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楚辭補注》的读后感大全

《楚辭補注》的读后感大全

《楚辭補注》是一本由[宋] 洪興祖著作,中華書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楚辭補注》读后感(一):讀《湘夫人》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这是中華書局版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等的標點。我又翻了聞一多、姜亮夫、高亨、劉永濟、陳子展、蔣天樞、王力、金開誠等人的標點,以及上海古籍標點的朱熹《楚辭集注》和李善注《文選》,也都是如此。

王逸曰:言鬼神荒忽,往來無形,近而視之,仿佛若存,遠而望之,但見水流而潺湲也。

這一句很簡單,不容易產生什麼異議,所以後人的注大同小異。但是“觀”怎麼能解釋成“見”呢?“觀”,只是一個動作,相當於“看”“望”“視”,而“見”是包括了“觀”的結果的,與之相當的有“睹”。這些版本裏,似乎只有陳子展把它“直解”成“恍恍惚惚啊遠望,瞧着流水啊潺潺湲湲”,嚴格地對應,但不如王逸的解釋流暢。

所以我大膽提出,把“觀”字放在上句,讀作“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望”與“觀”意思相同,放在一起意思不變。《楚辭》裏也有這種用法的例子,“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望觀”跟“覽察”、“覽相觀”、“相觀”意思用法可以說完全一樣,似乎這是屈原的習慣用法。而這樣改了之後,整句的意思並沒改變,只是下句主語變成了“流水”,乍一看似乎與上句有點不接,實際上卻更加富有詩的味道。而且這樣斷句,上下相連是“沅有茝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蘭”“言”“觀”“湲”同押一韻,於聲音上也更美了。

《楚辭補注》读后感(二):《楚辞补注》(十七卷)

「宋洪兴祖撰。兴祖字庆善。陆游《渭南集》有兴祖手帖跋,称为“洪成季庆善”,未之详也。丹阳人。政和中登上舍第。南渡后召试,授秘书省正字。历官提点江东刑狱,知真州、饶州。后忤秦桧,编管昭州,卒。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周麟之《海陵集》有兴祖《赠直敷文阁制》,极褒其编纂之功。盖桧死乃昭雪也。案陈振孙《书录解题》列《补注楚辞》十七卷、《考异》一卷。称“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十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成书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於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云云。则旧本兼载释文,而《考异》一卷附之,在《补注》十七卷之外。此本每卷之末有汲古后人毛表字奏叔依古本是正印记,而《考异》已散入各句下,未知谁所窜乱也。又目录后有兴祖《附记》,称鲍钦止云:“《辨骚》非《楚辞》本书,不当录。班固二序,旧在《九叹》之后,今附於第一通之末”云云。此本《离骚》之末有班固二序,与所记合。而刘勰《辨骚》一篇仍列序后,亦不详其何故。岂但言其不当录,而未敢遽删欤?汉人注书,大抵简质,又往往举其训诂,而不备列其考据。兴祖是编,列逸注於前,而一一疏通、证明、补注於后,於逸注多所阐发。又皆以“补曰”二字别之,使与原文不乱,亦异乎明代诸人妄改古书,恣情损益。於楚辞诸注之中,特为善本。故陈振孙称其用力之勤,而朱子作《集注》,亦多取其说云。」

摘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

《楚辭補注》读后感(三):屈原与灵均:一个延续千年的误会

经常听到吐槽,屈原这个家伙好自恋啊!可不是嘛,在那炫爹炫爷炫祖上,炫生日炫名字炫美服,要是当年也有微博微信啥的,估计他老人家也就成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网红了!不过,吐槽归吐槽,听多了还是总觉得有点怪怪的。

到底是哪里怪了?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可能就是一种对文学中毒太深而产生的一种本能的警惕性吧!昨天晚上当我睡意昏沉躺在床上斜眼瞪着中华书局那繁体竖排的《楚辞补注》时,我终于给自己的这种警惕找到了一条切实的证据。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句话一般翻译就是:“我的父亲观察思量我初生的年时,开始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名为正则,取字叫灵均。”问题就出在这个“灵均”上!

古人有名有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古人的字却不是一出生就取的,而是成年之后才取的,这也就是《礼记》里面所谓的“幼名冠字”。唐代孔颖达疏解:“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也就是说,古人二十岁以后才取字的。那么,“皇览揆余初度”,“肇锡”我的“嘉名”就只能是“正则”了,刚出生取字“灵均”就显得有些太奇怪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个“灵均”,是屈原他老爸二十年后再给他加取的。逻辑上虽然说得通,但还是很难让人毫无保留地就信服。郭沫若在翻译这一句时,就把“字”解释成了“别号”:“替我取下的别号是叫着灵均。”郭老虽然是诗多好的少,但人家毕竟也是堂堂“四堂”之一(所谓“四堂”,就是在甲骨学研究领域里的四大牛人,分别是“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鼎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学问也还是有的。他可能也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翻译时才没有把这个“字”给坐实。

由这个问题也就直接产生了另一个更为让人困惑的问题:《离骚》中明明是“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说的很清楚,他的名字叫“正则”,那怎么又会变成了屈原呢?

这个问题十分敏感,非解决不可。所以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楚辞的东汉王逸就给出了解释:“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

王逸的这种解释道理上说得通的,历来人们也都是这样接受的;但好多事情说得通,但却并不代表历史上就一定是那么做的。名跟字之间是可以比附的,但却从来不曾听说一个人的姓名还可以如此随意比附!居然可以根据姓名的引申义而产生两套甚至更多的名字系统,想想就是瞎掰,属于典型的汉儒“六经注我”式扯淡!

这个名字的问题,又让我想到了一个更可怕的问题,那就是另一个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也有好多的名字!用现在最权威的“红研所”校注本上的结论,“应该是‘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但有的研究者认为他的‘字’是‘芹圃’,号‘雪芹’”。关于曹雪芹的一切结论基本都是“应该是”,可以说没有真正靠得住的;这样,姓名混乱相类似的屈原,很有可能就跟曹雪芹一样,都是后人附会出来或者张冠李戴的人物。因为毕竟现存的所有先秦文献中都不见“屈原”这两个字,这也就像曹氏家谱里从没有出现过“曹雪芹”三个字一样的不可思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五庆堂曹氏宗谱》,都不见“曹雪芹”这三个字)

申明一下,我并不是像廖季平、胡适、朱东润那样的“屈原否定论”者,但愿这一切都是我闲得睡不着想多了!还是回到屈原这个名字上来吧,我想来想去,能够想出的解释就是:《离骚》中的那个名正则字灵均的人,只是诗人屈原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是诗里的抒情主人公!他与屈原的关系,就像贾宝玉与曹雪芹的关系!这样他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记载的那个屈平字原者就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了。

想明白了,其实道理很简单,文学作品中的“我”只是一个写作人称罢了!《离骚》里的“灵均”与《史记》里的那个屈原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明乎此,再说屈原是个自恋狂,可能也就有点冤枉人家了!

《楚辭補注》读后感(四):【转】李大明:洪兴祖生平事迹及著述考

【作者简介】李大明(1949—),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高校社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开设“古代文献学”、“古代文学名著导读”、“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等课程。1984年以来,在《文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楚辭今注》、《九歌论笺》、《汉楚辞学史》、《楚辞文献学史论考》(四川省政府社科三等奖)、《楚辞学文库》(浙江省政府社科一等奖)等十余部。现有省级课题《古代文学文献编辑与著录研究》等。

《楚辭補注》读后感(五):【转】闵丰:《楚辞补注》校点举正(外一篇)

【作者简介】闵丰,男,1979年生,浙江湖州人。浙江大学文学学士(2000)、硕士(2004),南京大学文学博士(2007)。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清代选词学”(07CZW017)项目(与徐州师范大学沙先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晖合作),著有《清初清词选本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月)。

【作者简介】侯体健,湖南永兴人,1982年生。2010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旋即留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的教学,特别关注中国诗歌史与宋代诗文研究,著有《刘克庄的文学世界一一晚宋文学生态的一种考察》、《士人身份与南宋诗文研究》等,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复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