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夜宴 我爱桃花》的读后感大全

《夜宴 我爱桃花》的读后感大全

《夜宴 我爱桃花》是一本由邹静之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77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一):我爱桃花

昨晚在大剧院看了话剧《我爱桃花》,喜欢里面的台词,自然而然地偷情,自然而然的地喜欢(不太记得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厌倦,自然而然地逃离!大概这种出轨男女的爱情就是这样结局的,相遇于错的时间,喜欢过,久了爱也淡了,从中逃离,回到原来的生活,过自己的日子,一瞬间什么也不想了,刺激地爱过,心伤过,谈情说爱都不想都不会了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二):我爱《我爱桃花》

很喜欢《我爱桃花》

喜欢“巾帻还是刀”的命题

那一绢被会错意的巾帻

抽出就再也放不会去的刀

这个偷情的故事讲述了三次

被杀的对象更换三次

意味就变换三次

最后戏里戏外的人都出不去了

虽然是一种命题的探讨

可是有一种桃花般的气质

又理性又感性,此消彼长,

互为共生地撞击在心里

所以感觉很好,又诗意又充盈

喜欢里面的台词

想起刚进戏剧学院时候

看《恋爱的犀牛》台词时

内心鼓噪跳跃像拉风箱的感觉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三):三重镜像

其实它算是元话剧的元话剧 有些恼人的是 这次来广州的演出 后半段几乎变成了两公婆吵架骂街 不想斯文扫地的文明人大抵是不愿意见闻这样的场面的 更何况收拾心情花钱买票入场观赏——所以由此可知,后半段让人略显失望…

但是深圳梅婷版本和此次版本共同的出彩的人物都是张英——那个被带了绿帽子却生动鲜活快乐自如的小伙子、大男孩。丰富的肢体动作、夸张的人物表情、逗人发笑的个性语言让人顿觉他的如此这般之令人熟悉、讨人喜爱。

一部话剧,演一部话剧怎么演、再由怎么演这部剧而衍生出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这就是一种层层迷障的、让人着迷的叙述方式。环环相套的《我爱桃花》以其镜像般的语言迷离一样的姿态舞出了花的新世界!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四):我爱桃花还是桃花下的暧昧

生活中没有多种的可能,但罗生门可以,罗拉可以,Sliding Door 也可以。《我爱桃花》就是建立在这么一种解构或者玩笑现实的态度上完成的思想表达。但在这个基础上,我爱桃花走得更远,不仅是故事的拆分和重新理解,还有古今的穿越和戏里戏外人物关系的株连。

但《我爱桃花》最吸引我的其实是故事中的情感关系。 故事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醒世恒言》的一段小帽儿。唐朝时,少年冯燕与牙将张婴之妻通奸。某夜张婴醉归,张妻忙将冯燕藏于米柜中。不想张婴醉卧时压住了冯燕放在椅子上的帽子,待冯燕欲逃时,示意张妻将那帽子拿来,但张妻会错了意,以为冯燕要张婴腰间的刀杀自己的丈夫,遂抽刀递与冯燕,冯燕见刀觉得这女人心狠手辣,便一刀把女人砍了。

感谢邹静之发掘了这么个湮没红尘的故事。我惊异于古代小说家对人情世故的精炼的洞察。冯燕的台词说的好,“我要的是巾(巾责),你却给了我一把刀”,男人的自私与怯懦,女人的刚烈与放荡,恋人之间情感的误会都在这句话里体现得清清楚楚。舞台上的男女,生活中也是一对婚外恋的情人,他们反复琢磨,反复入戏又出戏,都想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这个故事的结尾与大多数现实一样,妻子回归了家庭,刀拔出来又插了回去,日子在平淡如米的时光中流过,没有人记得我曾经爱过桃花,没有人关心我爱过的桃花下的那段暧昧。

这出戏一共只有三个演员,舞台设计也极其简单,只有一张古代的塌,四面竹帘和一棵桃树。最好的地方在舞台可以旋转,所以观众“被迫偷窥别人的生活”,灯光用得很巧妙,说到桃花的时候粉红色的灯光映下来,正好照在桃树下的两人,不禁让人觉得就算是出轨但感情本身并无对错;但整部戏基本的阴冷的调子,配上张妻那一声声的凄惨的台词比如“自己的名字……自己叫,(伤心)自己的名字,自己叫。 ”真是让人觉得生活本来悲苦。

后来我买了我爱桃花的剧本,发现作者有段戏没有演出来,但那段戏看着很有趣,特别是夫妻对话计算一个小剧场话剧的成本和收入的部分。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五):桃花依旧在,谁人望春风?——话剧《我爱桃花》观后

我爱桃花。

我爱桃花灿烂。

我爱桃花灿烂的春天。

春日里,桃树下,花芬芳,香沁心。此情此景,美轮美奂。

谁登的寻人启事?谁家姑娘等待着谁家的儿郎?

一声“我错了”,伴着满树的花影,谁能不动心?

失踪的是谁并不重要。误会一旦开始,恶念旋即滋生。

哪一颗心经得起隔阂?

哪一份情受得了猜疑?

她说他爱的是花下的罪恶,他说他爱的是花的美丽。

分不清是谁说了谎。

遥想那烂漫春日的桃树,各执各的理。

“我要的是巾帻,你却给我一把刀。”

当猜疑始于误会,没有一种结局可以完美。

张妻不可以死。前一刻还恩爱缠绵比蜜甜,后一刻怎能恨意满怀拔刀相见?

张婴也不可以死。他有理由杀奸夫,也有理由宰淫妇,怎么能被奸夫淫妇杀?

冯燕还是不可以死。他死在张家,撕破真相,逼得张婴的男子气概换了妻子的鲜血。无辜的张婴怎么能做刽子手?

大家都不能死。

大家都可以不死。

刀插回原位,夫妻还是夫妻,情人还是情人。

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

自然,真的很好。

只是,拔刀就是拔刀。

已经拔出的刀,怎么能还得回去?

出鞘的刀没见血,心却早已见了血。

最易变的是人心。

最难捉摸的还是人心。

还刀入鞘并不难,误会冰释也容易,似乎一切仍然趋于完美。

可是,人心一思量,“自然”且向何处寻?

拔刀的瞬间,恶念起,嫌隙生,又怎能当作没有发生?

邹静之借了唐传奇的壳,剥出男女情感的内里,残酷而清晰。

魏市少年冯燕,与渔阳军中牙将张婴之妻私通。某夜张婴醉归,张妻将冯燕藏于柜中。张婴醉卧时压住了冯燕放在凉椅上的巾帻。冯燕欲逃,示意张妻将那巾帻取来。张妻会错了意,以为冯燕是要张婴腰间的佩刀,想杀自己的丈夫。于是抽刀递给冯燕。“我要巾帻你却给了我一把刀。”罢,罢,这样的女子心肠过于歹毒。冯燕念及此,一刀便把女子砍了……

舞台上,纱幔轻垂,帘幕低卷,光影黯淡。

牙床上的男女郎情妾意,几曾料到,一转身便是白刃绕颈。

一声“哥哥”叫得人心旌摇曳,那娇声软语呵气如兰的,可不是她么?

“杀吧!杀出个幸福来!”那咬牙切齿恨意拳拳的,不还是她么?

出刀的刹那,红光满天。

那是弥漫的鲜血,笼罩着三角关系里的男男女女。

那是桃花点染的色调,风流气韵中显出暧昧。

悠扬的笛声,舞蹈的剪影,伴着行吟般的和声,如梦似幻,亦假还真。

怎能不入戏?

灯光变化间完成时空转换,步调轻快,节奏分明。

古而今,今而古。

那几个男女,戏里戏外,跳进跳出。

抽刀后的种种可能,便在这桃花漫天中纠缠不清。

多么艳丽的桃花。

多么俗气的桃花。

偏偏又是这凡尘俗世缺不了的烟火。

有心的,今年桃花比较多,免不了沾沾自喜。

无心的,最近桃花处处,真是不胜其扰。

我爱桃花。

我爱《我爱桃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