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修道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修道士》经典读后感有感

《修道士》是一本由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修道士》读后感(一):几年前看过的哥特小说

当时我还是个深受大学政治公共课折磨的无聊人,某个午后去图书馆准备接下来的政治课娱乐,逛了一圈决定还是小说吧,下课刚好看完。

居然就被我瞄到某个角落里的这本书,简介比豆瓣上的详细,对我来说就像夏日惊雷,情节也太夸张太彪悍了(我还没有哥特小说的概念)。

哥特小说翻拍的电影看过不少,但是这个小说就是给我一种又变态又华丽又恶心的感觉!!

当中某些场景的描写是很美的,如女主角睡前沐浴还是更衣(具体忘了)偏偏突然会插入很彪悍的心理描述。

这本书的确不咋样,作为哥特文学,它的情节和角色还算正宗。

我的大学政治公共课时光居然就耗在这种书上了,忍不住默哀一下。

《修道士》读后感(二):哥特小说与爱情的阻碍

其实在古希腊史诗这种古老的文学中,是很少谈到“爱”的,对于比较原始的人民来说,喜欢某人就去抢掠,属于理所当然。说得更多的“爱”反而是同性之间的。爱要隐忍,要坚定,不能过于急切地屈从于欲望,要为爱人付出所有,爱也会产生各种求而不得的烦恼,对烦恼同样需要坚忍...有时候看着柏拉图的书,有时候恍惚分不清是古希腊还是古代日本。总之爱情的美感并不是天然就有的,它是一种“主人的艺术”,起码屈从本能的奴隶不能谈爱和浪漫,最美丽的爱是排斥欲望,甚至否定自身,否定生殖的,爱本身就是永恒。就像莎士比亚所说,你的美会在我的诗行中不朽。

现在回到《僧侣》这本书。其实哥特小说不是纯文学而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就像现在的科幻一样是拥有广泛读者的商品,也许在写作上并没有更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纵向把它和现实主义小说比较,毕竟叙事手法是会进步的,你在古代就是写不出更复杂的小说。即使如此,《僧侣》还是属于让人惊艳的那种作品,不敢相信作者当时不到二十岁,只能说从我有限的了解来看,也是一位非常早熟的作家。

在这部小说不算长的篇幅里,作者就安排了好几条线索,而且这几对cp的爱情都是挫折感更重。小说中两对真爱的爱情充满曲折,可以说都非常哥特套路(但是我就愿意看这种套路)。艾格尼丝虽然有了恋人,因为兄弟却不得不进修道院当修女,她和恋人曲曲折折,包括想要逃出修道院结果未成功,恋人反而被鬼魂缠上,以至于后来被扔到修道院坟墓中,在墓穴中产子,眼看着孩子死去。。但是这个故事视觉上的极端也在为感情上的极端服务,Raymond对她的爱情是极端的,是一种我爱你所以追随至死的至情,所以他们无视宗教的束缚,以至于因此遭受到无穷的磨难。纵观全文,爱人们通常为了爱情抛弃信仰,无视社会地位的差距,这显然也是作者对爱情的看法。而爱情的结果不一定是美好的。安东尼娅最后惨死,留给恋人无穷的痛苦,还有安东尼娅的父母,她的父亲抛弃一切和恋人在一起,爱情却被贫穷毁坏了。对爱情的渴望和爱情带来的不妙后果同时吸引着作者的注意。同样的主题用不同的音调反复奏响。爱情虽然坚忍,破坏它的力量也同样强大。

小说中最意味深长的还是Ambrosio和马蒂尔德这一对吧。马蒂尔德是一个可男可女,可天使可魔鬼的形象,充满了悖论。为了接近Ambrosio,她伪装成一个男孩来到修道院和他的身边,伪装性别使得她可以接近爱人,又阻止她和爱人真正合一。她被画成美丽的圣母,但是为了爱人也可以像女巫一样召唤魔鬼,和魔鬼签订契约。当他们真正超越性别在一起之后,却又像是并没有真正在一起,Ambrosio对其他女人也会产生欲望,而马蒂尔德反而像是充满嫉妒的基友一样一边气愤,一边还得帮助贪得无厌的Ambrosio和其他女人幽会。。这样的人设似曾相识。但是作者的确展示了性别的多元性,某种程度上也毁坏了男-女恋爱固定搭配模式。总之,光是爱情仿佛不够圆满,爱着对方理所当然地希望对方了解你的爱意,了解之后又理所当然地期望可以在一起。在实现崇高爱情链的最后,总是不够崇高的欲望的故事。而欲望的结果却像Ambrosio一样是虚无的:当你编写一个爱情故事的时候,你总是不希望涉及欲望的。它太普通,太动物性了。

总之阻碍我们爱情的不仅仅是天上的星辰,阶级固化,宗教狂热,更固执的还是我们自己。

《修道士》读后感(三):欲望的压抑

哥特式的小说。慕名而读,但基本是翻阅的,结论:消遣读物,不是经典。

发现的精彩是,此书居然是雨果《巴黎圣母院》的雏形。在译者的前言中也证实,雨果确实是基于此书创作的《巴》。深刻的感受到作者马修.刘易斯,那个19岁的少年,试图打破常规的叛逆和压抑。然而,他又是多么无力:创作《修道士》与其为展现才华,不如说为了报复和发泄,尤其在知道“僧人刘易斯”在19岁创作《修》的目的,是为红杏出墙的母亲偿还债务之后。这个有悲悯情怀的少年,这个同性恋的性压抑的作者,让你无时不刻对他的文字赋予伤感的同情和感叹。

哥特式小说的故事,基本都发生在阴森诡异的哥特式建筑中,伴随哥特式诗歌,将幻想和妄想演绎成一种时尚和审美。

《修道士》的故事情节,现在看来,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夸奖的。事实上,我认为可以用稚嫩得没有章法来形容——这或是作者的追求。故事主线和附线交叉得很勉强,附线篇幅过长,以至于书翻到一半,我都怀疑那个修道士那里去了。其实,附线是诉说修女的不幸和压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此书翻译作修道士,不妥。

附线的有趣部分,是关于爵士自述的历险经历。在深林中遇险,误认为强盗是救星,发现带血的床单,强盗蒙蔽下了蒙汗药,在强盗老婆的帮助下逃过劫难;救出男爵夫人,爱上男爵夫人的侄女,而此刻男爵夫人也爱上了爵士,离家私奔;冒充嗜血修女,阴差阳错被嗜血修女鬼魂纠缠,被高人破解……这些故事情节,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完全的哥特式想象。事实上,我认为如果把这些单独写个吹牛大王历险记,倒是不错的选择。

《修道士》中抒发男女爱情的诗句,动辄3、4页,占用篇幅,内容十分平庸。看来僧人刘易斯的诗才,实在是不能和同期的歌德相媲美(据译者介绍,他们俩是好友)。对少女的描写段落,充满肉欲。这确实让人苦笑。或者,对于同性恋的作者,异性只配做占有对象,而不是爱的赋予者。同时,作者描写了两个爱欲不止的老女人(安东尼娅的姨妈和男爵夫人),她们都爱情匮乏般地爱上年轻人。在书中,作者没有赋予她们任何的同情心,而是进行嘲笑。也许僧人刘易斯认为这样的爱是荒诞可笑的——尽管他的母亲在经历如此情感,他也不愿意在他荒诞小说里认可这些。

《修道士》中的“埃斯米拉达”,就是纯洁少女安东尼娅,人物性格并不丰满,起码没有博得我的同情心。按我认为,作者对她也是没有同情心的,因为作者的描写,会让人感到安东尼娅是个美丽诱人少女身,一颗空洞的孩童心,这样的女孩仿佛天生就是用来占有的,而不是用她来填满爱情的心。

倒是深爱修道士的玛蒂尔德,真是个鲜明人物。为了博得修道士的目光,把自己的画像化作圣母,挂在修道士的房间,化妆成男人成为修道士身边的伙伴,压抑自己的爱情,并没有想用性欲拴住修道士,倒是要帮助修道士,施行自己的欲念。

我不认为作者真的了解女人,僧人刘易斯当时只有19岁,从这一点看,对于他描写安东尼娅的欠缺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玛蒂尔德,这个又有哀伤、又有痛苦,撕裂着人性,为了爱出卖灵魂,甘当魔鬼也要和修道士在一起,时尔是压抑爱的痛苦的女人,时而是魔鬼的化身,刻画性格如此充盈的女人,如何解释作者此刻对女性的深刻理解呢?

如果从心理上去分析,我宁愿相信,事实上并没有玛蒂尔德这个人,作者也未必真的理解象玛蒂尔德这样的女人。这个让修道士放纵并且欲望爆发的女人或魔鬼——玛蒂尔德,她只是修道士从压抑的性情中,释放出来的一个自我。

玛蒂尔德,应当是代表修道士的欲望。她未必是女性,因为欲望是没有性别的。她可以热情的灼烧肉体,也可以冷静的毁灭成魔鬼,这样的女人,她的名字就叫作欲望。

修道士,是这个小说的真正男主角。挣扎着慢慢显露出仁慈、雄辩魅力下,压抑着的玛蒂尔德在逐渐释放出来——象帕多拉的盒子,心魔一出,无法驾驭。

修道士是多么的纵容自己!他爱圣母,他跪在圣母安详的画前,抬头仰望,却是贪图圣母面容的美丽;他的心那么不安分,他在修行布道,却虚荣得意于教民的仰慕;他自我斗争,每次和玛蒂尔德单独在一起,他都是又要收,又是放。他兴奋于释放欲望,又兴奋而惊恐的担心这样会毁掉自己的名誉。

因为由迈蒂尔德的补充,他的性格交织着他的心理活动,也逐渐清晰,因压抑而膨胀,而阴暗而卑劣,因恐惧而疯狂得不顾一切!

如果不是真心渴求宗教给予的解脱,却只投身于宗教禁欲的形式,暗中压抑人性欲望,真是舍本求末,还不如做个浪荡人!真痛苦。。

这样的故事,十八世纪的时尚文学,没有什么好影射和回味,仿佛现在的快餐恐怖电影般,满足感官,所以不够经典。和同类的哥特小说《蝴蝶梦》没法比。

此书的翻译,不敢恭维。可以说流畅,但不够华彩。例如里面的诗歌:“哦,我的娘,我的娘,月亮上了树梢……”不可理解!爱情诗里面,翻译作妈妈,读起来会舒服上口点吧。不可思议,,也许翻译是山东人,爱叫娘吧。

如果推荐看此书的小你还没有看完小说,我建议你认真看看序言,就很有收获了。

往往是这样:没有得到时,幻认为它多么美好神秘值得期待;而当它在手,翻阅过吧,却也不过如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