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精选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精选

《格列佛游记》是一本由(英)斯威夫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一):因鲁滨孙漂流记而读的一本书

经典之作。小的时候读的,那时为数不多的正版书之一,只因为迷恋鲁滨孙漂流记,翻看着这本。故事奇特,小人国等一系列冒险,让年少的我激动不已。尤记得主人公被小人国抓住的那一段,不知为何,很难忘。后来看到介绍说这是一部带有深刻内涵的讽刺性作品,我相信是如此,但我还是愿意只记得这就是为小孩子写的冒险的故事。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二):a common yahoo‘s feeling

马丁 塞里格曼教授关于幸福新发现的第二条,严格意义上我不觉得这算的上新发现,从小到大老师、家长、《青年文摘》等等无一不教导我们要乐观看待每一件事,勿悲观厌世,说的就是“有幸福感的人不过是记住了更快乐的事”。

18世纪的英国政坛究竟有多糟糕,有多少令人不快的事,以至于格列佛船长宁愿也不愿再回到人类当中去生活,书中可见一斑。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yahoo,未经历过生死劫难,也没见过利立浦特、勒皮他人和慧骃们,所以更无法深层次体会九年后格列佛船长的心理状态,

总之,我只是很庆幸,中国到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乐观”了。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三):害虫与益虫的思辨

1

害虫还是益虫?

在家吃午饭时,电视在播放类似《动物世界》的节目,讲到一种小动物,肢体灵活、尾巴很长、身形像猫却生活在人迹稀少的地方。

因为哥哥一直在看节目,我顺口问他:“这是害虫还是益虫?”

他定定地看着我,无奈地说:“它不是虫子,是一种动物……”

~~~~(>_<)~~~~ 我当然知道不是虫子,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哈哈一笑,问道:“这是‘害’动物还是‘益’动物?”

他这次换了种表情,义正言辞地说:“凡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没有哪一种是只有益处或害处的。它的存在一定是食物链或生态平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同意他的观点,可是有点不服。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最讨厌的莫过于蟑螂了,我抬杠似的问他:“那蟑螂呢?蟑螂多烦人呐!还会传播疾病!”

他说:“蟑螂能吃垃圾啊,传播疾病是传播给谁?人啊!他们本来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老实地吃着他们的食物,是人类侵入了他们的地盘,传播疾病是他们的反击。”

站在人类的角度看,打不死、除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强是厨房或杂物间的常客,是人们的一块心病。但是站在蟑螂的角度看,他们只是循着食物气息生存,哪里阴暗潮湿有垃圾就去哪里,用报纸、用拖鞋、用杀虫剂将他们赶尽杀绝的人类,也是他们的头号敌人。

蟑螂是害虫还是益虫,完全在于发出言论的是谁,人类眼中的害虫,帮助地球消化了难以计数的垃圾,难道不是益处所在吗?

2

角度不同,认知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持有不同的立场,拥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思考方式,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我们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思议。

现代人追求大胸细腰翘屁股,唐朝人注重富态体型以胖为美;无宗教人士觉得暴露一点体现身材,有的宗教觉得露出皮肤就表明从事黄色行业;亚洲人希望肤色白净“一白遮百丑”,非洲人觉得肤色纯黑牙齿亮白才是美;中国年轻人没房没车难结婚,美国人婚后租房一样过。

3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十六年间多次出海,游历了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和慧胭国。我们的同类,格列佛,在小人国被当成巨兽,在巨人国被看作是无法抵挡任何危险的无用之人,在慧胭国的经历更奇特。我们眼中的奔驰骏马,在慧胭国是有语言、能交流、具有理性的国家主人,而我们人类,在慧胭国是因脏乱差、没有自制能力、甚至互相残杀的被唾弃的“野胡”。

同样,在我们眼中,小人国就是一群身高不足我们十分之一的小人,巨人国是一群比我们高十倍的巨兽,慧胭,纵使理性十足,还是“畜生”。

说句题外话,这也是“境外游”的吸引人之处。越是去到我们不熟悉的地方,文化差异越强烈,生活习惯越不同,我们越能感觉到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圈子”里。自己“圈子”里的人遵守这个“圈子”里的套路,而“圈子”外的人自有他们不同的“圈子”。

4

延伸更远一点。

这也是为什么读书越多、游历越多、能力越高、年岁越大的人,越会变得谦虚。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了更多的不同的“圈子”,看到了除自己认为的习以为常的之外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因此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平和。

5

客观何在?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要注重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趣味性等,但是何谓客观?

在百度名片上,客观的解释是:“哲学术语,指的是人们看事物的一种态度,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说来容易做来难。

报道钓鱼岛事件,中国有中国的角度,日本有日本的角度,美国有美国的角度,路人甲有路人甲的角度。略去国家的立场不谈,即使一个有条件报道真相、良心发现想要报道真相的记者,竭尽全力探明真相、发现真相,这还算很有难度的。我们每日所见所听所想都是我们的局限。举个例子来说,人眼的视力范围最多只能达到不到180度,又怎么报道出360度呢?

事物本身的属性,不以新闻报道的意志为转移,可是人们得知事情的方方面面,都是通过新闻报道传达给人们。

至于新闻报道,是害虫呢,还是益虫呢?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四):就是get不到读后感的点(ˉ▽ˉ;)...

现在每看完一本书就去豆瓣标记看过,然后翻一些书评来看。看到很多人小时候对《格列佛游记》的印象就是小人国和大人国,对飞岛国和慧骃国完全无视掉,到大了再看发现《格列佛游记》完全不是小时候印象中小人国和大人国的美好童话,而是飞岛国和慧骃国里反乌托邦的讽刺,有个豆友甚至失望到要烧书。

第二次看这本书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可惜那时候没有看完书写读后感的习惯(现在当然也没有),若是当时能把看完后的第一感受记录下来,现在再翻出来看看,或许别有一番滋味。

还是先凭着一些零碎的记忆思考一下以前的感受吧:此书全篇有很多细节十分有意思,那时因为知识面窄,难以嗅出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讽刺,尤其是后者,只是觉得滑稽可笑。但也有两处,让那时的我有所思考,以至于成为我现在人生观的隐藏影响因素。第一处便是飞岛国拉格耐格岛上斯特鲁布鲁格能长生不老,古今中外,人们总是在追求着永恒,特别是自身存在的永恒,而斯特鲁布鲁格做到了永恒,却是十分悲惨的、没有结局的结局,一个正常人能做的所有事都做不了,除了活下去什么也做不了,已经不算活着了。所以我很早就放弃了长命的念头,以至于后来我中二的年纪在对27岁俱乐部有着异常的敬仰和向往,对那些渴求长生却消磨自己时间的人嗤之以鼻(有点抱歉的是我也是消磨过很多自己的时间,会反省的)。并且这也成为促进我在潜意识中形成不同于多数人恐惧死亡的死亡关,因而后来不会对庄子鼓盆而歌感到奇怪,也能理解《飞越疯人院》最后酋长为什么会杀死麦克墨菲。另一处则是格列佛在慧骃国的价值观转变使其回大不列颠后的独居,看着一个活生生的正常人变得像马一样生活是有点可怕,但是与格列佛对Yahoo的厌恶和反感产生了共鸣(当时天真的去认真感受周围人的味道,可惜我什么也没闻出来)。文中Yahoo的下贱有一点着重表现在对钱财的欲望,给我印象较深,所以这是为什么当学长在全班问以后有谁不想开奔驰宝马的人举手时我果断举了手(当然举手的原因也有我是站在非主流边缘线上的人)。这里还有一点就是喜欢格列佛不融于社会的独居。

以上就是以前印象很深的一些内容和思考了,多多少少也掺杂了一些现在的思考,但是那些中心是没有变的。

现在的思考则会注重小说想要表达的,小说中的讽刺想要表达的。昆德拉这样阐述小说和讽刺的关系“越认真地读小说,就越不可能有答案,因为从定义上来讲,小说就是讽刺的艺术:它的‘真理’是隐藏起来、不说出来的,而且不可以说出来”并对讽刺进行解析:“讽刺让人难受。并非因为它在嘲笑,或者它在攻击,而是因为它通过解释世界的暧昧性而使我们失去确信。列奥纳多·夏侠说过:‘再没有比讽刺更难理解、更难解释的东西了。’”《格列佛游记》的讽刺不是被学术者理解得很透彻了么。是的,但没有用的,真正该读懂这些讽刺的是这世界上的大大小小的统治者和革命家,但偏偏这些人是最憎恨讽刺的,“因为讽刺是对一切慷慨的本能、一切的信仰、一切忠诚、一切行动的否定”。讽刺这种东西不太好说,我还是换一个话题吧。

艺术的评判标准是由其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决定的,而同时艺术影响着所处的时代,时代的的变迁注定了艺术的进程,为什么听戏曲的中国人越来越少但听tf的越来越多就是一个例子。而像《格列佛游记》这样写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还能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便是因为此书中所揭示的人性和人类社会的肮脏是在历史的变迁中没有改变的。但我觉得格列佛在周游四国时思想感情的变化是及其有趣的,因为那就是他所处环境所促成的。

他在小人国时认为国王招贤纳才的方式可笑,并在接受国王要求彻底打败不来夫斯古时说出“我永远也不会帮助剥夺一个勇敢民族的自由。利立浦特和不来夫斯古现在应该和平相处”这样的话,一心认为自己是文明人;但在大人国时却被国王贬低至贪婪伪善残暴,他虽然承认这是事实却依旧为自己的民族自豪着,不以为然;在飞岛国时的思想感情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到了慧骃国,巨大的转折出现了,他先是对慧骃的气味感到厌恶但在与慧骃的一段时间相处和交谈,在离开之际,变得对Yahoo的气味厌恶,致使他在归国后独居。在慧骃国这个人兽颠倒的国家,格列佛的思想感情也出现了颠倒,由对欧洲枪炮、战争、劫掠的自豪到对欧洲贪婪、残暴、野心的深恶痛疾。大人国国王和慧骃对格列佛所骄傲的东西做出的评价大同小异,但为什么格列佛在大人国只是承认了这一点而在慧骃国却是接纳并追随这一点。还可以看出一些差别便是在小人国格列佛被当成强大可怕的异类,受到的待遇不好,最后是逃离小人国的;在大人国被当成微小可笑的异类,受到的待遇由好变差再变好,却终究是异类的待遇,最后意外离开;在飞岛国也是异类,但受到友好的待遇,叙述的重点转变为对学术的一些讽刺,最后然后找机会离开;在慧骃国也是异类,在那里吃的东西也只有格列佛自己找,着重描写的是与慧骃的对话,最后认为自己也是慧骃却还是被慧骃当作异类送走了。从头到尾格列佛都是一个异类,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体态上,本来在小人国他可以与小人国国王对等的,却因为在体型上认为自己是个巨人所以思想上也是巨人而藐视小人国国王的残暴和野心;他在大人国国王面前,——就像小人国国王在他面前一样,这不仅仅是体型上的相似,更是精神上的相似,他自己对残暴和野心的认可就像小人国国王那时一样;在慧骃国格列佛不论是从行为还是思想上看上去都不像是异类的时候,却还是被当作异类送走了;因为观念的改变,可怜的格列佛归国后仍是异类注孤生。从推崇枪火到鄙视战争,格列佛还希望改变Yahoo的行为或思想方式。但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微妙,社会改变了一个人,使这个人难融于社会,更不要说去改变这个社会了。难融于社会,便是异类,社会对待强大的异类就会在暗地里试图消灭掉,对待弱小的异类就会毫不客气的嘲笑,再开放的社会对待异类也是拒绝的,因为社会不知道异类会做出什么颠覆这个社会的事,社会只是在自保。并且一个所谓正常人在一大堆所谓异类组成的社会前,才是真正的异类。就像知乎上总是有人在反对试图希望并规劝他人按照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生活的行为,格列佛在文末就是这样在做的,然而这样的希望只是失望的影子。格列佛在最后嘲讽地表示:“我不想再说什么。显然,人类是没有希望的。我真愚蠢,我以为我可以把理智和真相带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中去。人类都是耶胡,而且将永远是耶胡。”,异类,你想成为新世界的神么。好吧,“将永远是耶胡”,是的,有什么用呢,现在人们还因为书中尖锐的讽刺而浑身鸡皮疙瘩,什么都没改变啊,艺术究竟改变了社会什么呢。

不要希望能活在一个拥有慧骃国一样观念的社会吧,我们早就从石器时代进化过来了,石器时代,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的观念,与慧骃何其相似。虽然这些观念上的返祖未尝不是好事,但是观念总是随着思想不断前进(不一定是进步)。昆德拉认为这个时代是在不断简化的时代,就像奥威尔的《1984》中新语的简化(然而昆德拉鄙视这本书),伴随着的是极权社会对异类的同化(极权社会通常是先将自己一部分同类视为异类再进行同化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从小人国到大人国是格列佛的一个简化过程,格列佛还是格列佛,最后在慧骃国完成了同化(很神奇这不是极权社会做出来的),格列佛成了“慧骃”。《格列佛游记》这个作品的意义被这个时代简化,所以很多读后感也被同化了,乱七八糟写到这里卡起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

格列佛被慧骃同化的过程也太简单了吧!!!!!!!!!!!!!!!!!!!!!!!!!!!!!!!!!!!!简直和诈骗分子骗大妈一样好骗好吗,“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夜暴富是陷阱”的道理你不懂吗!!!!!!!!!!!!!!!!!!!!!!!!!!!!!!!!!!!!!!!!!!!!!!!!!!!!!!!!!!希特勒都还表达过要热爱和平的意愿你难道就会替他吗!!!!!!!!!!!!!!!!!!!!!!!!!!!!!!!真话就像一个赤身裸体的女人,德加眼中不过是脱了衣服的女人但你觉得在保守封建的大妈眼里会是一样的吗,当然不是,是伤风败俗啊,那在年轻气盛的少年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格列佛小时候难道没人教他做人诚实吗,需要一匹马教他如何做人吗。这部小说的一些转折处理确实太生硬了啊,大人国民风淳朴那怎么会有格列佛的master拿他去赚钱呢,还有格列佛的语言能力真实惊人啊。

最后想说一下,因为看的是英文原版的,Yahoo出来的时候我以为雅虎穿越了。

好吧也没什么了。我看的书少,以上太愚蠢了。

o(* ̄▽ ̄*)ブ寒假作业的读后感就是乱七八糟的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