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锦集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锦集

《美学(第一卷)》是一本由黑格尔 (Hegel G.W.F.)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页数:3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一):美学批判

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所译,我对先生的文学修养还是很钦佩的,但是有点让人吐槽的是注释里面按照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进行了一通批判,个人认为不是很适合放在译文里面。不过这也是大时代背景的原因,如何取舍还是在读者。

黑格尔是以自己的哲学为指导发展了美学体系,比较一下其实有点像一直以来做阅读理解的方式,时代背景,情节,动作等,可见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影响很大,至少对马克思主义是影响巨大的。马克思主认为黑格尔是倒果为因,唯心主义不对,唯物主义才对。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蛋疼的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两者相互影响。

按照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正反和三阶段辩证统一的思想,应该有二者的结合体出现啊,难道就是现在的存在主义?

还有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美学体系难免严肃,但是想想哲学这么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就情有可原。只要维持基本框架不变,没必要非要按照这样严格的标准的看待艺术,自由发展虽说有入歧途之险,但是歧途也有歧途的价值,历史终究会回到正途。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二):伦理而具体的普遍美学在哲学上的论述

最后回到艺术家和第二卷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卷更注重于黑格尔自己的学术论述,全书绪论是去年读的,现在不是记得很清楚,但我记得对康德美学的批判还是《小逻辑》的老路子,也就是从“立法主体的判断力批判”进行的元批判,然后对一些滑稽说,自然临摹,情感激发有些许论述。主要是从自然哲学里的那种矿物-植物-动物的泛身体化进程到艺术美理念的实现,荷兰诗的写实风和一些衣服的完全形式化,这个实现从感性确定的材料和谐确定性中进行了活动化,这是自然作为直接接触的结束,英雄时代的散文艺术到个体抽象自足到情景的冲突(自然的设定冲突),然后回到具体化到动作和人物性格中去,一个艺术美的理想定型就是在冲突和拟传奇作品的增殖中完成的,这种完成是经历了中介过程的,是多样化的,具有动作上的冲突,无情景的普遍可能性,具体发出冲突的个体,个体的人物性格。为后面论述自在的独立自足性和自为的精神和解性有了区分,性格之所以是具体的正是因为它的两义性。

对原本自然美的感性材料定性在艺术家形式上重建(包括抽象空间平衡对称,时间上的整齐一律,和谐)以及艺术家对作品的实体蕴意,作品的历史还原,作品在主体性上的现实展开,最后回到艺术家的独创性的论述,也是体现了黑格尔对潜能运用和存在切入的拿手,这可能就是比较伦理和具体的辩证法吧。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三):《美学》短评

全书序论

一 美学的范围和地位

1.自然美和艺术美

2.对一些反对美学的言论的批驳

二 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式

1.经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2.理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3.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的统一

三 艺术美的概念

A.一些流行的艺术观念

1.艺术作品作为人的活动的产品

2.艺术作品作为诉之于人的感官的,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作品

3.艺术的目的 a)摹仿自然说 b)激发情绪说 c)更高的实体性的目的说

B.从历史演绎出艺术的真正概念

1.康德哲学 2.席勒,文克尔曼、谢林 3.滑稽说

四 题材的划分

1.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2.理想发展为艺术美的各种特殊类型

3.各门艺术的系统

这本书算是很难懂的,黑格尔有讲有评,娓娓道来,我不想过多评论他的美学思想内容,我想聊一聊他缜密有趣的论证方式。他通过条理清晰的框架列出有关美学的知识架构,提出前任的学说和思考,先是正向阐述,然后提出问题,说明这一理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个方法一步一步导出一个客观公正的理论,就好像在和读者商讨一样,慢慢走到了终点。而不是将形成的理论直接灌输给读者,这很重要,也很出彩。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四):黑格尔

逻辑即哲学,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实体即主体,主客统一于理念。

绝对理念,绝对的无限的否定。

康德那里,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无法把握物自体领域理性的无限性,无法成为上帝。康德从人的有限性出发,而黑格尔直接从无限性出发,也就直接从上帝出发,完成了绝对理念的圆圈化演绎。

黑格尔的逻辑学与哲学是同一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既是其论述逻辑,也是其理念哲学的本质发展道路。正反合的三段论演绎是每一个观点的言说思路,成为整个哲学的体系框架,也是内在的本质和真理逻辑。正题突破自身的有限性发展出反题,反题蕴含了正题的本质与理念同时成为正题的异化异在,正题的本质理念在更高层级上综合正反在合题中达成同一。

看似最有逻辑的黑格尔哲学其实是最没有逻辑的。

149美是理念,即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须直接在感性的实在的显现中存在着,才是美的理念。

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

148无论就美的客观存在,还是就主体欣赏来说,美的概念都带有这种自由和无限;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和无限,美的领域才解脱了有限事物的相对性,上升到理念和真实的绝对事件。

142美就是理念。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与真,感觉的对象与思考的对象。

137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

130感性关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显现于意识,而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这种显现本身里就有一种较高深的意义,同时却不是超越这感性体现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为可知觉的,因为正是这概念与个别现象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通过艺术所进行的美的创造的本质。

92这就等于提出这样一个要求:理念和它的表现,即它的具体现实,应该配合得完全符合。按照这样的理解,理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质而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这种理念就是理想。

《美学(第一卷)》读后感(五):这不是书评,我瞎逼逼

(由“艺术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所想)

在《艺术对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一节中,黑格尔认为“人类认识最高真理有一个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级的方式是艺术,它以感性形象显现真理,较高一级的方式是宗教,它的侧重点由艺术所侧重的客体感性形象转到膜拜者的主体虔诚心情。宗教是对艺术的否定,到了最高级的认识方式,即哲学,又否定了宗教侧重主体意识的片面性,以自由思考把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都统一起来,才真正认识到理念。”论述中提及了“艺术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这句话。

先应该明确的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黑格尔认为,生物是在不断消除矛盾与否定面中前行的,而主体方面所能掌握的最高的内容可称为“自由”。在生存的自然需要方面的矛盾之上,人会去心灵领域寻找满足和自由,心在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后获得无限,从而在求知中在对立的东西里“使世界成为可以用观念和思考来掌握的东西”。在行为的领域里,意志的理性得到实现也“使一切法律和措施按照自由的本质的定义来实现自由”,这同样是公民个人理性的实现。但是,黑格尔认为这依然存在着局限,所以提出能够解决一切矛盾的“最高的真实”,在此之中,“自由与必然、心灵与自然、知识与对象、规律与动机等的对立都不存在了”“哲学深入互相矛盾的定性中心,按照这些定性的概念去认识它们”,便已是客观唯心主义很明确的体现。而黑格尔将宗教作为了这样一种普遍领域,“其中那唯一的具体的整体是既作为人本身的实质,又作为自然的实质进入到人的意识,只有这种唯一的真实的实在才使人觉得它是统制个别有限事物的最高威力,由于这种威力,一切本来分裂对立的东西都还原到高一层的绝对的统一”。因此,黑格尔在论述宗教比艺术高一级时会说“艺术只是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会更重视虔诚的精神,将内在的主体性作为更重要的部分。但我怀疑一方面宗教是否真的能成为这种“最高真实”的载体,一方面艺术作为 主体通过实践改变外在然后藉由自我复现来实现自由理性 的方式时,外化的过程必不可少,并且作为内容理性形式感性的载体时,又何以低于纯粹精神的形式呢。

同样的纯粹寄托也可见于柏拉图。他希望“将众人合并到一个所有人生活和行为举止如出‘一’辙的政治体当中,而‘一’是无言说且无行动的思想,这也就是将真理视为达到‘理念’之同一性或上帝之同一性的最大可能性”,即统治城邦的是永恒的真理。与其主张“哲学家应该成为城邦的统治者”相对应,充满了理想的乌托邦色彩。

在哲学上若将黑格尔置于一元论的代表中,则与之相对的二元论更为注重“相反相成、独立存在的本质的范畴,从而使之需要科学上的清晰区分和界限,诸如观念与现象、信仰与知识、意识与外界、理智与情感、义务与兴趣、实然与应然等。”其代表人物笛卡尔、康德、奥康姆等的思想在哲学领域中一样熠熠生辉。如同拉德布鲁赫所言,“德意志精神在过去一个世纪的金色黎明中以最深远的对立彼此分离,如同要表明其整个思想跨度一般。”而“只要荷马的太阳还在照耀,那么它就会给每一时代带来不同的色彩。”站在今日之永恒的节点上,我们依旧向时间之外的伟大哲人们,怀以不变敬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