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昆虫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昆虫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昆虫记》是一本由法布尔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昆虫记》读后感(一):前言及前三节的三点体会

1.科学精神:兴趣加毅力,作者的描述基于40年的持续的观察。细致入微,层层深入。不同于生物学的解剖方法,作者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活生生的再现昆虫的真实生活状态,比起了解昆虫结构,昆虫的行为特征对于我们了解该物种以及农业生产更有意义。

2.观察方法的描述:作者在描述动物行为时,详细介绍了观察方法,客观真实,没有夸张,却以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方式带领我们去观察,去思考。

3.对昆虫行为的进化论及哲学思考:昆虫行为乃至动物行为,当然也包括人类行为是奇妙复杂的,出于生物本能绽放的生命之美,超越了艺术、哲学。这种超乎物种的哲学同样值得深思。

《昆虫记》读后感(二):在都市里与昆虫相遇

《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福特第一次来到地球,站在马路上,向冲过来的汽车伸出手去,他以为那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或许是一种大甲虫,谁知道呢。在这个城市里,看见那些端庄的女士面对一只蟑螂时的错愕,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人们会惧怕这种脆弱和友善的动物呢?

人的恐惧源于未知。对于昆虫以及其他曾经和我们一起生存的生命的漠视,使得我们的城市里渐渐变得坚固但是脆弱。古希腊神话里的大地之子只要双足紧贴大 地之神就能拥有无穷神力,但是我们这些神的后裔却早已习惯了在钢筋混凝土上走完自己的一生。我们看不到午后的红蜻蜓,听不到青草从里蝈蝈的欢叫,那些留在 童年记忆的和泥土昆虫相伴的日子一去不复还了。

从书店里看到法布尔的《昆虫记》的青翠的草丛的封面时,便突然有些童年的触觉。那些青青的草叶,隐藏着多少儿时的欢乐和神秘啊。长着三条尾须的三牯 蝼,长的很像蟋蟀,却不会唱歌;那只夹住我的手指的螳螂至今还让我觉得害怕;在院子的树枝上采到的黄褐色的蝉蜕;被孩子抓住用线套住拉车的天牛;晚上装在 玻璃瓶子里的萤火虫;.......那些带给我们童年欢乐和记忆的昆虫们已经被变形金刚和hello kitty取代了。久在樊笼里,我们的孩子又如何会想到返自然呢?

当很多年之后,我们的孩子只能在标本室看到那些自然的精致的造物,那是怎样一种遗憾。

城市,人类的荣耀,也是人类的恐惧,是人与自然之间筑起的堤防。躲在坚固城墙后的古希腊人想象不到千载而降的人们将建筑水平发展到颠峰,泰戈尔一直宣扬的印度式的“亲证”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却显得格格不入。

某天个白天,阳台上掠过一只黑色的蝴蝶,在楼房的钢管和玻璃面前,一只蝴蝶显得如此美丽和弱小。它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在这个空洞的城市里,能给它一个驻足的枝桠吗?

《昆虫记》读后感(三):众生皆“重”——《昆虫记》

《昆虫记》这本书跟它的名字一样,十分纯粹。本书看似单纯的讲述了关于昆虫的由卵到幼虫到成年最后离世的过程,但书中并不是冷冰冰的陈述生物的结构,习性,社会功能,而是为我们展现昆虫有血有肉有爱有苦的一生。

作者法布尔讲述的是昆虫出生,学习,成长的平凡生活,展现的是昆虫建筑房屋,经营家庭的技能,告知我们在昆虫遭逢劫匪,遇到天灾,痛失伙伴,家宅被毁,鸠占鹊巢时的抉择。

法布尔并没有把昆虫当成试验品,让它为己所用,而是将生物当成客观存在的生命,当成自己的邻居,伙伴一样尊重。

现代科学研究昆虫,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例如仿生工程,生物工程(指人类刻意在生物层次进行的干预行为,例如植入基因,目的在于改变生物体的外形、能力、需求或欲望,以实现某些预设的文化概年。)再如利用苍蝇等蚊虫的特殊优势将监控系统智能植入,再由人类控制这些动物的行为。

法布尔和现代科学家没有优劣和对错之分,在这里我更想让大家体悟法布尔对生命的人文关怀。

正如法布尔所说:“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让它们活蹦乱跳地生活着,对他们进行观察研究;你们把它们变成了又可怕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是让人们更加喜爱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间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一边听着蝉欢快的鸣唱,一边仔细地观察着;你们使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是在它们的各种本能得意充分表现时探究它们;你们探究的是死,而我探究是则是生。”

作品中不仅展现了昆虫精妙绝伦的建筑艺术,还探讨了关于低等生物的母性和人父的责任担当,并且客观的呈现了昆虫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

昆虫对我们说:“母爱是本能的崇高灵感。”母爱越坚,本能越优。古埃及将圣甲虫视作长生不老的象征。然而这样玄妙的存在,它们大多以人类的垃圾为食。

人类最可怕的种种灾祸都能在微生物中找到根源,微生物与霉菌相似,属于植物界极为边缘的生物,在流行病暴发期间,这些可怕的病原菌在动物的排泄物中迅速大量地繁殖,他们污染者空气和水两种生命第一要素。

当我们不知道流行病即将传播的时候,我们习惯进行掩埋,然后这些食粪虫就开始辛勤劳作,帮助我们消除隐患。这些优秀的建筑师,空气净化师,并没有得到与它们伟大贡献同等的尊重。我们经常赞颂环卫工人的辛劳,心疼处理垃圾的工作人员,却对这些用一生在分解,净化,人类和牲畜垃圾的勇士嗤之以鼻,或用石头砸死,或用脚踩死。你们踩死的不是一个小小的生命,而是造福我们人类的恩人。

这些可怜的小生命,并不祈求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只是希望我们对它们多一些宽容。

昆虫在面对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生老病死的时候比我们豁达。他们更懂得尊重自然的选择,不盲从,不慌张。

豌豆象中较晚的幼虫们因为无法得到更多的食物,必须在豌豆粒中不断的向前探路,就在不远处它们知道前方的同伴正在大快朵颐。这些迟到的幼虫并没有选择去与同伴争夺食物,也没有试图将他们赶走,而是直接停在那里,选择了自己死亡。这种纯朴的忍让精神,让人尤为心疼与敬佩。

我们总是喜欢拿人类的生活习性,情感选择,利益选择来推理其他一切物种的行为,武断的去结果一些生命。这样做的我们,是不是有些过于傲慢了。

你们可知在鳃角金龟的世界中,歌唱表示痛苦,沉默则意味着欢乐。

这个世界若是真有什么可怕的生物,我觉得,应该是我们人类。

人类才是生态系统最强大的破坏者。单从猿类这个物种,就在过去7万年间让全球生态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足以与冰河时期和板块运动相提并论。不过短短一个世纪,人类造成的影响可能已经超越了6500万前年那颗灭绝恐龙的小型星。

即便威力如此巨大的小型星,也只是改变了陆地生物进化的轨迹,但并未改变其基本的原则,世界仍保持着40亿年前第一个生命有机体出现时的样子,多种的生态系统并未改变。但自从人类的出现,便突破了地球上各个生态区的阻隔,地球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单一的生态系统。

纵观历史,早在几万年前,石器时代的祖先就从东非走向地球的四面八方,每到一个大陆和岛屿,就让当地的动植物发生了改变,他们灭掉了所有其他人人类物种、澳大利亚90%的大型动物、美国75%的大型哺乳动物、全球大约50%的大型陆上哺乳动物。

曾经类似于猛犸象这种大型动物是被不知其繁殖周期的石器时代祖先无意间灭绝,但现在的人类,已经不是原始人而是智人,当初祖先为了生存在猎杀,现在的人类是为了什么在灭绝世间的物种呢?是有意,还是无心?这样持续下去,是发展,还是毁灭?

地球不会因为人类而突然寿正终寝,但赖以地球生存的人类,却随时可能因为地球的变化而与世长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