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4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读后感(一):接触的第一本小说

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小说,为里面的人物所惋惜.曹七巧,看似一个很封建社会的人,感觉有些变态.竟然和自己的儿媳妇争夺儿子.为了缠住自己的女儿,让女儿和儿子都吸大烟.

不过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人物刻画的真的很淋漓.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读后感(二):倾城之恋?

原以为是唯美爱情,实质上是平凡的人为了应付平凡生活的一个臆想。

但是小说细腻的描绘还是让你感到触目惊心。比如:“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他们有的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最触动心灵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关于看到坏现象的一段对话:柳原道:“我知道你是不快乐的。我们四周的那些坏事,坏人,你一定是看够了。可是,如果你这是第一次看到他们,你一定更看不惯,更难受。我就是这样。我回中国来的时候,已经二十四了。关于我的家乡,我做了好些梦。你可以想象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这个打击,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认识以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流苏试着想象她是第一次看见她四嫂。她猛然叫道:“还是那样的好,初次瞧见,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面的人,你外面的东西。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大了,你怎么分得清,哪一部分是他们,哪一部分是你自己?”

王小波曾说张的小说属于幽闭型小说,评价是苛刻的,也是到位的。但个人面对社会是这么的脆弱,不幽闭又如何?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读后感(三):《金锁记》评论摘抄

都说,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果真如此,随着阅历的增长在同一本书里,我有了更多的发现。

高二时读张爱玲,仅仅是读故事而已,对张姐姐(她一定不喜欢我们叫她阿姨的)才华和绝顶聪明理解不深。最近又读《金锁记》,看到了人性层面的东西。经典都是常读常新。

摘抄一些《金锁记》的评论:

小说成功塑造了曹七巧这一典型人物。她出身卑微,嫁给富贵大家庭的残疾儿子,在不可遏抑的金钱欲和无法满足的情欲的操控下,从纯朴健康的女孩子一步一步沦为心理畸形的恶毒妇人。张爱玲塑造的所有人物形象中,曹七巧是最彻底的一个,欲望——物欲和情欲决定了她的一切行为都显现出恶的特性。她自己戴上了黄金的枷锁,丧失了爱的能力,失去了对爱所有的期盼,又用黄金枷角劈杀了她周围的亲人。。。。。。张爱玲曾经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在她的笔下,即使是对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恶”的化身,依然有着一种建立在“懂得”基础之上的对人性的宽容和原宥。

《金锁记》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到之处。。。。。。如出神入化的比喻,奇巧的电影蒙太奇手法,丰富的意象,细腻绵密的心理刻画等。

——南开大学出版社《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

《金锁记》长达五十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叙事方法和文章风格很明显受了中国旧小说的影响。但是中国旧小说可能任意道来,随随便便,不够谨严。《金锁记》的道德意义和心理描写,却极尽深刻之能事。从这点看来,作者还是受西洋小说的影响为多。

——【美】夏志清:《论张爱玲》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读后感(四):黄金枷锁下的悲歌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初次阅读,体会不深,多次重读,忍不住拍案叫绝,再三同味,确如名家所言。我认为,和张爱玲其他的文章比起来, 《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的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它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塑造了曹七巧这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 《金锁记》恰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普通平民家庭,原本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但当她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后,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就使其性格产生了矛盾,而这正注定她命运的悲剧性。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后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却过得并不如意。年轻时,她曾借幻想寄托对意中人三爷季泽的深情,但在现实中,她又不得不毫不犹豫地揭穿他诈骗钱财的把戏,于是她把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一点爱隋给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个可怜又可恨的女人终于在抑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那么,七巧的悲剧究竟是如何引起和发展的呢?

细读全文,不难看出,在权力关系和性别关系极为复杂的传统大家庭里,七巧受尽了委屈。起初,为了提升她在姜家的地位,她主动使自己怀孕,希望以子嗣提升并巩固她在姜家的地位。否则丈夫死后,她将如何在传统大家庭中立稳脚跟?毕竟她是姜老太太一时心软,才将她扶的,倘若膝下无子,恐怕会危及她在姜家的身份与地位。七巧在这方面的委屈本是够深重的,但她还必须面对更为复杂、沉重的压抑环境:由于出身卑微,姜家上下没有一个她的心腹,人人又都瞧不起她,一家子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的人都往她头上踩。在内心极度空虚孤独之时,七巧年纪轻轻就抽起了鸦片。可以说,在传统大家庭里,正是姜家老少的歧视与侮辱,昏暗沉寂的畸形婚姻,加速了七巧不平衡的心理病态。其实,自从七巧嫁入姜家后,她的命运便有了重大的转变,内心便变得异常复杂起来。她的哥哥曹大年夫妇来姜家造访七巧的.幕,最能表现七巧内心复杂的挣扎。她一掀帘子,望见哥嫂以及他们为她带来的饭菜,便“止不住一阵心酸,倚着箱笼,把脸偎在那沙蓝棉套子上,纷纷落下泪来。”七巧在姜家的苦处,劈头盖脸就对刚入门的哥嫂发泄出来。七巧在姜家所遭受的委屈与孤绝,无疑是导致七巧时常陷入情绪不稳定的心理因素。其后哥哥被气得要走时,她又禁不住再度呜咽痛哭,把满腔的幽恨尽情发泄。这一幕,直截了当地写出七巧在姜家所强吞的辛酸。这些都借眼泪、指责和哭诉、埋怨涌现出来。她的这些表现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自被许配给残缺的男人后,她在婆婆家所经历的轻蔑、委屈、嘲弄和压抑,都在这唯一的亲人面前倾吐。这不仅是压抑自我再现的一种冲动,也是她想求得可以谴责或能够怜悯自己的对象。

晚年的七巧不断地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也正是她不幸一生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她看到了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由于她没有过上幸福性生活的表现;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因此她对男人产生了绝望和仇恨。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也因此变得更加畸形与病态。因此,可以说七巧不仅是封建遗老家庭里的牺牲品,而且是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最初她想用黄金锁住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情磨折了她一世和一家,她战败了,意味着她本质仍是个弱者。作者用此笔法唤引着读者的怜悯,因

而,七巧在我们的眼里是一个极其令人同情的人物。

张爱玲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只“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自己的文章》,张爱玲)。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望的支撑,对七巧而言,所有的欲望都不如金钱重要,确切地说她只有唯一的金钱欲。爱情和金钱相比,是可以舍弃不要的,人生的其余内容也是如此。当所有的欲望都遭到了破产,只剩下黄金的枷锁时,七巧就成了一出彻底的悲剧。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问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故事就在.幕幕的矛盾中开展来。

整篇小说,由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奇妙多样,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经不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成为活生生的“这一个”典型。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少人比及的。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把笔触伸到人的灵魂深处,把隐含在内心的欲望赤裸裸地挖出来。她的笔锋像钱钟书那样犀利、尖刻,又如鲁迅那样冷峻。和他们不同的是,她是从女人的眼光与心理出发善意地嘲讽;更多了一些细腻和温柔敦厚的特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最广大的慈悲胸怀对待人生中的善与恶,虽犀利冷峻,却并不剑

拔弩张。”

《张爱玲经典作品选》读后感(五):多少恨,不了情——看《金锁记》

胡兰成写张爱玲,说佛经里面讲,人心难得,直信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逢。难难,都是难。可是我们《诗经》里面这里也是既见君子,那里也是邂逅相见,张爱玲读完之后,好高兴的说:“怎么那么容易就见着了!”

是啊,怎么那么容易就见着了。

她肯定是有点欢喜,又很不相信。

不然,《金锁记》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张在《传奇》的序言里这样写道:“生命也是这样的罢——他有他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所以西洋有这句话:‘让生命来到你这里。’这样的屈服,不像我小说里的人物那种不明不白,猥琐,难堪,失面子的屈服,然而到底还是凄凉的。”个人认为张的这种思想,贯穿整部《金锁记》。比如七巧,也比如长安,现实中让人们幻想的东西实在太少了,而大多数的人们却为了能活下来,仍顽固的对某种梦想恋恋不舍,最后,在恋恋中幻灭,在寂寂中枯萎。

1 关于人物

七巧总是凡事不低头的样子,得理不饶人的女人总觉得占到了便宜,却止不住让自己永远活在不平不满里。多少恨,不了情。或许生活对她来说,不是一出悲剧,而是一场劫难,直到最后,还是要屈服于岁月。

七巧的名字和她年轻时期的性子那样像,脆生生的。她那时候那样健康,那样好看,往麻油铺子里面一站,带着她惯有的泼辣,带着她欢乐的爱的幻想。

可是她嫁给了一个病人,那个残疾的麻木的肉体,冰得她全身发寒。她一肚子的埋怨,想要她的爱,生气勃勃的,脆生生的爱。只是,关在深宅大院里,她从哪里找爱呢?于是,她幻想着幻想着,就看见那唯一一个可以爱的朝她走过来,她想这就是她所喜欢的,于是,她拼命的要抓住他,想在他那里得到一些活着的爱的快乐。只可惜年轻的她那样不聪明,那样不识人。她不甘相信她“所爱”的那个人根本不愿意,也不想给她一丝安慰,更别提爱情。因为他是个精灵人,他不愿做折大本的买卖——就算你曹七巧有那么几分姿色,可以开间染房吧,我也要惦记着你那坏性子,敞嘴巴,不然保不准哪一天就栽在你手上。他或许还会在暗地里嘲笑她吧——就凭你!我看过漂亮女人多的是,也见过好多淑女,你差姿色,没气质,也好意思找我要感情。

记得亦舒在《喜宝》里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想要很多很多爱情,如果没有爱情,我想要健康;如果没有健康,那么,我就要很多很多钱。

然而,七巧没有生在喜宝的年代,也没有喜宝的能干,隐忍和好运气,所以,付出岁月以后,她连喜宝最低微的要求也没有达到。只是,十年后的她在现实里变得聪明和残酷,她用一把团扇硬生生的击碎了他的谎言,而这个谎言,她等了十多年,十多年前的她一定可以为之生为之死——她明知道要想得到他就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现在的她办不到了,她不得不和他决裂——当酸梅汤溅湿他长衫的那一刻,她清楚的看见她的爱直挺挺的死了,再也没有了。

她的感情所剩无几,她不自知的神经质开始让人胆寒。女儿长安在她手上好像没有办法长开的小野花,颜色稀稀拉拉的时候,就被她一把扯得支离破碎了。七巧应该在长安身上看见了年轻的自己吧,她像惩罚年轻的自己一样告诫长安,逼退她一次一次的梦想与感情。可恨长安又不是坚韧的人,长安长安,用一座古都来叫唤一个女子,或许在名字上就有一点凄然的意味。她不断的因着母亲与自己,和心爱的人事告别,耽恋着那种“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可是,在一次一次的屈服里,她越来越枯萎,越来越憔悴,越来越像七巧。人们都说七巧的女儿是不愁解决自己的问题的。那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七巧,也不知道长安。长安或许要轮回七巧的生命,亦或许不会,因为到了最后,毕竟还有一个陪她买丝袜的男人,不管他是否为她掏了钱,他总站在她身边。

关于七巧的形象,应该有张爱玲童年时期的一些回忆和感悟。

七巧那生起鸦片烟雾的房子,混合着柚子的寒香。窗户外面的时间很晚了,颜色寂寂的。长白守在旁边点烟,有些乏了,好像要困着。这个画面仿佛像是张少年时期家中的光景。抽烟的父亲和身边的小报,张坐在烟雾里和他聊亲戚家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父亲的房子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就沉下去,沉下去。”中年的七巧,身上淡淡的有一丝张父亲的影子,他躺卧的姿势,他对女儿亲近而愤然的残酷,就好像鸦片的云雾,轻巧的拢在这个瘦小女人的肩头。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总觉得这句话之于张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是个讽刺。她懂得她笔下所有的女性,可是,她在描写他们的时候,异常的理智和克制,甚至有些残酷(七巧就是这样的典型)。觉得张的小说难得看到她的怜悯心(小艾和蔓桢算是例外,长安多多少少算有一点怜悯在里面),倒是她自己写的散文,让人见了清新,有人情。人说到自己,难免是要动感情的。哀伤和欢乐,热闹与寂寞。多少恨,不了情。

2关于场景

《金锁记》应该是一部可以电影化的小说。小说里有许多戏剧性的,镜头式的场景。比如季泽耍花枪骗七巧买他的房子,以及年轻的七巧与季泽在起居室里的那两段,都是很有戏剧感的。七巧最后在门口站定,一对金耳环像钉子一样将她钉在门上。刚才那个泼辣诱人的少妇不见了,她静静的停在那里,如同“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标本,鲜艳而凄怆。”如果在这里做一个静止的落画,该是多么漂亮啊。或许有点天光落进来,落在她穿着小鞋的脚上,落在两只紧紧贴着门的手上。然而她的上半身却躲在阴影里。这个女人只是想要贴近一点爱,可是那个爱有谁可以给她呢?

再比如,童丗舫到长安家去的那个片段。可以让镜头随着他环顾四周,靠着屋子的摆设和光线的游移,表现出房间的阴冷高敞,配合着寒柚的香气。他和长白说了一些简单的话,过后就没有语言了。冷场。饭桌上可以听见碗筷相碰时发出的声音。这时候,长白突然站起来,推椅子发出很大的声响。童丗舫蓦然回首,七巧那瘦小的身影在无光的所在处如空降般落入他的视线,她定格在那里,他看不到她的眉目,只能看见她的一个剪影。那种身体在岁月中萎缩,变形的剪影。她显得那么近又那么远,然后,她一步步由高大的仆人扶着下来,静的没有脚步声。微暗的灯光开始照到她,她的小脚,她的身体,她的手,手腕上的镯子垂挂着,好像听得见它和骨头清脆的碰撞声(这个声音可以在童的心中响起,并且夸张的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她的脸是苍老的,表情上还带着些许让人觉察得出的神经质。然后她突然向童丗舫说话,她尖利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出现,听得人直冒冷汗。

童丗舫从长安抑郁的家里走出来,外面的世界就那样亮晃晃的寂寞着。是淡黄和柔和的青灰色。长安跟在他的身后。她脸上的表情很安静。童丗舫叫了一声“姜小姐……”,转身走了。长安没有说话,只是将垂着的头抬起来,镜头仿佛跟天井重合,随着长安的目光升上去,升上去,到达青瓷般的天空中,停在那里,这时候,口琴的声音响起,是那首long long ago的音乐。然后,镜头从仰视变成俯视,从上往下,看见天井,树,枯枝,童丗舫以及阳光底下摇曳的他的身影。镜头压下来,压下来,童丗舫渐渐淡出镜头,他的身影也慢慢消失,镜头里所见的东西越来越少,却越来越清晰,最后,镜头落在一片枯萎的树叶上。卷曲的身体,赭石色的叶脉。光线渐次变亮,最终,和树叶一起隐退进无边的光的寂寂里。音乐继续。这是长安最初最后的爱,虽然,或许连她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爱。她将它留在了深秋柔和的光线里。她送他出来,庆幸没有在那间阴郁的房间里告别。因为,这要变成美丽而苍凉的回忆。

3关于颜色

看张爱玲,是喜欢她的。但老是觉得那种喜欢会有一个时间的限度。或许过了三十多岁四十岁,我想,就不会喜欢她了吧。因为看她,总是像看一些画出来的生活,尽是年轻人喜欢的玩意儿:房子里的布置那么精巧,女孩子的头饰和衣服那么好看,她们的感情差不多都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她精致的描绘,以及对于明快颜色的敏感,让她的小说和散文好像散发着自然气味的画一样:柔和的浸润在细雨中的水墨画(《年青的时候》)或者颜色舒服的水粉画(《私语》)。可是难得有浓墨重彩的油画。

《金锁记》中的颜色,随着岁月的变迁,交织在一起:七巧的鲜艳,七巧的枯朽,长安的亮色,长安的暗淡,季泽潇洒的不耐烦的淡青色,童丗舫干净的白晃晃的身影,芝寿阴暗的房间,摇曳翠竹帘子的老屋,秋日里的天井……

张爱玲仿佛是特别中意绿色,红色这些鲜艳刺激的颜色。在《金锁记》里,如果说让七巧选择银红衫子出场是要显出她独特的出身和“俗气”(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已开始流行素净的衣裳),那么,长安相亲的时候,所穿的那件苹果绿乔其纱的旗袍和苹果绿鸵鸟毛斗篷,却是真正要显出漂亮的,因为她是为了被人看才打扮的。而在张爱玲的散文《私语》上,也提到过妈妈离家出走的时候,所穿的是一件缀着亮片的绿颜色裙子: “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至于她自己,小时候为了迎接妈妈回家,穿过一件自以为美丽的鲜红色小袄,却因着那触目惊的红吓了母亲一跳。

一直很奇怪,怎样的中国人才可以将绿色的裙子穿出味道来。那个人肯定要皮肤白皙,肩头圆润,脸色好像樱花的淡粉红。但即使是那样,也不见得可以赏心悦目。所以由此推断,矮小瘦弱的长安穿起绿衣裳来,应该不怎么好看。可是,为什么张要让她选择穿一件这样的衣服,并且以为“无懈可击”呢?(当然不是张审美上的问题,她对色彩敏感与对文字的敏感一样强烈)或许,只能这样想,在张爱玲的心中,有一块温暖的土地,在那块土地上,她所经历的人事,和笔下的人物,越冷淡越寂寞,越鲜艳的开放,越快速的凋零。他们只能在这里找到不可言说的安全和归属感。然后他们包裹着那醉生梦死花色的披肩,抬起头,却看到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蚤子。

多少恨,不了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