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in旅行:路过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in旅行:路过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in旅行:路过世界》是一本由孔奕涵著作,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n旅行:路过世界》读后感(一):山海辽阔,人生苦短,带上一本书去旅行吧!

我一直认为,在书房的书架上,一定要放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因为它会时时提醒我,在读万卷书时,一定要行万里路。夜深人静读完孔奕涵小姐的《in旅行路过世界》,我的内心告诉我,你该出去走一走了! . 有时我也会问自己: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歌者如是说;“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诗人如是说。而孔小姐用她女性细腻的心灵、唯美的双眸看到的世界,少了歌者的沧桑和诗人的落寞,呈现给我们的是明媚而不忧伤、诗意而不做作的世界。可这个万花筒一样的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亲身去体验的,所以循着孔小姐的脚步,让我们一起丈量世界的辽阔与宽广吧。 . 全书所记旅行日记共涉及30个国家和2个地区,以洲际区分30个国家,两个地区则包括南极和北极。孔小姐以柔弱之躯,孤独而勇敢地游走世界,并用她精湛的东西方文化兼备的独特视角审视这个多样化的世界。在游记中,她的文字就像她拍出的照片,唯美诗意,简洁自然,没有炽烈的情感表达,有的只是到达目的地后,波澜不惊的回眸一笑。这一笑,像极了张爱玲笔下时间的荒野,千万年之间,不紧不慢,你我正好遇见:原来是你…… . 书中有很多个性化的情感表达,这些情感表达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多愁善感从来都是人类共通的情绪标签,什么时候贴在身上,取决于人类什么时候遭遇情感的不能承受之重。 . 在书中,有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在新西兰的瓦纳卡湖里,一株孤独的树倔强地立在水中,它的遗世独立让孔小姐想到了王维。倒是我,看了这棵树,想到了古希腊神话里的顾影自怜的纳喀索斯,想到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李商隐。 . 如果用《诗经》里的一首诗来表达行旅之人的真情告白,那一定是《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 人生行旅,难免孤独,寄情山水,足慰平生……

《in旅行:路过世界》读后感(二):第三次的人生体验

有人说:人会“活”两次,第一次是亲身经历,第二次是回忆。

但或许笔头的记录可以再给生命多加一重滤镜——每一次重温都是一次对人生体验的加工。

《in旅行:路过世界》作为旅游热潮重启后的第一波重头文旅书,其定位又不仅仅是文旅图书。除了本书作者这一身份,孔奕涵还是知名旅游博主,早年留学英国的经历为她开启了探索世界之门,启迪她在十余年间走过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年的旅行经历让她萌生出把旅游体验加以沉淀总结的想法——精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故事与感悟集结而成的本书图文并茂,将世界的广阔与情感的幽微娓娓道来。

现在还读旅游书吗?攻略查马蜂窝,看图有小红书——现在还读旅游书的人,究竟在读什么?

《in旅行:路过世界》提供了文旅图书的全新打开方式,比起漫游世界的风光相册,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约请读者共享独特人生体验的邀请函——不是交通方式指南,没有门票攻略和网红打卡点,字里行间讲述的是一次次奔赴中路过的风景、遇见的人和感受的爱。

游记的意义并非在于重现旅行过程,而更像是一段私人叙事,即使目的地相同,不同个体的体验和感受都是个人与世界对话的独家重构复写。

如王小波所言:“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可以互相了解,这就需要对各种文化给予不带偏见的完整说法。”完整地理解一方文化,没有比到达这方土地更直接、更真诚的渠道。

孔奕涵的旅行,就是一颗勇敢的心对大千世界的一次次应召。出发前往秘鲁,源于对印加文明的向往:“翻阅某期《国家地理》杂志时,马丘比丘的印加文明深深吸引了我。当时,飞往南美洲的机票价格正降至冰点,两次转机不到3000元。机不可失,我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前往秘鲁的行程。”凭着说走就走的行动力,她将心头的向往换算成了踏实的脚步。

到达秘鲁,在不雨城利马感受松弛的人间一日,在马丘比丘古城遗址探索远古人力如何实现巨大石块的契合,在人迹罕至处生发对遥远文明的想象……

从此,作者旅行的脚步不曾停歇——在泰国夜市感受徐徐晚风送来的食物香气和恰到好处的熙攘人声;在阿伊特·本·哈杜村收获当地的特色礼物“茶画”;在日本西芳寺邂逅一场以明信片预约的“苔藓之约”;在冰岛收集壮美的孤独;在希腊的蓝白色调里看到古老文明的起源、听到和当代文明共振的“鼓声”;在芬兰温习童年时关于“圣诞老人”的旧梦;在舍夫沙万的蓝色街道中邂逅一只慵懒的猫咪……各地文化虽基于历史传统和人文取向的差异呈现诸多形态,但终归共同指向人类更美好的生活。

与不同的文化对话、碰撞,邂逅形形色色的人,听他们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直到自己也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正如作者在书中的自白:“旅行可以让人向外与更广阔的世界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系。这种联系感能让我暂时忘却自己只是这孤独星球的短暂过客,一晌贪欢。”

是啊,一晌贪欢——世上美好的事、美好的人那么多,只是容易擦肩而过。

在令人失语的地质美景前无声流泪;在迥然不同的异国葬仪前思考生死。见天地、见众生,从世界路过,跟众生告别之后,再见自己。

与异国风物的温情一叙,是女孩年少时的勇气,也是得以成长的珍贵滋养。

本书的开篇第一章,作者的旅行是为了“疗愈情伤”,在温柔的风景前沉浸于自己的哀伤和犹豫。最后,在地球的极点,有人问她:一个人旅行,也没有手机信号,会不会感到寂寞?她的回答是:“没有时间寂寞。”

一路行来,看过各种艺术馆,坐过高空气球,潜过深海,尝过风情美食,拥抱过头发花白的异国老人,也被推开教堂大门不期而遇的美妙演奏感动……人间大美、世间温柔都会带来不同的感悟,最终,那些许小小水涡,终会在蔚蓝的广阔里沉静自安。

全书30多篇旅行手记,道不尽所有的心路历程,但我们会发现:旅行,似乎更像是作者对某段人生的整理,一次次出发,就是一段段重启。这本书,便是一次次精神和心灵的扩容,让自己更接近自己。

不断更新的生命体验、不断被新的见解、文化、生活方式滋养的眼界和心灵,一定不会囿于当下的挣扎和内耗。

生活半径固定的时光里,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也会变得迟钝。一年又一年过去,好像也没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只是在每年完成各种总结标注时间时,开年总会有一段时间顺手写下上一年的年份,然后惊呼“哎呀!已经是新的一年了!”总是在说起某件事用到“去年”“前年”的时间序列词时发现:原来“去年”已经是前年,“今年”已经是去年。

生活中总是需要一些重要的锚点,区分过往、期盼未来。而这些区别于日常生活的“说走就走”,就是这样一个通道、一个仪式;生活也需要一些记录、分享,才能让这些独一无二的体验和感受被妥帖收藏。

打开《in旅行:路过世界》,看作者与世界的对话方式——这一定是一场有意义的遇见。

路过世界,在苦乐悲欢的印痕里,山海再会,人间有期。

《in旅行:路过世界》读后感(三):欣赏全世界的美景,身体无法走向远方,至少把心灵放飞远方吧!

既然我们自己无法走向世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全世界畅游,无法欣赏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景,那就跟随别人的脚步去漫游吧!

地球很大,大到有着太多我们一生永远无法踏出的地方。可是,那里地方也都是我们心心向往的梦想之地,是我们急于一睹其芳容的理想之都。那里是诗与远方,永远期盼着我们的目光,永远等待着我们去追随。

我们无法走出去,但有人可以的,他们把旅游的梦想散播到了全世界所有可能到达的地方,她们还用自己的文字照片记录着那些地方,而我们就可以跟随着她们点点滴滴的记录,也一样走进“诗于远方”,走向大自然的山水美景之中。

孔奕涵,人气旅游博主,走过100多个国家,是拥有1000多万粉丝的旅游达人,更是创建了“in旅游”这样一个品牌。现在她把自己在世界30多个家国的旅游记录以及美景照片提供给了我们读者们,让我们可以通过她的这样一本书《in旅行:路过世界》,走进远方的美景之中,去体味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在这本书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带我们欣赏着令人心醉神迷的风景。读着这本书,必然陶醉于其中,久久无法自拔。那么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来一场与作者同频共振的欣赏和震撼吧!

作者首先带我们到达的是南美洲,这是距离我们中国最远的地方,这里有着“世界尽头”之称。世界尽头长得什么样呢?“有着安静的海水,有着连绵的雪山,有着蓝天和白云,以及绿树和水草”。虽然从文字之中我们读出的是和其他地区共同的风物,可只有真正走到这里才能感受到他的不一样,而通过作者的摄影作品,可以略微弥补一下这种遗憾。但观看摄影作品之后,是不是对于这里的向往之情更深了呢?那么有生之年也就希望能到这里走一朝了。

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提供的旅游目的地实在太多,每一个都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绪冲动,每一个都是风景和美的集合,每一个都是我们期望踏入的地区,每一个都让我们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包括很难到底的南极、北极,作者都有着亲身经历,都有着关于这些地区美好的感悟,留下了优美的照片,更是吸引着我们关注。

生活如此美好,有着那么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受的旅游目的地,那我们就通过这样一本《in旅行:路过世界》的阅读,通过旅游达人孔奕涵文字以及摄影作品,来一次全世界的美景欣赏吧。身体无法走向远方,至少把心灵放飞远方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