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患难与忠诚》读后感100字

《患难与忠诚》读后感100字

《患难与忠诚》是一本由【英】查尔斯.里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页数:8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患难与忠诚》读后感(一):宗教与爱情

我是来看爱情小说的,所以忽略了很多其他的情节,跳着浏览完了全本。对玛格丽特在死前忏悔说出如何引诱男主离开洞穴,去到神父庄园的片段尤为印象深刻,感慨她对爱情的炽烈追求和勇敢智慧,比之男主,玛格丽特诚如书中所说,要过得辛苦的多,但是,她坚持了她的爱,直到死去。本来对男主不太待见,以为在于玛格丽特的爱情之路中,他始终是一个逃避的形象,被宗教禁锢了灵魂,当然,可能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只能如此选择,至少要终于一方,既然他已宣誓侍奉主,那就要坚贞到底,虽然他的爱着玛格丽特的。但是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描绘到男主贴身穿着的鬃毛衬衣,以及衬衣下紧贴身躯的玛格丽特的长发。一切不言而喻。在漫长的十年,与玛格丽特以邻居相处的岁月中,这个纯洁的圣徒是如何来抵御爱情的浓烈,只待她如自己的教民的?那件鬃毛衬衣随时都以肉体的疼痛提醒他,制止他。而在最深处的玛格丽特的长发,那才是他内心的最终归属,即便,死后他葬在了修道院。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甚至于玛格丽特在后来的十年里对男主对她的爱产生了怀疑,怀疑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爱他,却原来都是爱你在心口难开。压抑的欲望,忠贞的爱情,不能自由选择是否背离宗教的时代,让这两个灵魂在生前都经历了人世之苦,且无处可逃。

《患难与忠诚》读后感(二):《患难与忠诚》读后感

患难,忠诚,从书名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讲述在难中还依旧保持忠诚的故事。所谓忠诚,无非有两种情况,对亲戚朋友的忠诚,对爱人的忠诚。这本书把对爱人的忠诚推到了一个顶峰,其中也包括对亲戚朋友的忠诚。有人把它称为《傲慢与偏见》的姊妹篇,除了书名都是两个词语构成以外,其中肯定也有相同的东西,也许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爱情。 故事的大意就是杰勒德和玛格丽特在年轻时相爱,不顾父母的反对私下结婚,在遭到特尔哥城市长的监禁后出逃去罗马,在途中历经种种磨难,几次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始终没有改变他对玛格丽特的忠诚,哪怕罗马的一位公主向他求婚都没有答应。与此同时,玛格丽特在家乡和鹿特丹也在经历着磨难,她不知道杰勒德的生死,始终没有改嫁,把她和杰勒德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切希望和寄托。如果故事是一个圆满的大结局,作者可以写杰勒德从罗马衣锦还乡,父母同意这桩秘密婚事,然后他和玛格丽特重逢,两个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白头偕老。这绝对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这也将落入俗套,这部作品也将不会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小说之一。里德没有这么写,杰勒德收到市长和两兄弟造假的信误以为玛格丽特已死,他遁入空门,成了多明我修士,从此改成克莱门特,最后虽然回到家乡,揭穿了谎言,市长和两兄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他已经无法和玛格丽特在一起,最终成了一名高达教区的神父。这也许可以算一个好的结局,但不是那么欢天喜地,那么圆满,杰勒德虽然到死都深爱着玛格丽特,但却没有迈出一步,他把爱献给了教区的人民,这是一种大爱。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杰勒德走向罗马的旅途描写,丹尼斯在其中体现了对杰勒德的忠诚,这是一种真正的朋友之间的忠诚。正是通过经历过一次次磨难,这种忠诚在不断加深,没有丹尼斯,杰勒德很可能到不了他相去的地方,早已在路上丧命。当然,书中的人物心理描写也很精彩,对上帝的忠诚和对玛格丽特的爱,克莱门特和杰勒德的身份,修士和父亲,种种矛盾在杰勒德的心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摧残着杰勒德的身心,好在通过玛格丽特的帮助,他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牺牲了自己在凡世的幸福,从而为上帝和人民更好的服务。 诚然,这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在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的可能性应该不大,而在现在这个追求物质的时代更是微乎其微。之所以成为经典流传下来,也许就是因为这本书中反映出来的人们对那种爱情最高境界的向往,即使自己深爱的人做了神父,永远无法和自己白头偕老,但爱已经得到了释放和表达,玛格丽特这样做的到底对不到,也许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她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爱也可以这样,即使是两个圣徒之间。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来说,无法对爱情评头论足,书中给出的也许不是很确切,但就像共产主义一样,这是一个信仰,只要坚信,让自己变得完美,历经种种患难,也要保持忠诚,让爱达到最高的境界。

《患难与忠诚》读后感(三):修道士的爱情/压抑的爱情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在国际的影响力以及得到的荣誉。让大家对这本书有一个总体认识。

患难与忠诚原名是修院与家庭,系英国十九世纪作家查尔斯.里德所著的一部著名历史小说.他以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欧诸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为背景,以十五世纪荷兰的伟大学者伊拉斯莫斯的父母--本书的男女主人公--悲剧性的一生为题材,描写了一出由于封建和恶势力的压迫而造成的可歌可泣的人间爱情故事。由于该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引人如胜的传奇故事,又有穿插着一幅幅诙谐幽默的风情画般的描写,因此小说1861年出版后轰动了西方文坛,并被评论界誉为世界最优秀的历史小说之一。

我对书的选择,特别对于外国名著的选择,一直以来有两个条件:

1.书要是100年以前写的

设定这个条件,是因为国外文学著作众多,不可能够遍历所有,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我选择经过100年历史沉淀和选择的作品,这样可以使我对于不熟悉的著作在选择时效率更高。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最近100年或者200间,西方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说工业一定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质量,但是凭阅读经验,这之间的确是有一定的反比关系。西方文学特别是十八十九世纪的作品我最为喜欢。对于欧洲庄园更有一种特别的喜爱。

2.书本一定要厚

设定这个条件可能比上个条件有更多的个人主观偏好因素。我比较喜欢篇幅比较长的作品,因为我认为这样长度的作品里面的故事会更加曲折动人,里面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同样的原因,也决定了我喜欢看电视比过喜欢电影。

本着这两个条件,一次在学校图书馆寻找西方小说时,我选择了《患难与忠诚》这本书。当时我对这本书一点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知道本文开头对本书的评价。当时的选择完全是建立在我自己设定的两个条件上。很高兴我没有选错。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此时写这篇文章,已经与我读本书相隔有几年的时间了。书中的情节具体已经不是很清楚,我也是看了内容简介才回想起了一些。但是这不能否定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对一本书的评价,我不是建立在对于内容是否很记的清楚,而是建立在当时读书的感觉能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在回味。《患难与忠诚》正是让我在几年之后仍在回味当时的感觉,忍不住想写几句的这种。

从读这本书的那时到现在,这中间,我看了一部大家应该比较熟悉的电视剧《大长今》。当时看《大长今》我就有一种和读《患难与忠诚》时相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很难用词汇和语言很好的表达。因此本文标题用了“修道士的爱情/压抑的爱情”这两种说法,但是我还是很担心不能真正很好的表达出我的这一种微妙的感觉。相对于《患难与忠诚》大家对于《大长今》更为熟悉,我就拿《大长今》来做个比较,希望能够说的清楚。

大长今里的长今是从小就进入皇宫的宫女,虽然是在御膳做饭的,但是按照当时的规定也已经是皇帝的女人,除了皇上不能再有和别人之间的爱情。再加上长今当时进宫是背负着为母亲平冤的重担,在这件事没有完成时,不会也不应该更多的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在个人的爱情上。但是上天的机缘让他在宫中遇到了成熟稳重,同样也不会过份表达自己情感的闵大人,这个将与她度过一生的男人,而且这个男人同样是属于皇上的。在这样一个系列的条件下,就形成了他们之间的那种欲扬又止,欲说还休,点到既止的爱情。这种爱情不是行动上,也不是言语上,而是完全出自内心深处情感上的交流。

《患难与忠诚》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就和这个相同。男女主角本来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但是由于小人的陷害,分处两地,男主角更是在得到女主角离开人世的消息万念俱毁的情况下加入了教会(其实女生角当时并没有死)。后来男女主角一次偶然的相遇,掀开了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因为这时男主角已经加入教会多年,再加上男主角几年间心如死灰的孤寂,灵魂已经被教会的思想侵蚀。无法再次接受人间的爱情,无法再次回到女主角的生活里。而女主角不甘心他们之间的爱情就这样死亡,用一系列行动来一点一滴的唤醒男主角那已经被尘封多年的心灵。这之间男主角的感情和长今的爱情一样欲扬又止,向前走的每一步都非常的难,但是的确是在一点一滴的在走。电视剧里表达这种内心的变化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导演画面的运作,以及搭配的音乐。而书本里完全是靠作者的文字对内心的描写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来达到的。都引人入胜,情不自禁。

书本最后结局时用女主角的死完全打开了男主角尘封的心扉,终于释放了男主角的情感。但是男主角心灵的这次释放随及由于女主角的死亡而重新回于孤寂。作者到此收笔,但是我们相信男主角的余生也势必会再次收起自己的感情,与青灯长伴,孤独一生。

本书的语言可能不同《简爱》中那么优美,但读过之后依然会打动你的心灵,会让你像我一样回味悠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