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秋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秋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秋天》是一本由[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秋天》读后感(一):乡野秋日

初看平平无奇,只觉得是一些没有主题的闲言碎语。但越往下读越喜欢。作者对景色的描写,总让我不自觉身临其境。仿佛自己所在的不是不大的出租屋,或者是处在人来人往的商业圈的户外咖啡馆,而是置身于偌大而空旷的乡野之地。在那里我有一座布满了落地窗的大房子,房前是花园和果蔬园。每日我的时间只与我作伴-陪女儿玩耍,看着妻和好朋友坐着畅谈,抑或是在早早黑去的冬天的下午接女儿放学,车子行走在漫长的田野间,只有零星的灯光和晚回家的拖拉机……再或者,我为着写作总早早起床,开一盏不大亮的灯光,对着窗外逐渐亮起来的自然世界失神…

当然伴随着每个主题下的突如其来的,多数时候让我摸不着头脑的哲思联想也让我觉得有趣,或许这就是不同文化环境所塑造的结果。

《在秋天》读后感(二):穿针引线

“我觉得,我们毫无防备面对着的并不是孩童的无助,直击心灵的并非这种无助感,而是它的纯真。” —— 克瑙斯高在四十五岁的那年,迎接新生的孩子。他和妻子琳达商量,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就叫安妮,若是男孩则叫埃里克。 他期盼婴儿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它能用全新的好奇视角来感受世界的复杂,还有可能艰难的未来生活。 家人是最重要的。新生儿将透过和家人们的关系去观察这个世界,这些关系会塑造世界,直接或间接,既有阻力也有助力。 未出生孩子的诞生激发克瑙斯高看待熟悉世界的陌生视角。他愿编织知识网络,引导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这个未知世界。 与其说本书全部写给未出生的孩子,倒不如说新生命丰富了克瑙斯高的生命活下去的意义,驱使他继续爱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 生命与死亡是恒常的。人们不必太惧怕死亡,见到血液的颜色也未必意味着出现状况。 不过,还有些事物超脱于死亡,甚至重生。比如塑料制品。土壤能重塑很多东西,比如植物生长,提醒四季变化。只是它无法降解塑料袋。 (另外,克瑙斯高提醒开车行驶对于野外动物来说可能是种原罪。被撞伤致死的獾,让他深刻意识到这一点。这需要所有人协助改善。) 相反,他已经对孩子们递来的牙齿不太感兴趣。长牙掉牙,习以为常。他没必要存下那一颗颗小牙齿,随心就好。 ★ 克瑙斯高本不觉得看到海豚是什么值得雀跃的事。他忽视了某些场景的难能可贵。幸运和不幸大概在于心境,还有难得。他再度提醒自己,忽略生活中的惊喜,是会失去很多乐趣的。 人类生活在现实环境中,很难摆脱框架。换句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人类还是世界,没有框架都将变得无法想象。 设想一下,以前的农作及日常活动都是严格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的。气候变暖,温度升高,生物的迁徙繁衍将会受到巨大影响,或推迟迁移,或缩短繁衍时段。这些带来的后果都是难以估量的。 克瑙斯高提到,养蜂是要尽可能重塑蜜蜂的自然环境。诚如动物园的丰容,为的正是不让里面的动物行为变得刻板固化。 ★ 我们当然希望现实与自己想象中的别无二致。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不需要怀念过去,不会有那种名叫“影子病”的怀旧。只是,世界的发展远超我们所想所控制的。 有些事情像是轮回,或是预兆。 世界将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痛苦,无法估算。这个世界如此复杂,未来的生活可能艰难。新生儿降生后,就开始属于自己的摸爬滚打。与社会环境互动融合的同时,ta将会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应对、或回避以及保护的方法。 克瑙斯高重申,家人是最重要的。他将协助孩子保持纯真与好奇,探索世界的能力。

《在秋天》读后感(三):在秋天,读《在秋天》

如果一本书也有季节属性的话,顾名思义,《在秋天》无疑是一部适合在秋天安安静静阅读的书。尤其是像现在这样的秋日午后,穿上暖和的外套,泡上一杯咖啡;最好坐在带有庭院的阳台上,看着周围的植被随着季节变换而披上枯黄的外衣,然后缓缓翻阅书页,感受文本所散发出的静谧、淡然与美好,幸福之感不由充盈全身。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最著名的作品是名震天下的《我的奋斗》六部曲,相比于这部“皇皇巨著”,《在秋天》则是一部随笔小品。这是作家为其未出生的女儿而写,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犹如展开一幅包罗万象的万物画卷,所有的物体在其中均被重新命名,并焕发出了崭新的意涵。

从苹果到黄蜂到太阳,从撒尿到发烧到战争,从经验到痛苦到安静,克瑙斯高在这三封信中描述了众多事物,有物件有人物,有静止有动态,有渺小有宏大,有具体有抽象。克瑙斯高的文字犹如弥达斯王的手指,被其书写过的事物均有了点石成金的幻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克瑙斯高在这些文章中既面向世间万物作了外向式的扩展与延伸,百科全书般介绍了事物的特征与属性,又进行了向内的挖掘与拓深,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同时亦有深刻的自我剖析。这些文章尽管读着有些“枯燥乏味”,缺少戏剧性,也没有灵动感,但也体现了克瑙斯高深厚的写作功底。毕竟,每种事物都像是一篇命题作文,能够以苦行僧般的意志,将其刻画出来殊为不易。

北欧素有冷峻清冽之名,就连其文学也沾染上了这种气质,这本书中的文章看似客观、精确,但又被包裹于温柔的情感之中。克瑙斯高满怀父爱,为女儿写下了这些文章,展现了一个男性的温柔与细腻。

值得注意的是,男作家似乎更偏爱为自己的女儿写作,如菲茨杰拉德写给女儿的《你的懒惰让我愁肠百结》、王朔写给女儿的《致女儿书》,这部《在秋天》也是这样。如此说来,或许不少大作家都有“女儿奴”的心态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