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淘气包埃米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淘气包埃米尔》经典读后感有感

《淘气包埃米尔》是一本由[瑞典]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著作,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50元,页数:3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一):从小孩长大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埃米尔本人是一个怎样的小混蛋啊!如果他是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存在的小孩儿,我一定把他打一顿……然后我又想到,如果受欢迎的童书是这本书这样的,那小孩子和现在我的喜好一定完全不一样。我是说,埃米尔做的事情看起来是这么没有道理,他没道理地生气,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也根本不在意自己的作为对身边的人会带来怎样的伤害和麻烦。但归根结底,他只是一个淘气的小孩子而已,虽然他做的事情在我看来荒唐,但说不定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就像比我大二十几岁的人也会觉得我做的事情不可理喻一样:在舌头穿孔、穿一些上面有破洞的衣服……简直是荒唐至极!

读这本书也让我觉得非常难过,因为我不再因为童书中的幼稚情节发笑、共情的对象从儿童主角变成他们的父母或者他们眼里“最讨厌的人”。这让我发现一个事实……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我没办法再回到童年,甚至有些想法和书里的埃米尔最讨厌的丽娜一样古板无趣。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二):童年大爱

那还是在大约20年前的某个冬天,我小学校的班里有个小小的图书柜。寒假开始,老师要求每个孩子排队,从图书柜里领一本书回去阅读,并写读后感。我很幸运,轮到我时,遇到的是《淘气包埃米尔》。

当时我还不知道谁是林格伦,也不知道瑞典在什么地方。总的来说我是一个“乖”孩子,平时不喜欢出去玩,只喜欢躲在屋子里看书。家有捣蛋鬼的爸爸妈妈会觉得这真好,其实我知道我就是“懒”——懒得出去,懒得开动脑筋想各种恶作剧的鬼点子。

但是这丝毫不妨碍我喜欢上淘气包埃米尔。在那个年纪,我最喜欢的两本书及两本书里的主人公,一位就是林格伦笔下的这个埃米尔,还有一位是万巴笔下写日记的那个捣蛋鬼。

埃米尔的每个恶作剧其实都不是想做坏事,他要么是出于真心想帮助别人,要么是对这个世界太过好奇,想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与经历,要么就是单纯地觉得这样很有意思。

对于想象力贫瘠,每天缺乏富有生趣的生活的我来说,埃米尔的世界给我打开一扇大门——原来可以这样过日子呀。当然,我并没有去效仿,因为我懒呀,我觉得能这样看看,已经很过瘾了。

20年后,我重读《淘气包埃米尔》,原来译本里的“我的麻子我的缸”,已经变成了如今译本中的“我的猫子我的墙”。没能找到童年的那个版本,可说是我一个小小的遗憾。但重读埃米尔,又让我找回了那种看得过瘾的快乐。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三):《淘气包埃米尔》:编年体的小讶子淘气二三事

按语:关于“淘气”这件事,整体上可以说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文学上鲜明的淘气包埃米尔珠玉在前,孩子应该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家长也可以对这种淘气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

1、个人观点:就该作者的作品来说,推荐看《长袜子皮皮》,因为皮皮在个人视野之内是无同类可比的,那个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儿童(每个儿童最初都是“自闭症”患者)有可能会开通父母的天目,让父母知道怎样理解孩子、如何和孩子沟通,而儿童也很可能在这个同类的陪伴下,很坚强地健康成长起来;就淘气这个儿童主题而言,推荐看《小淘气尼古拉》(详情后续。国产的马小跳暂未接触,暂不置评),因为尼古拉的淘气可能对儿童而言,更具有普世意义。

2、 文学吐槽:这个作品带有浓浓的瑞典田园文化背景,所谓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所以个人并不看好其淘气童趣在中国的普适效应。作者这时候应该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行文叙事之间缺少了创作《皮皮》那时的天然去雕琢,更多的是一个成功儿童文学作家的匠心独具,但个人觉得这缺少了直达儿童本心的力度,所以《皮皮》在我这里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儿童经典。此外,瑞典那种田园意境对儿童应该是有帮助的,那是一种文学上的广阔视野。不过,就瑞典风景那边独好而言,个人更推荐读库出品的《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农庄》。

3、阅读建议:本书比较适合对淘气开始有认知的男孩,此外就是适合对故事感兴趣的文学少年。本书就文学少年来说,适合自主阅读,作品的节奏和传递的价值都是很范例的儿童文学味儿。如果是亲子共读的话,最好的读法是根据儿童的淘气情况,家长按事件章节来分享讨论埃米尔的故事,譬如瓦罐事件、买马事件、拔牙事件等等。本书的版本比较多,视野所及有不错的绘本版,但基于此前关于文化普适度的讨论,个人觉得孩子在可读可不读之间。

4、作品起底:这本书有一些衍生品,主要是电视剧集和电影(国内专业播音版值得一听),但imdb上面的评价普遍不高。作者林格伦(Astrid Lindgren)是编辑出身,儿童文学上的创作中规中矩,其其他的文学作品因未阅读暂不置评。the end...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四):本书的翻译功力问题

几年以前,我曾经短评过此书译者的另一个林格伦作品译本,即《小飞人卡尔松》。因为从小读的是任溶溶的译本,在书店匆匆翻了翻现译者的就觉得有些味如嚼蜡,不堪卒读的感觉。说来这个有些情绪化,毕竟先入为主了嘛。

这本书则不同,我现在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在读(ting),所以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发言权的。老实说,从我现在的感觉来说,比较几年前的“激愤”则平静了许多,不过我仍然觉得,李译虽然还可以说流畅,也许基本可以反映原书的调调,不过还是有很多粗糙的地方,我说的粗糙的地方并不是说言不达意,(我没有读过原文,无法判断),而是一些满可以多花心思,译的更好的地方。我仅仅读了大概10分一的样子,便偶尔找到几处。

第一,埃米尔淘气把爸爸给他的钱吞入肚里,吞的是一个5厄尔的硬币,这个自然是翻译的绝对正确,不过,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瑞典的货币制度如何,叫什么名称在本书内完全是没有所谓的,与其让小朋友们记什么“克朗”,“厄尔”,还不如顺着中国人的习惯,叫成“元和分”。任溶溶版小飞人里面也有很多这个5厄尔,他一律写成“5分硬币”,让读者别感亲切(若干年前还是有5分硬币的)。比较下来,译文高下可判。

第二,里面说“猪型储藏罐”当然也没错,但是总让我觉得挺别扭的,因为我很少听到正常汉语这么说,又长又死板。巧了,任版《小飞人》里也有这个类似的东西,任译成“猪银行”,这个就简单了许多,又更像是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的了。

第三,当埃米尔把一个小老鼠放到一个客人的包里后,他和妹妹说,“我希望xxx可以善待小老鼠”。这个翻译是最让我搓火的翻译了,我觉得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孩子,也不会说这么文诹诹的词。哪怕是李之义先生自己,恐怕和人聊天也不会这么说吧。遗憾的是我没有看过原文,也许错怪了李先生,而应该把板子打到作者的屁股上,不过我仍然阴暗的猜测,觉得这是译者掉文的结果,因为善待是个多么省事的词,用他就不需要琢磨怎么把原文翻译的又通顺又简洁了。

总而言之,我觉得译者花在推敲上的时间太少了,以上的几个例子,都可以算成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范畴。自然,这些顶多算是毛刺,也许不损大局,但我依然相信,一部完美的译作给人带来的影响和感触,是经久不衰的,而有瑕疵的东西则会叫人多些惆怅和遗憾。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五):世间,唯老人与娃子最奇妙

世间,唯老人与娃子最奇妙

继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之后,感觉很久没接触这么令人愉悦的书籍了。

也许我不再是之前的我,所以,再读儿童文学类的东西,会想很多,关注的点,却始终只有一个:做一个好的“我”。

林格伦的《淘气包埃米尔》,对成年读者而言,我想,应该是温馨治愈的存在吧!书中处处流露出埃米尔和小伊达的天真烂漫,没有任何关于如何做人/做母亲的细节描述,却始终能让我艳羡莫名,且希望日后自己也能这样子。至少不能比阿尔玛(埃米尔的妈妈)差。

FIRST STEP

学会肯定和赞美:始终爱+渐渐自然,不需要犹豫或克制,会由衷地觉得美好~

当丽娜(女仆)提出把淘气的埃米尔关起来以保宴会无意外时,阿尔玛非常坚定地说——埃米尔是一个很令人喜欢的孩子。

当彼特尔夫人在木工房看见一字排开的55个小木头老头儿,问是出自谁人之手时,阿尔玛没惯性否定,说类似“整天不好好学习”“淘气,被他爸给关起来捣鼓的呗”的话,反而很自豪亲昵地边哭(因为找不到埃米尔,担心)边回答——除了我们家的小埃米尔还能有谁呢?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

当伦纳贝亚村村民们为埃米尔家募捐,同情他们有这么淘气的孩子,希望把他送美国去的时候,阿尔玛大发雷霆,坚决爱护自家孩子——埃米尔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我们就爱他这个样子!

当埃米尔用放大镜点燃了教长夫人头发,被丽娜(女仆)预言他上学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时,阿尔玛会马上给予严厉的批评——“埃米尔是一个可爱的男孩子,虽然他最近不小心放火烧了教长夫人,但是为此他已经坐过木工房了,不需要你事后唠叨个没完没了。”

当埃米尔表现出各种“捣蛋”,引得大人们愈发烦乱,忍不住吐槽的时候,阿尔玛始终觉得他是自己的骄傲——埃米尔不怎么淘气,今天他才拧了伊达一次,洒了一点儿喝咖啡用的奶油,不就这么点儿事儿……噢,还把那只猫追得围着鸡窝乱跑,这都是真的!不过如此,我觉得他开始变得平静和听话了。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不管是伊达还是猫,埃米尔都很喜欢。但对伊达,他是迫不得已拧了一下,因为不然她不肯把自己的蜜糖面包给他吃。他追猫也是出于好意,看自己是不是跟猫跑得一样快。只是这只猫不理解。

娃娃的世界那么纯粹。成人也可能如此吧!之所以总相害相杀,大概是彼此不爱不了解不尊重或缺乏有效沟通。无论当妈妈还是什么,一定一定要有耐心,学会肯定和赞美,因为我们爱着,也因为娃子/甲乙丙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ta认为对的东西在,爱ta/尊重就该站在ta的立场上,去给予理解与包容,至于是否符合主流,是否需要影响、纠正,那是另外一件事……这是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期间,我们必须保持警惕的是:掌握有度。纵容却只会让人觉得那些都是小事儿,滋滋然享受的同时,更加得寸进尺。(这个体会比较深…因为……假期里我就是这样心安理得折腾她……)错了,就应该有惩罚。比如埃米尔的关木工房。同样,罚了,意识到为何不好了,就应当放下,重新给予信任及尊重,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出来数落。我们是凡人,时常会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意外的发生,也许,我们可以学阿尔玛,用爱来唤醒容纳,通过记事疏通心绪,并在慈爱的陈述中结束每一天,放下小小的淘气带来的嗔怒惊吓,不留隔夜……

SECOND STEP

学会理解:抛掉你所习惯的、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东西,重新从零开始认识、看待一件事。

以前想不通,小娃子为啥可以那么固执,不断地重复单调的一句话/一个字…国庆期间在朋友那自个儿自发做了一回,才明白——是在闹关注以及肯定。一个劲儿地喊着的,其实就是我希望你认同甚至赞赏的东东。很孩子气……可是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虽然可能含有玩笑或者故意的成分,但,谁会去闹腾一个不相关的人呢?所以,如果在意,请丢掉你认为的东西,哪怕这对你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不可理喻……

附:动人时分

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