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婚姻即景读后感摘抄

婚姻即景读后感摘抄

《婚姻即景》是一本由苏童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婚姻即景》读后感(一):你想结婚么

写了一个男人想要离婚跟小三结婚最后因为老婆一哭二闹三上吊只能勉强过下去的故事。整个很压抑。所以在另外一个故事里,苏童把一个同名的男猪脚写跳楼了。更喜欢他的另外几本集子:末代爱情,少年血,世界两侧。像一出出悲伤绝望又残忍的默剧,每个人都无法挣脱命运。

《婚姻即景》读后感(二):怎一个悲催了得~~~~(>_<)~~~~

看了一半到后,不想读下去了,过于压抑。

《园艺》《红粉》《妻妾成群》,三个故事里边涉及到的女子都是如此的悲催令人厌倦而不会有同情,曾经一度的很喜欢读张爱玲,她笔下的女人也不乏破落户,可是让人看了是爱是恨说的清楚讲的明白,性格还是比较鲜明、变化也有理可循,而苏童故事里的女人即便美丽、婉约、聪敏、悲剧,却让人看了只觉得脑中一锅粥似地,也许这也是成功之处,要的就是这种绝望压抑的感觉?联想到我国的近代史,也确实是一片黯淡光景......总之不想再看下去了,影响健康。

《婚姻即景》读后感(三):婚姻即景

相比于我的帝王生涯,婚姻即景这本还是不错的,是4月份去绍兴玩的时候路上看的,几篇文章种女主角悲惨的命运倒是迎合了我这次旅游的主题:小资。绍兴湿漉漉的空气也让文章更加伤感。总之,这本书还不错,适合打发打发下午悠闲的时光。我会一直放在书架上。

想想自己刚刚起步的婚姻,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发生的种种甜蜜和争吵不就是婚姻即景么~

《婚姻即景》读后感(四):黑白默片

你很难分的清苏童是用镜头还是文字在表述,苏笔下无论有多少女人的叽叽喳喳,都像是一部黑白的默片,充斥着让人窒息的漠然。

苏笔下的女人比男人尖锐太多,清晰太多,但是男人永远像霾一样的围困住女人的一切。可能也是因为如此,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老爷才会是一个永远不露面的角色。模糊,冷酷且无处不在。

最有趣的是新中国的出现,革命的语言硬邦邦的插入一个迂腐的世界。同志,组织,觉悟,……妓女,尼姑,小三,工厂女工,地主千金……这些词语滑稽的搅在一起,却像脏油和脏水一样永远不会相互接纳,只有黑泥在两者间你来我往。

不敢多看的文字,每一段都是叹息般的镜头。

《婚姻即景》读后感(五):思维碎片

一直想了解一点,结婚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于是就看了这本书。感觉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小说了。

婚姻,是一种以人类生理欲望为基础建立的一种社会机制,也仅仅是以生理欲望为基础建立的,这种机制本身并没有包含太多其他东西。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需要面对的东西要多得多。如何处理这些多出来的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有些问题很大,有些问题很小,对于普通夫妻来说,都是忍忍就过去了,为了什么而忍,大多也是世俗的原因吧。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大的。

但这种适应能力也是有极限的。这种极限通常都是由“作”来触发。所以,与人交往时尽可能不要作,也不要过于迷信那些由仪式感而产生的标准,这种标准通常是没有意义的。

在苏童的这几篇文章中,孩子大都是构筑场景和触发矛盾的道具。可能也是为了增加矛盾的触发点以及减少孩子视角的叙述可能造成的问题,这几篇文章中主角的孩子大部分时候都是婴儿,即使有孩童阶段,也是一带而过,快速进入有完整心智与成人无异的青年阶段。

人类的理性,很多时候只是在为欲望服务而已。这一点在《离婚指南》里体现很明显。

苏童的文字很特别,是一种以冷静的风格、平铺直叙的文案来细细地描述那种生活中的场景与感情。平铺直叙到什么程度呢?不对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做特殊格式上的特殊处理,对话基本上不会加双引号,这些内容互相交叉混合,但并没有混乱的感觉,行文是非常流畅的。有时回味作者的文字,能明显感到平淡之下的文字驾驭能力。我还差很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