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鸟雀街上的孤岛读后感精选

鸟雀街上的孤岛读后感精选

《鸟雀街上的孤岛》是一本由尤里·奥莱夫著作,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90,页数:1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鸟雀街上的孤岛》读后感(一):不是一人的战斗

小时候看的童话书太少,总觉得是一憾事。一次书摊上的偶得,便有了这一套国际安徒生获奖作家书系,过二奔三的我,偌大的身躯看童话选,真是一种再教育,即便被身边的大人同志们刺以幼稚。

在进入这本书的世界时,就想象着自己是位评论家,迫不及待臧否故事的立体结构,讲述方式,语言技巧。由起初的不以为然,到慢慢融入小说的叙事中。因为讲述的是二战时期,我便将所看过的,相关人文历史在脑中回想。我想起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面讲述的犹太人在辛德勒的掩护下,逃避屠犹之刃。而这本书也是将小孩子亚历克斯的逃避。翻译家李文俊入乡随俗的把纳粹分子称作德国鬼子,这,使我想起我们的国家在这一时期的,鬼子铁蹄下的呻吟,血流成河的仇深。尤其孤岛一词,上海不也一度在沦陷时期称作孤岛吗?

可以说在这一历史讲述中,不论我们看过的相关电影,还是曾经经历战争,我们是感同身受的,这是我们能更好的理解这本小说的原点。 介入小说本身,主人公亚历克斯——12岁的小男孩,在爸爸被抓走,妈妈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得到父亲好友的帮助,逃到鸟雀街78号。在漫长的四五个月中,靠自己的力量度过寒冬与饥饿。因此,书中所浓墨重彩的要点,便是讲述这个小男孩的坚持不解,自强自立,挑战自我,纯真正义的精神。具体来讲,是一个男孩在二战背景下成长的故事。 亚历克斯唯一相伴的就是小白鼠,可以说,他面临的是一个孤独的境地,残垣破壁,家人失散。他坚信被抓走的父亲的允诺,在鸟雀街78号等着父亲的回归,而等待的期限遥遥无期。

他想起父亲修建的掩体,那里有食物储备,可偏偏被老邻居格林家霸占,再三的请求只是勉强给了些食物。又有一次寻找食物,亚历克斯发现一个食物藏点,却遭到同是饥饿的人的抢占,一个小孩子难以形成抗衡之势,他只有默默跟着这些人,要不是那位妇女想到自己若让自己的孩子失散的困境,给了他一些食物,那战争下压迫的人民就太动物性了。 当然作者的本意不会如此表现战争中的人民,历史的实情也不是如此。战争是冷酷无情,可更能在此刻折射一个人的品质,展现社会冷暖。所以在故事的行进中,写到亚历克斯的开枪救人,好心医生的帮助,与小女孩的爱情等,无不让我们在唏嘘战争的残酷时感到丝丝温暖。

战争是催人早熟的,一个小孩子也要像大人那样面对困境,挺直正义的脊梁。 作者尤里.奥莱夫深受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的影响,他所确立的母题,也同样是展现一个人在艰苦条件下的创造力。貌似脱离群体的打拼,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倘若不是坚信父亲的回归,恶势力终会消灭,周边反抗者带来的希望,及阁楼望去的那个做作业的小女孩,亚历克斯不会如此坚强的活下去,我们不能把太多的坚强,强加一个有理由去懦弱与羞怯的男孩。

故事的最后,亚历克斯与父亲团聚,结尾并没写以后的如何,但历史的编年史已然告诉我们,有这样追求生存与幸福的人民,国家犹存,正义犹在,和平之旗招展如画

《鸟雀街上的孤岛》读后感(二):请为烧死女巫添上一把柴火

亚历克斯有很多次机会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但因为爸爸的缘故,他都拒绝了。他总是担心要是爸爸来到这里,找不到他怎么办?他从来没有想过爸爸可能对他的儿子并不抱活着的希望。而亚里克斯自己呢,在这几个月里其实早已经不相信爸爸还会来这里找他了。抱持对人的信念是很困难的事情,有时候只会变成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人,好像很多时候都是生活在谎言中,生活在对明天的恐惧中,但总是将这恐惧转变为也许明天会更好,其实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为糟糕,但他们从未停止祈祷,其实神迹从没有显现过,但他们依然相信,不然,他们还能相信什么?就像《剑风传奇》里,为了不被吞噬,选择一个替罪羊,烧死象征罪恶的女巫,他们不愿意去相信也许烧死女巫,可能也无济于事,他们抱有对未来的信念,人类总是在愚蠢且顽固的信念中生存下来了。

其实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早就把那个所谓唯一的、最重要的东西替换成了很多其他同等重要的东西。比如亚里克斯,爸爸对他来说很重要,但妈妈当然也很重要,只不过先失去的是妈妈,不停地失去,又不停地获得,同时必须要不停地去守护,就像古老遥远的巨龙守护宝藏般。为了那只小老鼠,他必须重返危险的地方,活下去的信念变成了一定要把小老鼠带回家的决心。那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变成了真实能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感的东西了,它变成了一只老鼠一块土豆一个足球。当人对物有了自己的情感依托时,小老鼠成了亚里克斯的伙伴、小朋友,也成为他活下去的又一个信念。

慢慢的,那个遥远的不可能早就被偷偷替换了,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他已经拥有了足够丰满的记忆。哪怕是在战争中,在小小的阴暗之地,也要努力给自己腾挪出一个空间来。在那个空间,应该是可以装下更多东西的,而唯一固守的,只是陈旧发霉的,它早就会在心底腐烂,随后整个人也只剩下一副躯壳。

格林和玛莎家可恶吗?在一种生存困境中,谁还能坚守人,大家都不过是想填饱肚子的猪猡罢了,他们固守的只是活过今天。他们可恶,他们可怜,他们什么也没做,就必须死,但别人也什么都没做,却必须因他们而死。这个世界真的是罗生门。在那里,死人不需要尊严,活着才重要。所以,这和犹太人有关系吗?“冲谁都骂臭犹太鬼”,人类真的是以种族来彼此区分的吗,就算没有那些争议,糟糕的依然糟糕,所谓种族,不过是一个发泄的途径,一种确认自我优越感的工具。

凭借一副望远镜,亚里克斯成为了一个这奇怪世界的旁观者,很多人类的诡怪举动原来并不是只会发生在不同种族人身上,他们也会在看似一个共同的群体里再打造更为精巧神秘的团体,消灭一个“罪恶”的种族并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贫穷、疾病和死亡依然存在,仇视、咒骂和栅栏依然横亘。

亚历克斯所有的想法和看法都是在这场战争中逐渐成型,他没有绝对的世界观,但每一次的经历都会让他感到一点点疼痛,人到底是好是坏已经不重要了,“我已经在为方才把格林家想得太坏而后悔了。”据说世界观单一固化的人是看不到精灵的,为什么在童话故事里小孩总是和大人不太一样?他们在童话世界里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能力,即能知晓冰山下的秘密,大人因为习惯的偏见是无法发现这些的。

孩子也许是易信的,但也是易变的,他会听从爸爸妈妈所说的话,同时他也会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战争与孤岛的经历必须教会一个孩子如何生存,但他身上一些孩子的特质,哪怕是战争,也是无法彻底磨灭的。一个孩子是不会突然坠入老气横秋,哪怕是伪装,也会在洋娃娃、棒棒糖面前露馅。

什么时候不再是孩子了呢,从你为烧死女巫添加了一把柴火开始吧。

《鸟雀街上的孤岛》读后感(三):在孤岛上生存

这本书有两个译本,这是比较旧的一版,翻译者很出名,李文俊,翻译过很多出名的文学作品,比如福克纳。书的英文名叫 The Island on Bird Street,这本书的另一个译名叫做《鸟儿街上的岛屿》,应是直译,似乎更准确。

是否可以翻译成“孤岛”呢?

比较起来,李的译名更朴拙,“孤岛”这个词也直观地传达出孤独无靠的意味,根据故事的内容来看,更贴切。而“岛屿”是一个地理名称,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态环境,与书的内容似乎有所分离。而且,约翰·多恩那首著名的诗 No Man Is An Island 也被翻译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它与这本书一样同样传达了一种人在社会以及世界中的处境。因此,翻译成“孤岛”更好地表达了Island的含义。

在这本书里,孤岛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故事的开头,我和爸爸住在犹太人隔离区,大人们为德国军队做工,孩子们躲藏在各种藏身处。或许可以说此时的犹太人已经生活在孤岛上了。这是被监禁的孤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孤岛。真正意义上的孤岛意味着孤独,同时也意味着自由。就像鲁滨逊那样。

孤岛出现在第十二章,“我觉得我像是生活在一个荒岛上。在我周围,不是大海,而是人与房子,可是虽然看起来挨得很近,它们却在另一个世界上。”此时“我”已经从78号的地下室搬到了这座废墟的四层。从形象上来说,一个高出地平面的高楼,更像是一个高出海平面的岛屿,而地下室却少了那种况味,尤其是,在高楼上可以望见别的人类,而地下室是真正隔绝的。

然而在来到孤岛之前,在离开父亲和博罗契之后,住进地下室的时候,孤独已经出现。虽然“我”带来了老鼠雪花,可还是在梦中梦到爸爸,和他的微笑。这里所有的房门都打开着,却不是为了欢迎别人作客,而是为了让德国军队更方便地掠夺。为了生存,“我”必须寻找食物,可战争使得人们变得残忍。父亲曾经说其波兰人为什么恨犹太人:“只要是对方是陌生人,或是你把他认定是陌生人,那么恨他是很容易的。”但在此时,即使是熟识的人也展现出冷酷,而陌生的同族人为了抢夺食物更是显得毫无恻隐之心。

转移到孤岛上之后,日日看着对面街上波兰人,“我”熟悉他们,他们却不认识“我”。这孤独的滋味更加难受。第十二章以“做作业的小姑娘”为题,既是因为这个小姑娘是“我蛮喜欢的”,也因为她使“我”不再那么孤独,尤其是“我”和她交上朋友之后。而且“我”终于也知道了,那个小姑娘竟然也是犹太人!对“我”来说,这里似乎不再是孤岛了。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住房紧缺,波兰人终于住进了这一面,这使得我无法通过摩斯电码与她通讯,“即使这样的对话只有寥寥数语,那却是我与外面世界的唯一联系。现在这联系也中断了。墙是拆了,可我却给围了起来。”这里又变成了孤岛,热闹中的孤岛。

更糟的是,小姑娘也要搬到乡下去了。“对着曾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边界的那条街看去,就像犹太人区从来也不曾存在过,就像别人从来就不曾在这里生活过似的。”

在最后一章,“我”终于等到爸爸了,可“我”却僵住了。“我很早以前就已经不再相信他会来的。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呀。我仅仅是自己没有承认罢了。”到此,孤岛的内涵算是道尽了。孤岛不仅在鸟儿街78号,更在“我”的心里。

不过,“我”心里的孤岛却并没有使“我”丧失了生的信念,“我片刻也没有让自己怀疑过。相信这一点倒使我挺了过来。”不仅如此,在这过程中,“我”还努力地尝试与外界沟通,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出手助人,帮助被德军追捕的人,为了取出亨里克身体里的子弹冒险穿过围墙去另一边找医生,并且因此交到了一些好朋友等。这些都使得孤岛并不隔绝“我”作为一个孩子所拥有的好奇,以及老师们教给“我”的和“我”所思考得出的那些重要的东西。而这也体现出自由,免于被隔绝的自由。或许人们会说,要不要与外界沟通作为选择,都是自由的。可是如果选择了不与外界沟通,那么这种选择不过是把自己把自己筋骨在囚牢里,无法称之为自由。

老师们是爸爸、妈妈还有博罗契,“我所有重要的知识都是从妈妈、爸爸和博罗契那里学到的。”妈妈在战前就是个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认同民族的根,并且她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应该充满善与爱,这使她在对别人持信任的态度。爸爸不认同复国主义,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分子,住在哪里都没关系,但他的生存理念是斗争的,这使他提倡人应该信任自己,应该做自己的主人。而博罗契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他拥有着老年人的智慧,提倡坚忍,以及安置好退路。他的教导恰好修弥了爸爸和妈妈两人针锋相对的意见可能会给人生道路上带来的隐患。

这些言传身教使“我”开始思考命运,发现命运是个条件句,而且不只是关于人类,所以我会在危险的情况下回去找到老鼠雪花。而且,明显地,在“我”身上,“我”既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我”敢大胆地去寻找医生,敢告诉小姑娘自己是犹太人;内心既充满爱与善,也敢于在该斗争的时候就去斗争,但也做得足够谨慎——面对欺负人的小胖子,我敢和他动手,但并不莽撞。

因此,当一个孩子未成年,该给他什么教育呢?是一种无可辩驳、不能质疑的教条呢,还是种种彼此或许会有冲突,但又都有可取之处的教育更好些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