛苦是世界、人生和我这次旅程的一部分,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它的美丽。我们都失去过,恐惧过,悲伤过。痛苦像线一样吧我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张生命的网,使人间的爱,希望与快乐变得更加可贵,苦中有甜。痛苦不是生命的全部。

人生是一张网,由美好和丑恶,喜悦和悲伤,欢乐和痛苦相互交织缠绕而成,我们谁都无法领略人生。我们能做的也只有竭尽所能地去观察,去感受,去聆听,去体会这无边无际的深奥哲学。

要学会欣赏悲伤的美,这是心神安宁的源泉。它使我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我不会再试图躲避,因为它无处不在。

当我能够把外面世界的痛苦和我自己的痛苦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我就会真正走进我所属的这个世界,使它的美丽永驻。

《追逐着太阳南下》读后感(三):旅行的意义

曾经因为那首烂大街的曲子讨厌“旅行”一词,甚至将其与逃避划等号,觉得毫无意义可言。直到偶遇这本《追逐着太阳南下——独自骑车环游世界》(2004),从没想到伟大的智慧会藏身于如此薄而不起眼的书中,遇见它真是幸福的事。

作者玛格•阿齐贝尔德是位来自加拿大的单身母亲,经营了十八年广告公司,独自抚养孩子、供养房子的操劳让她疲惫,可她“喜欢骑着自行车探索世界的每个角落”,于是决定以独自骑车环球旅行的方式度过50岁。没有比赛的装备,没有个人最好成绩,只是看看风景,倾听世界,就这样上路了。听起来很酷吧,但光这样是不够打动人心的。

这是本非常自由而充满生命力的书,风趣而自然,正如作者的为人。它不是个完整的故事,也不是干巴巴的纪实,你可以从任意一处小标题开始读,不会觉得突兀。那可能是段细碎的经历,也可能是段深刻的独白,有时插一段对话,有时又自言自语,粗看像是把旅行手记随意地剪辑在一起,细看则处处是精华。玛格并未事先制定一个详尽的旅行计划,她只是“朝着地球骑去”。

“提起俄罗斯人,俄罗斯人自己都感到紧张。”书的开头并未先介绍旅行的动机或目的,而是直接把读者拉进了出发站俄罗斯。(火星味十足的开头,想做就去先出发再说的气质,后面果然发现作者是勇敢无畏白羊女~)基于冷战与黑手党的原因,几乎所有人都劝玛格放弃骑车的主意,换一种更安全的方式。但她心中有个奇怪却非常了不起的想法,“我确信我不会出事”,在之后沿着“金环”的旅程中,她仅用一句话把自己“武装”起来:“我是一个到你们国家来的客人。”如此简单地向遇见的每一个人传达和平,越过语言、文化的障碍,与当地人一起举杯欢饮,一起结束冷战。

一次玛格误信陌生向导,在森林里迷路了。八月的俄罗斯已入秋,树叶脱落,风更大了,天更黑了,远处在打雷,还有捣乱的大姨妈。她艰难地换好衣物,把相机、地图都装进袋子,准备迎接倾盆大雨。雷雨天不要站在树下,可这是一片森林怎么办,她手边还有一辆金属自行车。黑暗荒芜的森林,电闪雷鸣,世界变得充满危险,一切都让人惊慌失措。于是她完全停了下来,聆听,观察,树木在头顶抛洒着落叶,叶子漫天飞舞,窃窃私语。在自然界巨大的力量中,“渺小似乎也让人安心”,“这些力量始终都存在,现在它们在展示自己。这是一次为我一个人准备的私人表演。”“我在俄罗斯的一个森林里的一场雷雨中迷路了。我快乐。”她这样写道。这段经历叫人异常兴奋,但初读时认同中带着不解,直到前段时间在哈尔滨遇上一场大雨。那个周天本来想吃个早午饭去大教堂和中央大街逛逛,没想到北方的雨季比南方的春天更善变,十点钟是艳阳高照,十二点就已乌云密布,雨大得像是云砸下来了,一瞬间马路都成了小河,看得我目瞪口呆。一会儿二贤和小柳打电话来说雨小了点,让我跟叶嬷嬷一起去吃饭,可出门一看,水深没过鞋跟。我想起小学时一场下了几天的大雨,水满到了校门口,一楼的班级把凳子摆成桥,有人趁机翘课玩耍。儿时记忆总是那么愉快。快餐店在路的对面,就在我们讨论要怎么过去时,有车飞驰而来,溅起两米高的水花,我们四站在路边来不及躲避,半边身体从头湿到脚,真是爽到家了,只好先回房间。后来二贤又出去帮忙带了午饭,真好。奇妙,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经历,我居然没有生气,还感到开心。大概是终于跟大雨来了次亲密接触,而不是呆在屋里傻傻看着。忽然之间明白了玛格的心情,那是一种体验,无所谓糟糕,当全身心投入地体验时,纯粹的快乐油然而生。“我出门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感受生活的。”

“我想要静静地成为这些散布的苔藓野花和作为小生物们家园的布满菌类的腐木的一部分。我想要看着这些小池塘,蜘蛛在水面上跑着。”玛格路过一条小河时这样写,她想靠近那个微小的、隐秘的水世界。小时候,我们都曾产生类似的念头吧,看蚂蚁搬家时想变成其中一只,想跟小狗小猫做朋友,想站在大树边上抚摸它……听说有个日本的禅师,他每次打水时都把半勺又倒回溪中,令众人不解。其实这并非表示节省,而是出于对水的爱。当感受到溪水的美,感受到与水合二为一时,自然做出这样的举动。渴望与世界连接,渴望爱与被爱,这就是我们的本性吧。

说道连接,除了骑行体悟,另一个贯穿全书的话题就是孤独。独自来到世界,独自生活,独自死去,我们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孤独是真实存在的,“就像亚原子粒子之间那令人惊骇的空间。”“巨大的空洞深渊静静地横亘在我们的连接之间。这种空间把我们和其他所有人分隔开。彼此分隔开。当它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感到震惊、沮丧、恐慌。”谢天谢地,玛格有亲朋好友的支持,有奶奶的光辉形象在前方引导,她在冥想中感受美丽、无穷无尽、纯粹的爱,因为那一直在她心里。爱就在那里。她是如此信赖这个世界,孤单而不孤独。

离开俄罗斯后,玛格一路往南去了捷克、瑞士、意大利、法国、土耳其、希腊、新西兰等地,遗憾的是她没有到过中国,直接从首尔飞往了曼谷。她对各个国家的文化都略有了解,这让人羡慕,因为除了日本,我对周边国家知之甚少。

另一件遗憾的事是本书的两篇序都差强人意。中文版序把这次旅行的意义定位为自我挑战,说的净是些现实世界压力、勇于挑战自我之类的空话,浮于表面。我想她只是去经历了内心想经历的事,她如此平静而热情,却被冠以其他大帽子,会失望吧?英文版序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但太简短,蜻蜓点水意犹未尽。

书的最后有一则关于小鸭子游泳的故事,叫《漂浮》,玛格与鸟类学家晒着太阳说话,“看它们多忙碌,拐来拐去,冲来冲去。你会以为它们是要去什么地方。”“是啊。它们不知道它们可以浮在水面上,真是滑稽。等长到一定的年纪,它们才真的是为了享受生活而划水。它们会明白它们可以浮在水面上。在那之后,它们就只是坐在水面上——漂浮着。”人贵在自知,独自旅行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自我的办法,正如玛格已成为一个自由漂浮的人。

感谢玛格•阿齐贝尔德分享骑行的经验和感悟,感谢译者和出版社,希望每个旅行者都能读到本书并有所收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